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好消息? 福音視野下,成功的再思( 《校園》61卷2期(2019年3/4月):20-25)
其實,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正常且基本的渴望。對許多人來說,他們所追求的「成功」僅是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奮力「生存」下來,因此成功神學蓬勃發展的背後,部分是出於對貧困處境的真實關懷,帶給許多陷在貧窮中的人們盼望。然而當成功神學把「上帝的得勝」與「基督徒財富的獲取」劃上等號,卻是建立在過於片面的聖經詮釋上。11 聖經對財富的教導,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和多元的,不能以個別經文為唯一根據,並加以推演到極致。
聖經學者韋特寧頓 (Ben Witherington III)在《聖經中的財富觀》中,整理舊約聖經對財富的四點教導。首先,財富是人類拜偶像的起因(申三十二10~18;賽二6~8,三16~24;耶五7……)。第二,財富是人類不公義的結果(賽三14~15,十1~3;彌六10~12……)。第三,財富是上帝百姓忠信的記號(利二十六3~10;申十一13~15;賽五十四11~12……)。最後,財富是辛勞工作者的報酬(箴十~二十一章)。12舊約並非一味把財富視為邪惡的,也沒有把上帝的祝福與財富劃上等號。
另一位聖經學者布倫姆伯格(Craig Blomberg)在總結新約對財富的教導時,也呼應韋特寧頓對舊約教導的梳理。布氏認為,財富可以被視為來自上帝的美好禮物,為了供應他人的需要,而物質上的貧窮本身從來沒有被視為是好的。然而問題是全人類都是墮落的受造物,而墮落的真正成因是自我中心,這自我中心繼而引致無止境的自以為義、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尤其是在使用所謂可支配收入的時候。因此財富可以是美好的,但同時也會成為人心轉離上帝的途徑。13 簡言之,上帝是萬有的創造者和擁有者,作為上帝的創造,人類不是物質事物的擁有者,只是管家;但由於人類的墮落,人們不斷地與內心的貪婪交戰,因此基督徒必須謹慎處理金錢和財物的相關事宜。14
其實每個時代的基督徒都在追求某種「成功」,近百年來由於人們的物質生活大幅提升,使基督徒開始把「成功」與財富的豐盛聯繫在一起。歸根究柢,成功神學的問題不是重不重視聖經的教導,而是對聖經經文的詮釋過於片面和選擇性,同時以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成功」來理解基督的得勝,而非讓上帝的話語挑戰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和想像。
上帝得勝的福音開啟我們的想像力,促使我們重新想像和理解「成功」。在福音的視野下,成功不再是建立在自身的努力和功德上,而是建立在基督耶穌的得勝上,因此全然是「恩典」,而不是用任何手段能賺取的「獲利」。這恩典否定了成功神學以人類自身的話語和意念為因的因果邏輯,強調一切都是出於上帝自己恩典的言語和行動。成功首先是關於上帝的得勝,以及我們因著信靠耶穌而有分於上帝的得勝。我們不用擔心自己會因為沒有「宣告」或「想像」上帝的祝福,而無分於上帝的得勝;反而因著復活主的得勝,免於這些焦慮,能在此時此刻整全地活著。成功神學的錯誤,在於過度強調人類能夠用方法來操控結果,只要上帝的祝福,把賜福的上帝變成賺取祝福的手段,而非敬拜的對象。
成功不是關於擁有消費主義所強調的「消費力」,或資本主義所高舉的各式「資本」,而是因著確實的盼望在當下「喜樂」地活著。神學家沃弗指出,喜樂(joy)是人類興盛(human flourishing)的記號,是愉悅(pleasure)和意義的交會之處。在一個大敘事瓦解,身分破碎化的時代,消費社會和資本主義提供我們各式愉悅的經驗,分散我們對身分和終極意義的追尋,以「下一個會更好」刺激我們「不斷追求被滿足」的消費行動,但這經驗卻無法賦予我們永恆的意義。福音提醒我們,按著上帝形象被創造的我們,因著信靠耶穌基督而成為上帝的兒女,並透過認識這位把上帝形象表露出來的基督,知道如何能活得「更像人」。成功,不是以擁有更多來界定自己的身分,而是因為知道自己的身分,在基督裡瞥見整全的人性,透過效法基督,活出真實的人性!
最後,成功不只是個人生命的豐富美滿,而是人在群體關係中活出豐富的生命。莫特曼睿智地指出,擁有美好的人生,就是得以享有善終(good death)。「善終」是指在與上帝、自己、家人、朋友和敵人和好的關係中死去。真正的成功是透過信靠與效法基督,這位透過十字架而勝過罪惡和死亡的君王,與他人有真正的和好與和平,停止彼此競爭(賽二),學習彼此分享(徒二)以及真實地與上帝和鄰舍同在(啟二十一),以上帝的方式來愛上帝、愛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