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安慰劑神學」的定義再確認
這種神學傾向把信仰當作「讓人感覺好一點」的工具,不是真的面對問題或真理,而是提供快速的心理安慰,比如:
- 「只要信,就不會有問題」
- 「神一定會讓你變好,只要你相信」
- 「痛苦是短暫的,不要想太多」
- 「神不會讓你受太多苦」
這些說法不一定錯,但若缺乏上下文或實際神學根基,就會變成「屬靈口號」,甚至成為壓抑情感、逃避真相的「屬靈毒雞湯」。
二、耶穌的教導與態度
耶穌並沒有直接教導「安慰劑神學」,反而他的教導常挑戰人正視痛苦、信仰的代價,以及神國的顛覆性價值觀。我們來看幾個重點經文。
1. 耶穌並不逃避苦難的真實
「你們在世上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 16:33)
- 耶穌沒有說「只要信我,一切都會順利」,而是清楚指出「有苦難」。
- 祂給的是一種勝過苦難的信心,不是否認苦難的存在。
2. 耶穌邀請門徒背十字架,而非逃避痛苦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加福音 9:23)
- 這明顯與「只要相信,神就會讓你過得更好」的安慰劑神學相反。
- 十字架是羞辱、痛苦與捨己的記號,不是即時的解脫。
3. 耶穌流淚,並與人同在哀傷之中
「耶穌哭了。」(約翰福音 11:35)
- 在拉撒路死後,耶穌明知將要使他復活,但祂仍選擇為瑪大與馬利亞的痛哭而哭。
- 這表明:神不是只給一句「一切都有美意」就了事,而是進入人的痛苦裡與之同行。
4. 八福裡的顛覆性安慰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 5:4)
- 這不是一句「別哭了,神會搞定的」式安慰,而是對「誠實哀慟的人」的祝福。
- 神的安慰不是取消哀傷,而是在哀傷中臨在與應許更新。
耶穌反對的「偽安慰」有哪些?
在與法利賽人或宗教領袖對話時,耶穌也批判他們提供一種「宗教外衣的安慰」,卻不處理真正問題: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沉重難當的擔子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馬太福音 23:4)
- 有些宗教話語不是幫助人,而是壓榨、操控人。
- 耶穌對此非常嚴厲,這也可視為對安慰劑神學的警戒。
結論:耶穌與安慰劑神學的對立
面向 | 耶穌的教導 | 安慰劑神學 |
---|---|---|
對苦難的看法 | 正視、同理、引導走過 | 否認、壓抑、快速解決 |
提供的盼望 | 在苦難中信靠與得勝 | 消除苦難、立即安慰 |
門徒的呼召 | 捨己、跟隨、十字架 | 信就順利、得祝福 |
對情緒的態度 | 接納哀傷、同理流淚 | 忽略情緒、催促快樂 |
耶穌帶來了完全顛覆的價值觀
如果你在經歷困難,耶穌不是遞給你一句「快樂起來」的口號,而是邀請你:「來,到我這裡來,凡勞苦擔重擔的人,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這不是逃避現實的安慰劑,而是一種帶著真實、進入神同在中的深度安慰。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也值得反覆默想的主題:「交換的價值觀」在聖經中有沒有出現?如果有,它是什麼樣的交換?是我們熟悉的「你給我什麼,我才給你什麼」嗎?還是耶穌帶來了完全顛覆的價值觀?
一、什麼是「交換的價值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交換」是:
「你做得好,我就獎賞你」
「你順服神,神就賜福你」
「我奉獻多,神就讓我蒙福」
「我服事主,主就醫治我」
這種思想根植於功績主義(merit-based mindset),在宗教世界裡也很常見。但這真的是聖經整體的價值觀嗎?還是某些經文被片面解讀成「屬靈交易」?
二、舊約中的交換觀:祝福與咒詛的條件性
在摩西之約(出埃及記、申命記)中,確實有明確的因果邏輯: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一切的福必追隨你」(申命記 28:1-2)
「你若不聽從……這一切的咒詛必臨到你」(申命記 28:15)
這似乎是「遵行 → 蒙福」「違背 → 受咒詛」的交換邏輯。
但這種條件性的結構不是「功德交換」,而是立約關係中的信實要求。神不是在做交易,而是在呼召祂的百姓忠心於盟約。
三、耶穌顛覆了交換邏輯的福音
耶穌來到世上後,帶來的是天國的顛覆價值觀。祂多次直接挑戰「交換」式的宗教思維。
1. 馬太福音 20:1–16 工人比喻:顛覆的賞賜
耶穌講了一個比喻:有些工人早上就開始工作,有些到傍晚才來,結果所有人都得了一樣的工錢。
「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太20:16)
這讓那些「做得多」的人很不開心,但耶穌強調的是:天國的恩典不是按「工作量」而分的,而是按神的慷慨而賜的。
2. 路加福音 15章 浪子比喻:不公平的父愛
大兒子:「我這麼多年服事你,你都沒給我一隻山羊……」
父親說:「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浪子悔改後就得到完全接納,這對當時聽故事的法利賽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怎麼可以不根據行為獎賞?
