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確實多次提到「神後悔」(例如:創6:6、撒上15:11、約拿書3:10),但我們又相信神是全知全能、不改變的 (瑪3:6、雅1:17)。那麼,神「後悔」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1. 聖經的語言特徵 —— 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
許多神學家(如加爾文)指出,當聖經說神「後悔」時,是用人的語言和情感去描述神的作為,好讓有限的人能理解無限的神。這是一種「擬人化」的表達。神其實並不像人一樣不知道將來,而是透過人的情感語言,表達祂對罪惡的厭惡、對公義的堅持,以及祂真實與人互動的關係。
2. 神的永恆旨意 vs. 人歷史中的回應
加爾文強調神的主權與祂永恆的計劃並不改變;但在歷史中,神會「按著人類的行為」而展現不同的行動。例如:尼尼微人悔改時,神就「後悔」不降災(約拿3:10)。這不是神改變心意,而是祂原本的旨意就包括:若人悔改,祂就施憐憫;若人頑梗,祂就施審判。
3. 神的「後悔」表達了祂真實的關係性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在《創世記註釋》中提到,當聖經說神「憂傷」、「後悔」時,不是神有錯誤的判斷,而是表達祂深切地參與在祂所創造的人類歷史中。神不是冷漠的機器,而是一位充滿愛、也會因人背叛而「憂傷」的上帝。
4. 古近東背景的對比
約翰‧華頓(John Walton)指出,古代近東文獻中的神明常被描繪成情緒多變、反覆無常;但聖經中的「神後悔」並不是隨意的改變,而是在祂信實的約與公義之中顯現的回應。
總結:當聖經說「神後悔」時,並不是說神「不全知」或「做錯決定」;而是強調神與人真實的互動關係。祂的性情不改變(永恆的旨意、全知全能),但祂的作為會因應人的回應而展現不同的面向。換句話說,這是聖經用人能理解的語言,來表達神的慈愛、公義,以及祂願意與人同行的心腸。
「聖經中出現神後悔的經文對照表」(例如創世記、出埃及記、撒母耳記、約拿書)並加上簡短神學解釋
聖經中「神後悔」的主要經文
經文 | 中文和合本 (CUV) | 說明 |
---|---|---|
創世記 6:6–7 | 「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 這裡用人的情感語言(擬人法)表達神對人類邪惡的厭惡與傷痛。不是神失算,而是祂與受造界有真實關係。 |
出埃及記 32:14 | 「於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祂的百姓。」 | 摩西代求後,神赦免以色列。這顯明祂憐憫的本性,以及祂原本的旨意——悔改就蒙赦免。 |
撒母耳記上 15:11, 29, 35 | 「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說謊,也不至後悔。」 | 看似矛盾,其實指出:神對罪惡厭惡(後悔立掃羅),但祂的性情與旨意不改變(不會像人一樣反覆無常)。 |
列王記下 20:1–6(對比賽40:1–5) | 希西家禱告後,神延長他壽命15年。 | 顯示神的行動會隨著人的禱告而改變,但祂的本質與救贖旨意不變。 |
約拿書 3:10 | 「神察看他們的行為…祂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 明顯的條件式應許:悔改 → 赦免;悖逆 → 審判。顯出神的慈愛與公義。 |
阿摩司書 7:3, 6 | 「耶和華就後悔,說:這災可以免了。」 | 先知代求後,神憐憫百姓。強調神願意聽代求並施恩。 |
神學整理
- 擬人化語言
聖經用「後悔」讓人理解神的情感與行動,但不是說神有限或不全知。 - 神的性情不改變
祂是信實、公義、慈愛的神,不像人善變(撒上15:29)。 - 神的行動會因人回應而不同
祂的應許常是「有條件的」:人若悔改 → 神赦免;人若頑梗 → 神審判。 - 啟示神的心腸
「神後悔」揭示祂不是冷漠的機械,而是深切參與人類歷史、與祂子民互動的神。
「神後悔 vs. 神不改變」對照表,這樣我們能同時看到聖經裡的兩種說法,以及神學上的整合。
聖經中的張力表
主題 | 神「後悔」的經文 | 神「不改變」的經文 | 神學解釋 |
---|---|---|---|
