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沒有酒了—黃翠嫩主任

264期中台院訊

 

在約翰福音中,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只出現在兩段經文。在迦拿婚宴中,向耶穌提出:「他們沒有酒了」( 約 2:3);與耶穌被釘十架時,馬利亞站在十字架旁(19:25-27)。她出現的這兩段經文,包裹約翰福音所敘述耶穌在世上的事奉。
耶穌說:「母親(原文是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2:4) 這節經文或許曾經讓許多人產生困惑,耶穌為什麼用這樣的語氣跟馬利亞對話呢?耶穌的言行是門徒的榜樣,那麼我們要如何看待這次的互動呢?


幾個不同的譯本:
耶穌說:「母親,請別勉強我做甚麼,我的時刻還沒有到。」《現》
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你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思》
耶穌說:“婦人,你為甚麼要我管這事呢?我的時刻還沒有到。”《環球聖經譯本》
耶穌稱呼馬利亞為「母 親 」, 原文作婦人γύναι,和合本修訂版加上註解「在猶太文化中不是一種不尊敬的稱呼。」1 環球聖經譯本註解,「是有禮貌的稱謂,但兒子用來稱呼母親,卻是不尋常 的。」2γύναι 出 現 在 新 約 的 經 文 中: 太 15:28;路 13:12; 22:57;約 2:4; 4:21; 19:26; 20:13, 15;林前7:16,沒有不敬或是貶抑的意思。耶穌用此來稱呼他的母親馬利亞 ( 約 2:4; 19:26) 不包含親子關係,3 約翰福音強調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 (20:31)。


社會文化處境的面向

酒在當時的婚禮很重要,沒有酒或是酒用完了,會影響新郎家庭的聲譽。Ritva H. Williams 提出當時社會文化的背景,性別區分當時的工作與活動空間,男人在外,女人在內。母親承擔照顧和養育孩子的大部份責任,孩子直到七、八歲才投入父親的工作,母與子的緊密關係,使孩子成為母親的支持與後盾。在當時,聲譽直接關乎個人的社會關係,與社群中的責
任和義務,聲譽可能在從事買賣、辦理婚宴中上升或下降。4 若從社會文化的面向來看,在加利利迦拿的新郎家中舉辦婚宴,酒用完了,可能影響新郎家的聲譽和社會關係。


在迦拿,這場婚禮的慶典正歡樂地進行,在新郎不知情下,他們的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知道了,所以馬利亞向耶穌提出請求:「他們沒有酒了。」
R. H. Williams 提到馬利亞這個請求的一個觀點,或許她希望她的兒子,承擔家庭主要責任的耶穌,可以為這個家庭做點什麼,解決關乎家庭聲譽的問題。5 緊接的經文敘述,讓我們明白馬利亞提出的這個請求,遠超出文化處境的意涵。
在約翰福音二章 1 至 11 節 的 經 文 段 落 中,Bernadeta Jojko 論到「他們沒有酒了」,不僅緊密連結「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也引導這段經文的時間敘述發展,「現在」可以舀出來 (2:8),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2:10)。酒,在幾處舊約經文中,象徵神豐沛的祝福和賜予 ( 創 27:28;尼 9:25;詩 104:15)。


先知使用酒象徵末世彌賽亞時代與神豐盛的賜福 ( 耶31:5);神在聖山為萬民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 賽 25:6b) 大山小山滴下甜酒,那將是拯救的日子 ( 摩 9:13)。6
Leon Morris 說到耶穌把「猶太教的水變為基督教的酒,把沒有基督的水變為在基督裏豐盛永生的酒,把律法的水變為福音的酒。」7


我與你有甚麼相干? (Τί ἐμοὶ καὶ σοί )

這片語引發許多的討論,Arthur H. Maynard 解釋:τί ἐμοὶ καὶ σοί 我與你有甚麼相干,可以翻譯成「我們有甚麼共同點」,或是「我們彼此有甚麼關係」。8 環球聖經譯本:你為甚麼要我管這事呢?「直譯是 “ 為甚麼於我和於你 ”,是慣用語,表示置身事外的態度,或譯 “ 你為甚麼管我的事 ”、“ 你為甚麼干涉我 ”、“ 這和你我有甚麼關係 ” 或 “ 我跟你有甚麼關係 ”」。9


τί ἐμοὶ καὶ σοί 有相同的希伯來文片語El */ * yL !- hm ^:我與你何干。Beasley-Murray 提到這片語可以表達敵對或是和平的態度 ( 對照舊約的兩處經文,士 11:12 與代下 35:21,可以看到不同 );也可以表達拒絕的意思 ( 王下 3:13)。10