這比喻告訴我們:神的愛不是交換,而是白白的恩典。
3. 馬太福音 5–7 登山寶訓:天國的倒轉
「虛心的人有福了…哀慟的人有福了…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耶穌稱這些「失敗者」為有福的,這完全打破了「好行為換祝福」的思維。福音不是功勞制度,而是恩典制度。
四、十字架是反交換的核心表達
保羅在羅馬書中說得非常清楚:
「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 5:8)
我們什麼都沒做(甚至還敵對神),但神卻先愛了我們。這不是交換,是單方面的恩典行動。
五、聖經中錯誤的「交換式信仰」案例
約伯的朋友們
他們不斷說:「你一定做錯事了,不然怎麼會受苦?」
→ 他們錯用了交換邏輯:好人應得好報,苦難就是犯罪的證據。
但神最後責備的是他們,而不是約伯,因為他們的神學是錯誤的(伯42:7)。
六、我們是否仍活在「交換式信仰」中?
自我檢視問題:
- 我是否認為:「我禱告夠多、服事夠多,就會得到我想要的」?
- 我是否覺得:「我現在受苦,是因為神不喜歡我」?
- 當神祝福他人時,我心裡是否覺得「不公平」?
這些都可能顯示我們仍未完全理解福音的恩典本質。
七、結論:從交換邏輯走向恩典邏輯
對比項目 | 交換式信仰 | 恩典式信仰 |
---|---|---|
神的祝福 | 我配得來的報酬 | 祂白白賜給的不配之恩 |
禱告的目的 | 改變神的心意 | 與神對齊、經歷關係 |
道德行為 | 為了獲得好處 | 回應神愛的順服 |
對苦難的理解 | 是神懲罰我 | 是神鍛鍊我、同行我 |
中心思想 | 我做什麼換取神的什麼 | 神已做成一切,我回應祂的愛 |
來世必得永生——-今世得百倍的 這是交換式嗎?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 30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今世得百倍的 這是交換式嗎?
馬可福音 10:29–30,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30 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馬可福音 10:29–30)
這段話表面看起來很像一種交換:你捨了,就會得更多,甚至得「百倍」的祝福。但如果我們從整體上下文與耶穌的教導來看,祂所說的其實完全不是一種屬世的交易或成功神學。
讓我們仔細拆解。
一、經文背景與上下文:門徒問的問題
這句話是耶穌在與那個「少年財主」對話之後說的。
馬可福音 10:17–31 的情節:
- 一個有錢的年輕人來問耶穌:「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 耶穌要他賣掉一切、跟隨祂,他卻因為「產業很多」而憂愁地走了。
- 門徒就非常驚訝,因為在猶太文化中「財富」通常被視為神的祝福。
- 彼得就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v.28)
這裡就有點像是在問:「我們會不會有回報?」
所以耶穌回答了這句話——不是責備,而是鼓勵與調整他們對『回報』的理解。
二、這是交換嗎?我們來對照經文細節
表面上看起來像交換:
- 撇下 → 得百倍
- 捨棄 → 得回報
- 今世得 → 來世也得永生
這確實有「因為我做了什麼 → 所以我得著」的樣貌。但要注意:這不是條件交換,而是關係的結果與應許的祝福。
三、這段經文不是交換,而是「跟隨的成本 + 恩典的回報」
讓我們從幾個關鍵面向來看:
「為我和福音撇下」——焦點不是「犧牲」,而是「關係」
耶穌強調的是:這不是單純捨棄物質,而是因為愛祂、信靠祂而選擇的捨棄。
這與「我給你什麼、你還我什麼」完全不同。這是跟隨耶穌的門徒代價與回應。
「今世得百倍」指的是什麼?
不是指你真的會有:
- 100間房子
- 100個媽媽
- 100個孩子
這是一種比喻式、象徵性的說法,表達的是在神的家中(教會、信徒團契),你會經歷全新的屬靈家庭與豐盛的人際連結。
比如:一個為信仰失去家人的人,會在教會中找到屬靈的弟兄姐妹、母親、家人、支持,這遠超過血緣的限制。
「並且要受逼迫」——這完全打破交換邏輯!
