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羅關於”基督徒將來復活”的教導

保羅的教導散見他的書信和講道之中。他並不像是一個系統神學中條裡式的分析,但卻提供一套連貫的、脈絡可循的教導。

正由於這種連貫性的教導,散見而隱藏在他錯綜複雜的經文思路之中。因此,詮釋者必須去察覺各項教導之間的關聯,理解它們如何彼此相關,或判斷它們之間的優先地位,進而了解保羅文本的深意。

換言之,詮釋者在此必須對整體架構有很清楚的高度視野。必須先表明一個貫穿相關經文的中心主題,才能夠隨著保羅論述的各種語氣或筆調,明顯看出神藉著保羅的啟示。


基督徒將來的復活,清楚出現在幾處聖經裡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2-19節

 

  1. 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
  2.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
  3. 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4. 並且明顯我們是為神妄作見證的,因我們見證神是叫基督復活了。若死人真不復活,神也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
  5. 因為死人若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
  6.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
  7. 就是在基督裡睡了的人也滅亡了。
  8. 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

在一方面,他從基督的復活推論到信徒的復活:若基督已經復活,那就不能質疑有關全體復活的宣告(12節)。同樣地,否認基督的復活,實際上就是否認信徒的復活。若這種否認是正確的,就代表保羅所傳的是枉然(14節),他的聽眾所信的也是枉然和徒然(14、17節)。這意味著信徒仍然在他們的罪裡(17節),那些已死的信徒也滅亡了(18節),並且那些還活著的信徒也比眾人更可憐(19節)。

在另一方面,保羅也可以倒轉推論的方向,他說若否認信徒的復活,就等於是否認基督的復活(13、15-16節)。

在這段辯論裡,有兩個重點清楚地呈現出來:(1)貫穿整段論述的主要假設,就是基督的復活和信徒的復活之間的連結。這兩件事密不可分,甚至彼此互為前提。因此,相信其中一件事,必然包含相信另一件事。若沒有以這種連結的概念作為基礎,使徒保羅的論述就會淪為空談。(2)保羅從兩個方向來進行推論,他從信徒的復活推論到基督的復活,也從反方向推論回來。這正好表明在保羅的思想裡,這兩者的復活之間的連結有多麼穩固和緊密;他並不是將它們看為兩個分開的事件,而是看為同一個事件裡的兩個片段。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23節 

  1. 但(But now)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ἀπαρχὴ)。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
  2. 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
  3. 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

保羅一直要等到第20節才乾脆地肯定基督已經復活:「但現在……」(Νυνὶ δὲ)。因此,他在第12-19節是用假設的方式來進行推論。現在讓我們回到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後續幾節經文有力地支持我們對「初熟果子」的解釋。這幾節經文之間的句法關係特別具有啟發性。第21節為第20節的說法提供理由;這是連接詞「因為既然」(ἐπειδὴ γὰρ)的用意所在。然後,第22節為第21節的陳述提供根據;這是連接詞「因為」(γὰρ)的用意所在。換言之,死人復活是因一人而來(21節),以及眾人在基督裡都要復活(22節),可以解釋基督作為「初熟果子」的意義(20節)。此外,第22節藉著對比亞當和基督(參45、47-49節),而清楚表達出連結的概念;實際上,第22節是用一句話來歸納羅馬書五章12-21節的教導,而連結的概念在那段經文裡扮演主要的角色。因此,第22節後半句特別證實第20節包含連結的概念。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因為祂以第二位亞當的身分從死裡復活。但與此同時,第22節後半句超出「初熟果子」所表達的概念,它談到基督在這種連結關係裡的決定性地位:只有當眾人是「在基督裡」,跟第二位亞當聯合,他們才「都要復活」。


