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化為轉機:歷史不再是一面鏡子?
這些危機有些來自學術內部,譬如和其他人文學科之間的競逐,又或者像上世紀末來自後現代的質疑,直接挑戰史學研究的「真實」。有些危機則來自外部,質問這樣一門專注於過去的學問,到底對了解瞬息萬變的當下有什麼實質的效用。這樣的質問影響可能更形根本,尤其今日史學強調事件於各自時空脈絡中的獨特性,過去「以史為鏡」的說法,已逐漸失去了說服力。
內外的危機成為了史學演化的動力,一方面廣泛的與人文、社會各學門內最前緣的新思潮相結合,擴充歷史學的議題、視野,以及運用的方法;另一方面,則是從對過去人、事、物的研究中,經由史事的重建與分析,努力求索隱藏在個案背後,能回應當前時代乃至未來的,具普遍意義的追問和論述。過去當然是史學的研究的對象,卻不是史家在思考議題時自我設限的籠牢或防火牆。「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學必須史家立足於現在,縝密而嚴謹的析理過去,試圖不同時代人們面臨的共同處境,找尋可能的解釋,交付未來。
透過田野考察和問題意識,《被統治的藝術》這本嚴謹探析過去的史學專著,在令今人了解過去之外,也藉由過去刺激著人們去審視或反省現在,進而呈現出人性不受時空、文化背景所侷限的共通面目和需求,以及以這樣的共通為基礎所建立的種種制度;也因這樣的審視和反省,提供了面對未來時的參考。現代史學從來就不是耽溺於碎瑣過去的斷爛朝報,而是對人類思索現實,乃至決定將來每一步的重要參考
《被統治的藝術》以明代沿海衛所為背景,剖析承擔兵役義務的軍戶家族如何擬定種種策略陽奉陰違,趨利避害。他們既未公然挑戰權威,亦非順從遵守律法,而是在反抗與服從之間遊走,不斷對以下問題進行權衡與決策:何時被統治、如何被「最恰當地」統治、如何讓被統治的利益最大化又讓付出的成本最小化──運用「被統治的藝術」。
這本以明代軍戶為研究對象的書籍,讀來明顯不同於人們刻板印象中的歷史書寫,書中大量的運用族譜或廟宇碑文這類地方層級的資料,出現的人物也多半是名不見經傳,和你我一般平凡的小人物。
本書分成三部分,分別講述福建軍戶在原籍、衛所和軍屯的日常生活。歷史學家宋怡明親身走訪田野,挖掘大量族譜、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間史料,結合微觀的鮮活案例與宏觀的嚴謹分析,完成這部關注一般常民大眾的社會史傑作。
「百姓如何操縱體制、為何要這麼做、為此動用哪些資源、操縱體制的方式如何重塑他們的社會關係……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承認百姓有能力知悉自己與國家的關係,並應付自如。換句話說,他們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歷史。」
──宋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