這句話是整段經文中最關鍵的顛覆:
如果這是「交換」的祝福,那麼「逼迫」應該不是「獎賞」的一部分。
耶穌明說:你會得著祝福,但同時也要受逼迫,這代表祂不是保證「你給我什麼,我就保你順利」。反而是在說:真正的祝福常常會伴隨挑戰、撕裂與付代價。
這完全不同於現代流行的「成功神學式交換邏輯」。
「來世得永生」——這是恩典,不是酬勞
耶穌強調的不是「你做這些就能換得永生」,而是:
- 這是一個跟隨耶穌的人,所要走的路:有捨棄、有苦難、有得著、有永恆的盼望。
- 永生是神白白的應許,不是人的功德換來的結果(參羅馬書 6:23)。
四、總結:這段經文是交換嗎?
問題 | 答案 | 解釋 |
---|---|---|
這段經文是不是「做了什麼就換回祝福」? | 不是 | 這是對門徒的鼓勵,說明神在今世與永恆都會照顧跟隨祂的人 |
耶穌鼓勵的信仰方式是「付出 → 得回報」嗎? | 但不是交易,而是關係中的自然結果 | 像孩子相信父親的供應,不是計算利害 |
「今世得百倍」是物質的應許嗎? | 不是 | 是屬靈家人的豐富與神國度中的共享 |
為什麼還要提到「逼迫」? | 為了避免誤解神的祝福是「輕鬆順利」的承諾 | 耶穌誠實地提醒門徒:這條路會有代價,但值得 |
你曾經是否也像彼得一樣問神:「我為祢這麼多,祢會回報我什麼嗎?」耶穌的回答是:「你會得到的,比你想像的多,也比你計算的深。但不是交易,是愛,是關係,是我永恆的恩典。」
「今世與來世的祝福」
問題的核心是:
「神會在今世祝福我嗎?還是祝福主要是在來世?」
「如果我忠心、禱告、奉獻,為什麼今世好像沒看到太多好處?」
「耶穌說我們會受逼迫,那我還能期待神在今世讓我得著好處嗎?」
這些問題都很真實,我們就從聖經中找答案,一步一步來看。
一、聖經中對「今世」與「來世」的祝福觀點
1. 神在「今世」賜下實際的祝福(但不等於現實順利)
- 神的供應是真實的: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 6:33) → 耶穌不是說我們不需要「這些東西」,而是:神知道你需要,祂會加給你,但不要把它當作你信仰的中心或交換條件。
- 神會看顧我們的生活需要: 「連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不要懼怕…」(路加福音 12:7)
- 在患難中的同在與保守: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你與我同在。」(詩篇 23:4)
重點:
神在今世的祝福常常表現在「日用的需要」、「內心的平安」、「同在的保守」與「屬靈群體的支持」中,不一定是財富或成功。
2. 神的「來世」祝福是真正終極的盼望
聖經始終把真正的獎賞與豐盛放在未來──也就是「來世」。
- 來世得永生(不能朽壞的產業): 「但你們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約翰福音 6:27)
「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是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彼得前書 1:4) - 義人受苦今世、得榮耀在永恆: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 4:17)
重點:
神國的祝福有「現在已經」與「將來還未」的雙重性(already and not yet)。
真正的豐盛,不是今世的平順,而是「永遠與神同在」。
二、耶穌怎麼教導我們看待今世與來世?
馬太福音 19:29 / 馬可福音 10:29–30(你剛提到的)
- 今世:得百倍(屬靈家庭、主的供應)
- 今世:受逼迫(不要美化今世)
- 來世:得永生(這才是終極)
耶穌沒有否認「今世的祝福」,但祂讓我們知道,這不是信仰的核心,也不是衡量信仰真假的標準。
路加福音 16:25 拉撒路與財主的比喻
- 財主今世享福 → 來世受苦
- 拉撒路今世受苦 → 來世得安慰
這不是說窮人都得救、富人都受罰,而是在提醒我們:不要把今世的祝福看作神對人的最終審判或評價。
三、錯誤的理解:「成功神學」的偏差
一些現代教導會說:
「信耶穌就要得醫治、得財富、得突破,否則你信得不夠!」
這種觀念把「今世的祝福」誤當作信仰的核心回報,也容易讓人跌倒:
- 當禱告沒應驗時會懷疑神
- 當受苦時以為自己不被祝福
- 看人成功就以為他是屬靈的
這其實又回到我們前面談過的「交換式神學」與「屬靈功利主義」。
四、福音的祝福是什麼樣子的?