羅馬書五章12-21節

  1.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2. 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
  3. 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
  4. 只是過犯不如恩賜,若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死了,何況神的恩典,與那因耶穌基督一人恩典中的賞賜,豈不更加倍的臨到眾人嗎?
  5. 因一人犯罪就定罪,也不如恩賜,原來審判是由一人而定罪,恩賜乃是由許多過犯而稱義。
  6. 若因一人的過犯,死就因這一人作了王,何況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
  7. 如此說來,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
  8. 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
  9. 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
  10.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樣,恩典也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

 

這裡,保羅呈現的是預示論,象征論(typology)—–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

 


哥林多前書十六章15節

弟兄們,你們曉得司提反一家,是亞該亞初結的果子,並且他們專以服事聖徒為念

羅馬書165 節 

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問我所親愛的以拜尼土安;他在亞西亞是歸基督初結的果子

羅馬書11

  1. 這是怎麼樣呢?以色列人所求的,他們沒有得著,惟有蒙揀選的人得著了;其餘的就成了頑梗不化的。
  2. 如經上所記:神給他們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見,耳朵不能聽見,直到今日。
  3. 大衛也說:願他們的筵席變為網羅,變為機檻,變為絆腳石,作他們的報應。
  4. 願他們的眼睛昏矇,不得看見;願你時常彎下他們的腰。
  5. 我且說,他們失腳是要他們跌倒嗎?斷乎不是!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
  6. 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
  7. 我對你們外邦人說這話;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原文作:榮耀)我的職分,
  8. 或者可以激動我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
  9. 若他們被丟棄,天下就得與神和好;他們被收納,豈不是死而復生嗎?
  10. 所獻的新麵若是聖潔,全團也就聖潔了樹根若是聖潔,樹枝也就聖潔了
  11. 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
  12. 你就不可向舊枝子誇口;若是誇口,當知道不是你托著根,乃是根托著你。
  13. 你若說,那枝子被折下來是特為叫我接上。
  14. 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你因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
  15. 神既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
  16. 可見神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裡,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
  17. 而且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
  18. 你是從那天生的野橄欖上砍下來的,尚且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何況這本樹的枝子,要接在本樹上呢!
  19.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祕(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
  20. 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
  21. 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
  22. 就著福音說,他們為你們的緣故是仇敵;就著揀選說,他們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
  23. 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

這不單指他是第一個在以弗所信主的人,更是指他在保羅的思想裡,是眾多福音果子當中的頭一批(參林前十六15)

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最清楚和生動地表達出這個連結的概念。這節經文把復活的基督描述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另參23節)。「初熟的果子」(ἀπαρχὴ)這個用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正如魏斯(Johannes Weiss)所說:「這句短語相當於一篇論文。」無疑地,七十士譯本為此處的用詞提供背景。在七十士譯本裡,「初熟的果子」幾乎都具有崇拜方面的含義,主要是指摩西規定要獻上的「初熟之物」,包括穀物、酒、牲畜……等。這些祭物的意義在於,它們不只是本身被獻上而已,而是代表整個收成、整群牲畜……等。它們象徵性地表達出:獻祭者承認整個收成都是神所賜的,並為此感謝神。因此,「初熟的果子」不只具有時間方面的意思。這用詞談的是最初收成的部分,但更強調是全部收成的一部分;當它用來指頭生的小羊時,也強調這些小羊屬於整個羊群。「初熟的果子」表達出有機連結的概念,即最初的果子跟整體收成是密不可分的。這就是這些祭物所要表達的主要意義。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使用的「初熟的果子」一詞,表達出上述關於「代表」和「有機連結」的概念(先不談七十士譯本的用法在崇拜方面的含義)。這個詞不只是表示時間上的優先性,更強調基督的復活是整個復活收成的「初熟果子」,是全部收成的最初部分。祂的復活具有代表性質,是全體信徒復活的開端。換言之,保羅刻意選擇這用詞,來表明這兩者的復活之間的有機連結。在經文背景裡,保羅用來反駁對手的論點是:耶穌的復活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那些「睡了之人」的身體也會復活。耶穌的復活不只是一個保證;祂的復活是一種「信物」,也就是全體復活事件的實際開端。事實上,我們可以根據這節經文而宣稱:保羅並沒有把這兩者的復活看為兩個不同的事件,而是看為同一個事件裡的兩個片段。但與此同時,他在時間上仍然清楚區分這兩者的復活。第23節的「以後」表明這一點。

