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憶與懷舊:記得我們是什麼人!
申命記26章1-11節
申命記記載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40年後,摩西終於帶領他/她們來到約旦河的東邊,看到對岸的迦南地後,摩西就對以色列百姓宣講他最後要講的信息:「如今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要進去得這地、就是耶和華向你們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賜給他們和他們後裔為業之地。」(申1:8)
接著在申命記26章,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你進去得了耶和華你上帝所賜你為業之地居住、就要從耶和華你上帝賜你的地上、將所收的各種初熟的土產、取些來、盛在筐子裡、往耶和華你上帝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去.見當時作祭司的、對他說、我今日向耶和華你上帝、明認我已來到耶和華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我們的地。祭司就從你手裡取過筐子來、放在耶和華你上帝的壇前」來感謝。(申26:1-4)
感謝什麼呢?感謝我們的祖先雖然是一個四處流浪(將亡)的亞蘭人,也曾下到埃及寄居.人口稀少、在那裡卻成了又大、又強、人數很多的國民。後來 埃及人惡待他們、苦害他們、將苦工加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哀求耶和華我們列祖的上帝、耶和華就聽見他們的聲音、看見他們所受的困苦、勞碌、欺壓。耶和華上帝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與神蹟、奇事、領他們出了埃及.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他們。所以,今日我們要把上帝賜給我們土地初熟的土產獻上.來感謝耶和華上帝的拯救。
波士頓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Peter Berger說,宗教儀式是人類所建立的一個重要的「意義世界」,使人能經由這個「意義世界」來安身立命,找到認同,超越生死。所以宗教儀式具有兩種意義,來成為提醒者(reminder) :
一是dromena(必須做的事情) ,就是將初熟土產奉獻給上帝;
二是legoumena (必須說的話或故事) ,就是「存憶祖先蒙救贖」的故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得到土地的故事) ,並在上帝的話語重新立志、重新「信仰告白」,讓現今參與於此宗教儀禮的子孫及人民,經由祖先的故事衍生「連績性」(continuity)的信仰感動,繼續樂意「奉獻」他/她們的生命與才能,再一次如同他/她們的祖先,告白他/她們所信的上帝是救贖他/她們脫離苦礎、壓迫、災難的上帝。
我們知道亞伯拉罕離開巴比倫的吾珥,走向上帝應許的迦南地,是一個很不容易需有耐心持久的信心旅程。所以,有的人走到中途的「哈蘭」就停下來,選擇在那裡生活。這些人就是後來稱為「亞蘭人」(Arameans)的祖先。我們知道以撒後來要娶太太,就是返回哈蘭娶亞蘭人彼土利的女兒利百加。利百加也是亞伯拉罕的兄弟拿鶴的孫女,她的哥哥就是拉班,以撒的兒子雅各以後也是回到哈蘭,娶拉班的兩個女兒。所以這個故事就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故事,是上帝應許他們會得著土地,信心的故事。
申命記寫作的時間,可能是被擄到巴比倫的百姓已經回到耶路撒冷,來重建聖殿。這樣,述說亞伯拉罕從巴比倫走向應許迦南地的故事,一定也會對這些從巴比倫回來重建祭壇的百姓激起很大的鼓勵和安慰。上帝會記得衪對他/她們祖先亞伯拉罕的應許,就是在埃及作奴才時,上帝一樣聽見他/她們的哀求,看見他/她們的苦礎,上帝絕不會放棄他/她們,上帝會行拯救的神蹟。
宋泉盛牧師說過一個偤太人的故事:有一位拉比老師Baal Shem-Tov,當偤太人遇到災難的時候,這位拉比會按照祖先教導的,來到某處森林靜默沉思,然後起一個火,做一個特別的禱告,接著神蹟就出現來消除災禍。Baal的學生Magid of Mezritch,也在偤太人遇到災難的時候,依照老師的方式,來到同一處森林,做同樣的特別禱告,但忘了怎樣起火。但是神蹟仍然發生,災禍同樣被消除了。
