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 符類福音(synoptics;太、可、路) |
作者採取一種完全不同手法來寫,理智而深邃,熱情而真摯,極其表現出作者的獨特個性。本書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材料與其他三福音書相同,其餘都是新材料。在材料的取捨中,作者也不是相容並蓄,而是有目的地作選擇;他的重心放在耶穌的神性位格上,傳達道成肉身的奧秘,強調信心的重要。作者自己 坦白承認:“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二十30~31) | 這三卷書好象從同一個觀點去看耶穌的生平,故稱為“同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又因為在寫作的大綱、材料安排的次序上都很相似,故又稱為“同綱福音” ,或“符類福音”。 |
約翰福音雖未用比喻故事來講道,但耶穌論到本身方面,確是多用比喻,比如生命之糧(六35),世界之光(八12),群羊之門(十9),我是好牧人(十11),道路,真理,生命(十四1-31),真葡萄樹(十五1-16)等等 | 用各種比喻故事來講道。馬太記載了十六個比喻,馬可五個,路加二十個,而約翰只有一個(參十6) |
七個神蹟。作者用了另外一個希臘字semeia(意為“標記”),指的是耶穌所行的神蹟。本書記有這些偉大神蹟七個之多,用以“標記” 基督所彰顯出的神的榮耀(比較二11) | 馬太記載了二十件神跡,馬可十八件,路加二十件,但約翰只有八件 |
它沒有記載主的出生,沒有提及他的受洗,沒有記敘他的受試探、變化形像,和升天, | 記載主耶穌的出生,他的受洗,他的受試探、變化形像,和升天 |
,主耶穌事前不但在約但河施洗約翰的集會那裡,曾經見過他們,而且他們還陪同耶穌到過猶大和加利利幾處地方(一40、42、43、47)。早在主開始加利利的傳道事工之前,已經有一班人稱為「他的門徒」的(二2、11),當然這一定包括安得烈、彼得、雅各、約翰,和其他後來被選作使徒的人。 | 三卷福音書記載主呼召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約翰去跟隨他的事,似乎意味著主從未見過他們似的。這一來,使人感到他們立刻放下所有的跟隨主,來得太突然 |
主在未開始加利利傳道事工之前,已經在耶路撒冷行過好些神跡了(二23)。這些消息傳遍了加利利。請看四章四十五節說:「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見他在耶路撒冷過節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他,因為他們也是上去過節。」還有,主又曾經在加利利的迦拿使水變酒,這事「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二11)。我們清楚的知道,這些事都是在主開始加利利傳道事工之前發生的,因為。「那時(施洗)約翰還沒有下在監裡」(三24)——而主耶穌在加利利傳道是在約翰被囚在監裡之後才開始的(太四12)。 | 主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傳道之時,已經遠近馳名,並且有一大群人常常擠擁他(太四17) |
主在受洗之後,最少有五六個月的時間往返耶路撒冷、猶大和加利利之間,然後才正式開始他在加利利的傳道事工。不但這樣,約翰又指出,在加利利傳道事工完結之後,和凱旋式的進入耶路撒冷之前還有另一段時間插入其中的 | 只看三卷對觀福音書的話,我們就很容易的以為主耶穌從加利利一直進入耶路撒冷的高潮,而其間連一點間斷的時間都沒有。 |
最後晚餐的洗腳 | 最後晚餐的餅與杯 |
在對觀福音書裡,我們發現神跡與比喻互相交織的記載著,或大小事件接連地記載著,可是約翰福音裡卻沒有這種情形。當然約翰這樣漏空了許多事蹟不記載是故意,而且他還願意我們知道他故意這樣做(廿30),目的是要集中力量去表明他所選寫的幾件事蹟的意義(廿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