保羅在別處提到的「初熟果子」,全都表達出有機連結的概念。在羅馬書十一章16節的平行句法裡,前半句從「首先獻上的」生麵推論到整團的麵,後半句從樹根推論到樹枝。雖然生麵和樹根並非完全類似的事物(後者不像前者一樣具有生產性),但兩者都被用作推論的基礎,所以此處的類似點和主要考量必定是有機連結的概念。同樣地,在羅馬書十六章5節,以拜尼土被稱為「在亞西亞是歸基督初結的果子」。這不單指他是第一個在以弗所信主的人,更是指他在保羅的思想裡,是眾多福音果子當中的頭一批(參林前十六15)。我們在之後會比較廣泛地探討「聖靈初結果子」(羅八23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的意義;但我們在此可以注意一件事:不論這句話的所有格是表示「部分」或「同位語」的關係,保羅的意思顯然是,信徒目前擁有的聖靈是一個憑據,使我們初步享受兒子的名分(參羅八15),而我們在身體復活時會完全且公開地得著這名分。

  1. 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
  2. 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
  3.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羅8:14-16)

 

歌羅西書一章15-18節

  1.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2. 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
  3. 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
  4. 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和合本譯為「從死裡首先復生的」原本的直譯是「從死人中首生的」「首生的」(πρωτότοκος,firstborn)

歌羅西書一章15-18節是一段不容易解釋的經文。但我們在此只需要注意一個難解之處,意即第18節把基督描述為「從死人中首生的」【譯註:和合本譯為「從死裡首先復生的」】。正如「初熟果子」一樣,我們可在七十士譯本裡找到「首生的」(πρωτότοκος,firstborn)一詞的背景。此外,在七十士譯本裡,這兩個用詞呈現一個明確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從兩處經文看到,這兩個詞實際上是作為同義詞而一起出現,用來形容「初熟果子」的供物(尼十36-37;結四十四30)。

又照律法上所寫的,將我們頭胎的兒子和首生的牛羊都奉到我們神的殿,交給我們神殿裡供職的祭司;並將初熟之麥子所磨的麵和舉祭、各樣樹上初熟的果子、新酒與油奉給祭司,收在我們神殿的庫房裡,把我們地上所產的十分之一奉給利未人,因利未人在我們一切城邑的土產中當取十分之一。(尼十36-37)

首先初熟之物和一切所獻的供物都要歸給祭司。你們也要用初熟的麥子磨麵給祭司;這樣,福氣就必臨到你們的家了。(結四十四30)。

 

還有一個相關的詞語是「πρωτογέννημα」,也跟「初熟果子」一起被使用好幾次,同樣也是表達「初熟果子」或頭生後代的概念。基於這種用法,我們似乎有理由認為,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和歌羅西書一章18節所表達的概念之間有密切關聯。從這角度來看,歌羅西書一章18節就是把復活比擬為出生的過程,而基督在將會經歷「復活—出生」的群體裡是「首生的」。這種解讀可以在保羅所寫的其他經文找到支持(羅一4;另參徒十三33)。

然而,其他考量使我們對「首生的」一詞有稍微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考量是「首生的」一詞在第15節的用法。這節經文把基督稱為「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無論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在詮釋時都必須留意兩個限定條件。在一方面,「首生的」一詞談的是基督和受造物的關係。這個詞不可能表達一種跟受造物無關的身分或地位。另一方面,這裡的意思不可能說基督是第一個受造物。因為這種解讀直接抵觸下一節經文。基督是「首生的」,在一切受造物以先,這正是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16節)。