今世祝福 | 來世祝福 |
---|---|
神的同在 | 神的完全統治 |
日用飲食、供應 | 永恆不朽的基業 |
教會中的愛與支持 | 與神永遠同在、無痛苦無死亡 |
平安、力量、忍耐 | 榮耀、不朽的身體 |
聖靈的引導與內住 | 面對面的敬拜與合一 |
五、總結與默想
問題 | 回答 |
---|---|
神會祝福我今世的生活嗎? | 會,但不必然以我想像的方式或時間。祂的同在就是最大的祝福。 |
我今世受苦,是不是沒得著神的祝福? | 不,聖經中許多蒙福的人都受過苦(耶穌就是例子)。苦難可能是神的塑造與同在的方式。 |
那我該期待什麼樣的祝福? | 期待神自己的同在、聖靈的工作、屬靈的家庭,以及將來在天上完全的榮耀。 |
默想題目
「主啊,我是不是更看重今世的祝福,反而忽略了來世的榮耀?」
「我是否願意即使不看見今世的結果,仍然忠心地信靠祢?」
瑪拉基書說‘試試我’,那是不是一種神允許的交換?
研經夥伴 Haverim Bible Study 說:
瑪拉基書 3:10:
「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問題核心:
「神說『試試我』,那是不是表示:你奉獻 → 我就祝福你?這是一種交換嗎?」
讓我們從幾個關鍵層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這段經文的原意是什麼?
背景(瑪拉基書 1–3章)
瑪拉基書是對猶太人屬靈冷淡、敬拜虛偽、對神不忠的責備書信。當時的百姓:
- 給神的是劣等的祭物
- 偷竊當納的十分之一與祭物
- 抱怨「惡人反倒興旺」(瑪3:15)
- 與神立約的忠誠被輕看
這一切表明:他們不相信神值得敬畏與信靠。
所以在 3:10,神說的「試試我」,其實是一種挑戰他們信心的呼召與信實的考驗,不是讓人操控神。
二、「試試我」是交換嗎?
讓我們來分辨神說「試試我」的語氣與動機:
交換式邏輯 | 瑪拉基書中的邏輯 |
---|---|
人先行動 → 神被迫回應 | 神在呼召人回到與祂的盟約關係 |
利益導向:「我給你多少,你給我多少」 | 信任導向:「你願意信我是供應者嗎?」 |
把神當作自動販賣機 | 把神當作立約的父、主人與源頭 |
所以這不是「屬靈交易」,而是「盟約信實的試煉」:「你們願不願意回轉歸我,相信我是供應者?」
三、這段經文在新約中怎麼被理解?
新約從未直接引用瑪拉基書 3:10 來教導奉獻與祝福的因果關係。相反的,新約中有以下幾個原則:
1. 奉獻是恩典中的回應,不是交換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 9:7)
神看重的是信心與甘心樂意的心,不是金額,也不是功效。
2. 神的供應與祝福不是我們操控的
「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 4:19)
保羅這裡是對一群已經出於愛心而奉獻的人說的,而不是「你奉獻了 → 所以我祝福你」。
3. 耶穌從未用「你奉獻 → 得祝福」來呼召人
耶穌說:「你要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有財寶在天上」(馬可福音 10:21)——祂不是在說「你會在地上得百倍回報」,而是在挑戰人的價值觀與信靠對象。
四、那我今天還能「試試神」嗎?
答案要小心分辨:
錯誤的「試探」:
「我奉獻了,你就該讓我升職中獎、發財成功。」
這是把神變成屬靈提款機,這叫做「試探主你的神」(參馬太福音 4:7)。
合神心意的「信靠實踐」:
「主啊,我願意在奉獻上順服你,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因為我相信你是供應的神。我願意憑信心這樣行,求你教導我信靠的道路。」
這才是瑪拉基書 3:10 中「試試我」的真正精神:不是交易,而是信靠的行動與見證的機會。
五、這段經文與「恩典 vs 交換」的總結比較
對照項目 | 交換式理解 | 恩典式理解 |
---|---|---|
神的祝福 | 是奉獻的回報 | 是神信實的供應 |
奉獻的動機 | 是換得回報 | 是對神信實的回應 |
「試試我」的意思 | 操控神的許可 | 神呼召人憑信心經歷祂的信實 |
祝福的本質 | 現世物質 | 包括今世的夠用與來世的基業 |
小結與默想
- 瑪拉基書 3:10 的「試試我」不是交易邀請,而是信心呼召。
- 神的心意不是讓你靠「信得夠、奉獻多」換取祝福,而是邀請你信靠祂的信實。
- 真正的祝福,不是「得更多東西」,而是經歷神是「夠用的主」。
默想題
「主啊,我是否曾把奉獻當作交換的手段?」
「我是否願意在金錢上也信靠祢,即使沒有看見明顯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