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西馬尼園(Gethsēmani;原意為「榨油機」),它是坐落在耶路撒冷城東邊,隔著汲淪溪谷橄欖山斜坡上的一座果園,坐著就可以看到耶路撒冷。根據新約聖經,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前一夜,耶穌和他的門徒在用完最後的晚餐之後,就是前往此處禱告,然後約半夜被捕,隔天早上受審、被鞭打後,就被釘上十字架,大約下午三點就斷氣了。
如今,在橄欖山上是俄羅斯正教會的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具有拜占庭/俄羅斯風格的金色洋蔥形屋頂,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而興建。
客西馬尼園,至今仍有一座古老的橄欖樹園屹立在那裡。傳說有些橄欖樹,在耶穌時代就存在了,這地方也是耶穌和門徒,到了耶路撒冷後最常去安靜禱告的地方 ( 約翰福音 18:2) 。
聖經中福音書的作者,都詳細描述了耶穌被捕和門徒四散逃亡那天晚上的事件, 其間只有微妙的差別, 所以閱讀這 四種記錄 ( 馬太福音 26:36-56; 馬可福音 14:32-52; 路加福音 22:39- 53; 約翰福音 18:1-11) 將可更準確地描繪出那個重要夜晚的全貌,也給了我們更豐富的提醒與啟發。
聖經說,耶穌和門徒吃完逾越節的晚餐,他們就一起唱著詩歌,來到黑暗的果園裡。 耶穌刻意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三個人,到另一個地方,與其餘人分離 。 耶穌希望他們和他一同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 馬太福音 26:41) ,因為疲倦,耶穌還曾兩次叫醒他們,提醒他們要迫切禱告,免得他們陷入試探。
後來,耶穌自己又離開 那三個人去稍遠的地方禱告,兩次求他的父撤去他將要喝的那忿怒之杯,但每次後來他都順服了父神的旨意。 他”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 馬太福音 26:38) , 但是神從天上差遣 天使加給他力量 ( 路加福音 22:43) 。
那夜,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帶著許多祭司 、 法利賽人和僕人來逮捕 耶穌。 猶大藉著 他給耶穌的死亡之吻,這個預先約定的暗號使人認出耶穌,使逮捕他的人,一擁而上。
當時,為了保護耶穌, 彼得還拿起刀來攻擊大祭司的僕人 馬勒古,砍下了他 的耳朵。 但耶穌斥責彼得,還當場奇蹟般地治癒 了他的耳朵。 令人驚訝的是,目睹了這個 驚人的治愈神蹟 卻沒有對這群人產生影響。他們仍然粗暴地逮捕了他, 把他帶到大祭司,還有隔天清晨押著他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那裡,最終在沒有具體的證據下,簡單的審問,在情緒激動的群眾呼叫聲中,匆忙地將這個無辜的耶穌,跟兩個重罪的強盜,一起釘死在十字架上。
發生在客西馬尼園的事件 一直迴盪了好幾百年 。 幾個世紀以來,耶穌在那個重要的夜晚所表現出來的言語行為,被幾座紀念教堂,以及大量的在藝術繪畫、雕刻、音樂、書籍、詩歌以及電影作品中。
其中比較有名的應該是16 世紀, 巴赫以聖經「馬太福音」第26、27章為歌詞的大型作品,共有「最後的晚餐」、「耶穌之死」共 68 首曲子所組成,福音書中的敘述為基礎,寫了兩部華麗讓人難忘的的清唱劇。
事實上,千百年來,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教會或影片, 年年將有關這個非凡的夜晚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講述與解釋,也留給了我們許多難忘的短語 :
” 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 馬可福音 14:29-30) ;
” 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 ” ( 馬太福音 26:52) ;
” 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 (馬可福音 14:38) ;
” 汗珠如大血點,滴落在地上” ( 路加福音 22:44) 。
“他說、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當然, 這個夜晚最重要的影響,就是道成肉身的救主,心甘情願地,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付出代價。 神” 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 ” ( 哥林多後 書 5:21) 。 這也是基督教的福音核心教義。
客西馬尼園的意義
客西馬尼園的經歷,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它是一個讓我們觀察救主經歷:憂傷、驚恐、害怕、等候、迷惑、孤單,肉體軟弱,最後尋求神旨意,幾度掙扎,後來完全放下自己,甘心順服到底,被人出賣,陷害,侮辱但最後卻靠主得勝,並勇敢面對艱難使命,完成任務的地方。
每年復活節前夕,根據聖經,或其他藝術作品,跟眾信徒們一起默想,禮拜,參與活動,都再次讓我們一起經歷耶穌留在世上最後的地方,其間鮮活的紀錄以及引人深思的對話,都將再次給我們無限的啟發與激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