Magid的學生Moshe-Leib of Sassov,在偤太人遇到災難,他也同樣來到同一個森林,但他已經不知道如何起火,也忘了那個特別的禱告;但他說,我知道這個地點,應該就足夠了吧!接著,奇蹟同樣發生,災禍也消除了。最後,Sassov的學生Rizhyn在偤太人遇到災難時,他只能坐在椅子上,雙手托著頭,告訴遇到災難的偤太人說,我不會起火,也不知道那個禱告,也找不到那個森林,我能做的就是講這個故事,這應該就足夠了吧! 結果,神蹟同樣發生,災禍也消除了。
美國哥倫比亞神學院的舊約學教授Walter Brueggemann,也曾以這段經文,題為「記得我們是什麼人:失憶的誘惑」(Remembering Who We are: the Temptation to amnesia)來講道,他說以色列人一生都在學習從他/她們祖先的故事,來記得他/她們是怎樣的人。人若失去祖先的記憶、土地的記憶,就會失去認同。
Brueggemann教授也曾受邀在Baylor大學做過類似的演講,他的題目就是:「抵制懷舊的誘惑」(Resist the Seductive Lure of Nostalgia) 。他說有信仰的人要避免兩種引誘:一是失憶,忘記過去的引誘;另一是懷舊,活在過去的引誘。偤太人被擄在巴比倫時,有的人因為害怕受到過去痛苦的記憶所折磨,就選擇忘記過去。有的人因為沒辦法面對現在艱苦的困境,就選擇活在過去美好的回憶。所以,過去的記憶或故事,是要讓我們知道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通過這樣的記憶,我們不只跟我們的祖先連結一起,也跟我們祖先的上帝連結一起,使我們更想要親近這位祖先們的上帝,更堅定地倚靠衪來重新立志、重新出發。
Brueggemann說士地就是召喚我們記憶的地方,他說以色列在曠野流浪的時候,他/她們沒有土地,所以他/她們會認真思考上帝應許他們祖先土地的故事。進入迦南地有了土地後,就忘記要繼續聆聽祖先的故事,忘記感恩,忘記了我是什麼樣的人。土地沒有信仰,就沒有安息,沒有平安。Brueggemann說踏在土地上的人,就要思想他/她們與上帝的關係,由此來感恩。土地失去信仰,就是積聚生產,就是佔地進行商業買賣,土地沒有安息,就沒有平安。土地神學的結論:尊重土地就是愛你/妳的鄰舍!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不在11節結束,12到16節說土地生產的十分之一要留在當地,幫助無依無靠的人、外地人跟孤兒寡婦,因為以色列人要記得他/她的祖先,曾經是流浪的人,曾經受到欺侮、壓迫。所以今日上帝賞賜你/妳們土地,你/妳就該感恩奉獻,愛上帝也愛你/妳們的鄰舍。這就是感恩、就是信仰、就是我們的獻祭、我們的禮拜、我們的講道,而懷舊過去就是為了現在的重新立志。
我們在學院生活的每一個人,不知是否知道學院的過去,若選擇「失憶」,就會失落認同,最後有可能失去土地。然而,我們也不能只有「懷舊」過去,好像口口聲聲就是巴克禮牧師、黃彰輝牧師。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只能誇耀過往祖先偉大的人就像馬玲署,最好的部份已埋在地下了。
最後我也要講一個學院的故事:美麗島事件後,有風聲說要抓五位牧師,當時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台南神學院董事長,也是太平境牧師王南傑、台南神學院三位教授,鄭兒玉牧師、謝秀雄牧師跟王憲冶牧師。當時因為院長出國,鄭兒玉牧師代理院長,而學校一些師生也都躲了起來。有一天晚上突然有美國友人來電鄭牧師,說國民黨開始抓人了,要鄭牧師趕快外出避避風頭。
鄭牧師說他提著一個行李袋,不知要走向那裡,走著走著就走到台南火車站休息室坐著。坐著的時候,他慢慢地回憶起台南神學院舊約學教授英國藉的彌迪理(Dan Beeby)牧師,他因倡議台灣教會發表「國是聲明」,而於1972年被限期離境。當時台南神學院的師生就是陪他從學校走到火車站,一路唱詩、一路跟他送別。鄭牧師說這個記憶讓他鼓起勇氣,拿著行李再從火車站走回台南神學院。盼望這個故事能喚起我們南神人的記憶,成為我們的鼓勵,樂意奉獻我們的生命與才能,如同我們的祖先勇敢告白他/她們所信的上帝,是行神蹟的上帝,是救贖他/她們(也是我們)脫離苦礎、壓迫和災難的上帝。
所以,我們要繼績書寫我們在這塊土地打拼的故事,繼績書寫愛上帝、愛人的故事,這樣我們的下一代就會有我們信仰的故事可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