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基督的福音(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vs 羅馬帝國的福音(The Gospel of Rome)
羅馬帝國的社經秩序是建立在兩大基礎上;第一,羅馬帝國宣稱,他所執行其管轄權,是來自諸神的旨意。第二,羅馬皇帝自稱是天神宙斯的兒子,是宙斯指派成為地上的代理人,來執行統治權。
公元前27年,奧古斯督當上羅馬皇帝,整個希羅地區廣大百姓多年來屢經動亂,終於出現平靜安好的一段歲月。奧古斯督的羅馬政權也加緊文宣,號稱皇帝是天之驕子,代天行道。
其實,這種利用神鬼傳說來加強自己統治的權威性和正當性,在歷史上是很常操做的手法,如在希臘時代的亞歷山大也發生過。但是羅馬時代因為基礎建設(道路、引水系統)的普及,使的整個羅馬統治下的各個區域,道出都可見「羅馬的好消息(福音)」
“Providence . . .by producing Augustus [has sent] us and our descendants a Savior, who has put an end to war and established all things. . . .”
出土的這種銘刻,為數還真不少。
奧古斯督最初宣稱自己是宙斯(Zeus)的兒子,登基後又宣稱是在阿波羅神(Apollo)的庇佑下統御八方。不久之後,又從古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the poetry of Homer)得到靈感,在詩人維吉爾筆下的《艾尼亞斯記》Virgils Aneid一書中,,羅馬皇帝又搖身一變成為艾尼亞斯。
《艾尼亞斯記》(拉丁語:Aeneis; 英語:Aeneid)是詩人維吉爾於公元前29-19年創作的史詩,敘述了艾尼亞斯在特洛伊陷落之後輾轉來到義大利,最終成為羅馬人祖先的故事。
史詩共9896行,分十二卷。按故事說,可以分成前後兩部分,各六卷。也有人把它分成三部分,各四卷。分成兩部分的理由是前半仿古詩人荷馬的《奧德修記》,寫艾尼亞斯的流浪;後半仿《伊利亞特》,寫艾尼亞斯與圖爾努斯的戰爭。分成三部分的理由是第一部分以特洛伊的陷落和狄多的悲劇為中心;第二部分是過渡,寫艾尼亞斯到達義大利、結盟、準備戰爭;第三部分寫戰爭。
傳說中的艾尼亞斯是特洛伊王子,是愛神阿芙蘿黛蒂的兒子,曾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出場。他和羅馬的聯繫在之前是模糊的,詩人作者維吉爾將特洛伊的毀滅、艾尼亞斯的逃亡和羅馬的建立聯繫起來,寫成了震撼人心的羅馬史詩,解釋了布匿戰爭,頌揚了羅馬的偉大傳統精神,也成就了羅馬福音 the gospel of Rome。
耶穌基督的福音(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 羅馬帝國的福音(The Gospel of Rome) |
希伯來文化的耶和華神 | 希臘的神祇 |
耶和華神差派他的兒子耶穌來,為世人的罪釘死十字架 | 希羅神祇差派奧古斯督來當羅馬皇帝,享盡一切榮華富貴 |
福音是為所有世人預備的,也就是庇護制度下的client | 福音最大獲利者是統治階級,也就是庇護制度下的patron |
從復活開始 | 到達死亡就結束 |
新耶路撒冷/新天新地 | 歷史中的一頁/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
形而上的/天啟的/富有創造性的/想像力 | 俗世的/人為的/受限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