- 約但河西,住山地、高原,並對著利巴嫩山沿大海一帶的諸王,就是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諸王,聽見這事,
- 就都聚集,同心合意的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
- 基遍的居民聽見約書亞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
- 就設詭計,假充使者,拿舊口袋和破裂縫補的舊皮酒袋馱在驢上,
- 將補過的舊鞋穿在腳上,把舊衣服穿在身上;他們所帶的餅都是乾的,長了霉了。
- 他們到吉甲營中見約書亞,對他和以色列人說:1我們是從遠方來的,現在求你與我們立約。
- 以色列人對這些希未人說:只怕你們是住在我們中間的;若是這樣,怎能和你們立約呢?
- 他們對約書亞說:2我們是你的僕人。約書亞問他們說:你們是什麼人?是從哪裡來的?
- 他們回答說:3僕人從極遠之地而來,是因聽見耶和華─你神的名聲和他在埃及所行的一切事,
- 並他向約但河東的兩個亞摩利王,就是希實本王西宏和在亞斯她錄的巴珊王噩一切所行的事。
- 我們的長老和我們那地的一切居民對我們說:你們手裡要帶著路上用的食物去迎接以色列人,對他們說:我們是你們的僕人;現在求你們與我們立約。
- 我們出來要往你們這裡來的日子,從家裡帶出來的這餅還是熱的;看哪,現在都乾了,長了霉了。
- 這皮酒袋,我們盛酒的時候還是新的;看哪,現在已經破裂。我們這衣服和鞋,因為道路甚遠,也都穿舊了。
- 以色列人受了他們些食物,並沒有求問耶和華。
- 於是約書亞與他們講和,與他們立約,容他們活著;會眾的首領也向他們起誓。
- 以色列人與他們立約之後,過了三天才聽見他們是近鄰,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的。
- 以色列人起行,第三天到了他們的城邑,就是基遍、基非拉、比錄、基列耶琳。
- 因為會眾的首領已經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向他們起誓,所以以色列人不擊殺他們;全會眾就向首領發怨言。
- 眾首領對全會眾說:4我們已經指著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向他們起誓,現在我們不能害他們。
- 我們要如此待他們,容他們活著,免得有忿怒因我們所起的誓臨到我們身上。
- 首領又對會眾說:5要容他們活著。於是他們為全會眾作了劈柴挑水的人,正如首領對他們所說的話。
- 約書亞召了他們來,對他們說:為什麼欺哄我們說我們離你們甚遠呢?其實你們是住在我們中間。
- 現在你們是被咒詛的!你們中間的人必斷不了作奴僕,為我神的殿作劈柴挑水的人。
- 他們回答約書亞說:因為有人實在告訴你的僕人,耶和華─你的神曾吩咐他的僕人摩西,把這全地賜給你們,並在你們面前滅絕這地的一切居民,所以我們為你們的緣故甚怕喪命,就行了這事。
- 現在我們在你手中,你以怎樣待我們為善為正,就怎樣做吧!
- 於是約書亞這樣待他們,救他們脫離以色列人的手,以色列人就沒有殺他們。
- 當日約書亞使他們在耶和華所要選擇的地方,為會眾和耶和華的壇作劈柴挑水的人,直到今日。
√ 整個約書亞第九章,共用4個「聽見」,來做通關密碼。
√ 1-2節先用「利巴嫩山沿大海一帶的諸王都聚集,同心合意的要與約書亞和以色列人爭戰」來和基遍人的謙卑求和來成為強烈對比。
√ 第一節列舉出迦南6族—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 從第六節下半節開始,敘事者採取對話的方式來還原歷史現場,第六節一直到十三節記錄了分成兩組的五段對話。
√ 從第七節可看出,基遍人就是希未人
√ 基遍人三次度向約書亞低頭「我們是你的僕人」,這充分顯示基遍人謙卑的低姿態。
√ 基遍人在二十四節揭曉最後一個理由:『為有人實在告訴你的僕人,耶和華-你的神曾吩咐他的僕人摩西,把這全地賜給你們,並在你們面前滅絕這地的一切居民,所以我們為你們的緣故甚怕喪命,就行了這事。』這就是最後一個理由,他們不只是聽見埃及的事、耶利哥艾城的事、或對約旦河東兩個王所行的,因為有人告訴他們:上帝要吩咐以色列人要全都滅掉迦南人。為什麼要說『我們是遠道而來?』其實這些基遍人應該知道申命記二十章第十節到十七節,讀完後就明白了:可以跟遠的那些人講和做僕人,近的那些人不可以。我們也要留意申命記二十章十七節提到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有沒有留意這裡講了迦南六族,有一族沒有講到。其實約書亞記第九章第一節說的也是這六個族,次序是一樣的。意思是申命記二十章和約書亞記第九章關於六族的記錄是一樣的:沒有了革迦薩人。為什麼沒有這族人呢?猶太人有個傳統解釋是他們避戰逃跑了。
√ 若看英文聖經就知道城邑是複數,不是一座城邑,我們看下文就知道是基遍、基非拉、比錄、基列‧耶琳。他們的城邑有四座城,基遍人不單單代表自己基遍,也代表其餘三座城的人。
√為什麼以色列人想殺他們?殺他們就可以佔領他們的城和財物。現在是看到這幾座城好山好水好地方,卻不能動手,所以就發怨言。那裡真的有山有水。我們讀撒母耳記下二章十三節講的基遍池是水源。另一個要注意的地方,四個城市的第三個城市名,比錄。比錄的意思是水井,有水源。最後基列‧耶琳,翻譯成中文是木材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