對人類罪惡的態度 | 創6:6–7 「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 瑪3:6 「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所以你們雅各之子沒有滅亡。」 | 神的「後悔」表達祂對罪的痛心;神的不改變是指祂持續信實與約。 |
審判與憐憫的轉變 | 出32:14 「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祂的百姓。」 | 民23:19 「神非人,必不至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至後悔。」 | 神按著人悔改或代求而行動轉變;但祂的性情與真實話語不會改變。 |
王權與神旨意 | 撒上15:11 「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 | 撒上15:29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說謊,也不至後悔。」 | 「後悔」指對掃羅失敗的審判;「不後悔」指神的本質與救贖旨意不變。 |
先知代求的影響 | 阿摩7:3, 6 「耶和華就後悔,說:這災可以免了。」 | 雅1:17 「各樣美善的恩賜…都是從重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 神樂意聽祂僕人的禱告,但祂的性情(公義、慈愛)始終如一。 |
外邦人悔改 | 約拿3:10 「神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 | 希6:17–18 「神…既然願意…祂就起誓,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使我們得著強烈的安慰。」 | 神對悔改者施憐憫;祂赦免的應許和性情是不會改變的。 |
神學綜合
- 「後悔」是人的語言(擬人法) —— 表達神的真實情感與行動,而非祂不知未來。
- 「不改變」指神的本性與救贖計劃 —— 祂的信實、慈愛、公義永不改變。
- 行動的改變 ≠ 本性的改變 —— 神因應人回應而改變作為,這正顯示祂是活生生、與人互動的神。
- 最終一致性 —— 神的「後悔」其實是祂不變本性(愛、公義、信實)在歷史中的展現。
「神的旨意三層圖」——區分 永恆旨意(不改變)、道德律與約的應許(條件性)、歷史中的行動(因人回應而轉變)。?這樣可以更清楚理解「神不改變」與「神後悔」如何並存。
神的旨意三層圖
1. 永恆旨意(不改變的層面)
- 屬於神在創世以前就立定的計劃與本性。
- 包含:神的聖潔、公義、慈愛、救贖計畫。
- 特徵:不可改變,因神自己不改變。
- 聖經例子:
- 「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瑪3:6)
- 「神非人,必不至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至後悔」(民23:19)
在這層面上,神永遠信實,不會像人一樣搖擺不定。
2. 道德律與約的應許(條件性的層面)
- 神在聖約和律法中設立「若…就…」的原則。
- 例如:悔改 → 蒙赦免;悖逆 → 受審判。
- 特徵:條件性,神的應許與警告都是真實的,人的回應會決定哪一面臨到。
- 聖經例子:
- 「若是惡人回頭離開所行的一切罪惡…他必定存活,不致死亡」(結18:21)
- 約拿書3:10 尼尼微悔改,神就「後悔」不降災。
在這層面上,神的「後悔」是祂信實地履行約的應許,並非改變心意。
3. 歷史中的行動(表達性的層面)
- 神在時間與空間中,真實地與人互動。
- 當人犯罪,祂會「後悔」與「憂傷」(創6:6);當人悔改或有人代求,祂會「轉意」施憐憫(出32:14;阿摩7:3,6)。
- 特徵:行動上有改變,性情上無改變。
- 聖經例子:
- 撒上15:11 「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
- 撒上15:29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後悔」
這表明神不是冷漠的機械,而是活生生、與人同行的神。
綜合
- 永恆旨意:不變的神性與救贖計劃。
- 約與律法:條件性的應許與審判。
- 歷史行動:神的情感與行為,反映祂與人互動的真實性。
因此,「神後悔」並不否認祂的全知全能,反而顯出祂既是至高的主宰,又是願意與人建立真實關係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