在記住這些限定條件後,我們可以根據舊約聖經的一組用法來理解「首生的」一詞。在這組用法裡,不論是「首先」或「生出」的字面意思都變得模糊,這個詞變成用來指出獨特性、特殊地位與尊貴,表明某人領受特殊的恩惠與福分。這種用法最清楚地出現在出埃及記四章22節,耶和華在這節經文指示摩西去告訴法老說:以色列民是祂的「長子」(firstborn)。同樣地,在詩篇八十九篇27節,耶和華說祂要立大衛「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這種意思符合歌羅西書一章15節的上下文,那裡強調基督的創造行動,以及祂的尊貴超越整個受造界。這種意思也符合歌羅西書的整體寫作目的,即強調基督在救贖和創造方面的獨特性與至高地位。

顯然地,我們應該根據「首生的」在第15節的用法,來理解這詞在第18節的意思。這不僅是因為這兩節經文彼此鄰近且都在描述基督,同時也基於它們具有平行的結構,其中「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對應到「從死人中首生的」。因此,第18節的主要思想是,基督具有在一切死人之上的至高地位和權柄(這些死人將會復活;參羅十四8-9)。

不過,我們不僅要注意這兩句話的相似之處,也必須明白它們之間的差異。尤其是第18節的介系詞「從……出來」(ἐκ,from)表達第15節所沒有的概念:認同和連結。只有當基督自己「從死人中出來」,祂才是「首生的」。只有當祂屬於那將要復活的群體,祂才享有這種崇高的地位。因此,我們在此看到的主要思想,跟基督是「初熟果子」所要表達的主要概念相同。

在第18節的幾個相關措詞,不但肯定上述對「首生的」一詞的理解,同時也加強它的中心思想。在這詞之前出現的「元始」(ἀρχή)一詞,同樣也不只是表示時間上的優先性;它具有一個更強烈的含義,意即居於首要的地位。尤其當「元始」跟「首生的」連在一起出現時,前者很明顯表達出基督復活的意義:祂的復活是那「全體的劃時代事件」的開端,而這也同時使祂在眾人之中作頭;信徒的復活是隨著基督的復活而來。因此,在緊接著出現的目的子句裡,我們很難只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居首位」一詞(πρωτεύων,這個詞在整本聖經裡只出現過一次)。無論這裡是否使用諾斯底主義者的術語,保羅要表達的重點還是基督的卓越和特殊地位。最後,我們應當看出,保羅主要是從教會、甚至是宇宙的角度來論述此處的思想。復活的基督是「元始」、「從死人中首生的」和「在凡事上居首位」,而這緊密相連於(至少在句法結構是如此)祂的身分是「身體的頭,這身體就是教會」(新譯本)。雖然「頭」和「身體」在此處和類似的經文裡(參弗一22-23,四15-16,五23),並非構成一個單一的生理學比喻,而是結合兩個象徵,其中的「頭」是象徵基督在宇宙中的至高地位,但這裡仍然呈現出「代表」和「有機連結」的概念。


歌羅西書一章18節指出基督是「從死人中首生的」,這句話包含跟「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相同的基本思想,意即基督的復活和信徒的復活之間存在一種連結。與此同時,這節經文比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23節更明確表達出:基督在這種連結關係裡擁有獨特、卓越和為首的地位。總而言之,這兩段經文說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從死人中首生的」、「元始」、「居首位」、「」,這些全都是在描述那位復活的第二位亞當


 

哥林多後書四章14節

  1. 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2. 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
  3. 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
  4. 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面前。

在上下文裡(林後四7-12),保羅說明他在福音事工方面經歷的苦難。這促使他在第14節作出一個信仰告白(參13節),此信仰告白支撐他忍受這些試煉,其中一句話提到:「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這句宣告清楚指出耶穌與我們的復活之間的連結,也表明這兩者的復活有時間上的區隔。無可否認地,若只看這節經文本身,我們很難理解將來如何「與耶穌」(σὺν Ἰησοῦ)一同復活,但若跟基督是「初熟果子」的概念連在一起看,我們就能理解這句話,而第14節所表達的思想,很可能也出現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4節。

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帖前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