在符類福音中,有出自惡鬼的喊叫 ( 可 5:7,平行經文路 8:28;另參可 1:23-24,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平行經文路 4:33-34)。幾處舊約的經文有時代的差距,而同時代的符類福音,出自惡鬼被趕逐的喊叫,也不適用在迦拿婚宴的處境。雖然在耶穌時代,這片語沒有用在孩子與母親之間,初看似乎耶穌拒絕馬利亞的請求,要清楚了解這片語的意思,還是回到緊接的經文敘述,「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才能有清晰的理解。


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時候」,在約翰福音中指向人子得榮耀的時候( 約 17:1),指向他被釘十字架,第三天復活,回到父那裏去的關鍵時刻。Jojko 說到,放在舊約的背景下理解「時候」,是末世論的主題,特別是但以理書,指向歷史的未來時刻 ( 但 8:17-19; 11:35,40,45; 12:1),強調末時 ( 但 12:1,4)。11 耶穌是彌賽亞,「時候」已經開始了,並持續在他的公開事奉中,直到十字架受難與復活而達到高峰。彌賽亞已經來到,在迦拿婚筵中水變酒,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


馬利亞的信心與順服
「他們沒有酒了。」可以看作人生的處境,當生活中出現計畫、常軌外的窘境時,我們如何面對?可能是大環境的風暴與不安,當我們盼望著 Covid-19疫情可以趨緩,逐漸回復平安的日常生活時,隨著新冠病毒變種、疫情波動,防疫措施與政策也跟著變動。俄烏戰爭造成軍人和平民傷亡、成千上萬的家園被毀、家庭破裂,難民與孤兒流離失所,都會牽動我們的心思意念情感,多少人不斷祈禱著戰事早日平息。

或許偶有發生個人實際生活的艱難時刻,如面對職場工作的挑戰,家庭生活與關係的經營,教會肢體關係與事奉的委身,甚至個人與家人健康的照護,當中可能就有我們正需要面對的真實人生處境。馬利亞的請求「他們沒有酒了」,提醒我們從各樣的處境中轉向主。帶著我們的難題、疑惑和不安、窘迫與難堪,謙卑地來到主耶穌的面前。
馬利亞在信心中全然順服,她相信事情交給耶穌,他必能做些什麼,將事情轉為最好。馬利亞對佣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 約2:5) Uzoma Kizito Ndugbu 說到,這句話可以視為得著憐憫的邀請,在我們的信靠中,遇見耶穌,相信祂將使哀傷轉為喜樂,哭泣轉為歡呼。12 鼓勵著我們將正在經歷的大小事,放心交託主,在信心中順服主的帶領,得著神的憐憫。主總不丟棄尋求祂的人!


頭一件神蹟
變水為酒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神蹟的起頭 (ἀρχὴν τῶν σημείων),作為耶穌公開事奉的記號,「顯出他的榮耀來」 ( 約 2:11),他的門徒就信他了。正如使徒約翰和施洗約翰的見證,這榮耀顯明耶穌的身分,「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1:14)13

道成肉身,真理已不再隱藏,是我們看得見的榮光。我們明白神蹟並不能改變人的生命,除非認識這記號所指向的行神蹟的主,並且信靠跟隨祂,常住在主裏面,「從他的豐富裏,我們都領受了恩典,而且恩上加恩。」(1:16) 願我們常常心被恩感,喜樂而戰兢地跟隨主走天路。


1. 在第一世紀的背景下,稱呼 “ 女人” 帶著尊敬與情感,參 Uzoma Kizito Ndugbu, Augustina Ngozi Ndugbu, and Ihembu Mary Ijechukwu, “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 A Mariophany of the Mother of Mercy (John 2:1-11)”, AJBT 4:3 (2021), 221.
2.《環球聖經譯本 ( 新約全書 )》( 香港:環球聖經公會,2015),216。
3. Albrecht Oepke, “γυνή”,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1:777.

4. Ritva H. Williams, “The Mother of Jesus at Cana: A Social-Science Interpretation of John 2:1-12”, The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59 (1997), 679-92.
5. Ritva H. Williams, “The Mother of Jesus at Cana”, CBQ 59 (1997), 684-86.
6. Bernadeta Jojko, “The Hour of Jesus and 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 (John 2:1-11)”, Verbum Vitae 38:1 (2020), 131-32.

7. 里昴‧莫里斯,《耶穌就是基督:約翰福音神學研究》,韓冰等譯,( 香港:恩 道,2020),33。引自 Leon Morri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1), 176.
8. Arthur H. Maynard, “TI EMOI ΚΑΙ ΣΟΙ”, New Testament Studies, vol. 31 (1985), 582.
9.《環球聖經譯本 ( 新約全書 )》,216。
10.George R. Beasley-Murray, John , WBC (Colombia: Thomas Nelson,1999), 34.
11.Bernadeta Jojko, “The Hour of Jesus”, 135-37.

12.Uzoma Kizito Ndugbu, “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 221.
13.Bernadeta Jojko, “The Hour of Jesus”, 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