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近東,兄妹婚姻在某些文化中並不罕見,亞伯拉罕兩次稱撒拉為「妹子」並非全然虛構(創20:12說她確是同父異母的妹妹),但刻意隱瞞夫妻關係,是出於恐懼

亞伯拉罕兩次欺騙外邦君王關於撒拉的身分,出現在:

  • 創世記 12:10–20:亞伯蘭因饑荒下到埃及,對法老說撒萊是妹妹。
  • 創世記 20:1–18:亞伯拉罕在基拉耳又對亞比米勒王說撒拉是妹妹。

再加上後來 創世記 26:6–11,以撒也對基拉耳人(同樣是亞比米勒王)說利百加是妹妹。這一連串事件引起了聖經學者許多討論:


1. 是否「重複敘事」?

有學者認為這是 「重複的傳統」(doublet/triplet tradition)。

  • 在古代文學,尤其五經中,常見類似故事在不同場景被重述。
  • 來源批判學者(例如J、E來源說)認為,創世記保存了兩個不同傳統的「妻妹故事」,後來編輯者沒有刪去,而是並置。
  • 另一種可能是「類型化故事」:父祖的信心試煉與失敗,以類似模式重複發生,也成為後人教導的素材。

2. 為什麼會有三次?

  • 神學意義:這不是單純的重複,而是強調「列祖的軟弱」對比「神的信實」。每一次雖然亞伯拉罕或以撒因害怕而欺騙,神仍然保守應許之子女不受玷污。
  • 文學功能:創世記藉由重複的「妻妹故事」形成一種敘事模式,讓讀者看到「人性的恐懼」與「神的保護」在不同世代反覆出現。
  • 歷史背景:在古代近東,兄妹婚姻在某些文化中並不罕見(例如埃及),亞伯拉罕稱撒拉為「妹子」並非全然虛構(創20:12說她確是同父異母的妹妹),但刻意隱瞞夫妻關係,是出於恐懼。

3. 神學反思

  • 信心的張力:亞伯拉罕雖被稱為信心之父,卻也因懼怕而跌倒。這提醒以色列與教會,神的應許不是基於人的完美,而是基於祂的恩典。
  • 應許的保護:三次事件都以「神親自介入」作結,確保應許之後裔(以撒、雅各)不受外邦王玷污,強調彌賽亞血脈的純淨與神計畫的不可破壞。
  • 以色列歷史的縮影:列祖在外邦人中常處於弱勢,靠自己詭計求生,卻是神親自保守他們,這成了以色列民族身份的隱喻。

結論
這些「妻妹故事」並非單純的重複,而是保存了不同傳統的版本,經過編輯後放在一起,形成神學上的強調。它們顯示:

  1. 人的不信與恐懼會一再重現,甚至代代相傳;
  2. 但神的信實同樣一再彰顯,保護祂的應許計畫不被破壞。

三次「妻妹故事」的比較表(法老、亞比米勒、以撒版)這樣可以直觀看出異同。

敘事經文地點/君王主角妻子/妹子結局神學意義
第一次創世記 12:10–20埃及 / 法老亞伯蘭撒萊法老因娶撒萊遭災,發現真相後斥責亞伯蘭並送他離開。神保護應許之母,不容外邦王侵犯。出埃及的「小型預表」:瘟疫、財物帶出埃及。
第二次創世記 20:1–18基拉耳 / 亞比米勒亞伯拉罕撒拉神在夢中警告亞比米勒,未曾觸碰撒拉。亞伯拉罕被責備,亞比米勒還給禮物。顯明亞伯拉罕仍有懼怕與軟弱,但神介入,保守應許血脈。也凸顯外邦王比亞伯拉罕更正直。
第三次創世記 26:6–11基拉耳 / 亞比米勒(或同名王朝)以撒利百加亞比米勒看見以撒親熱利百加,識破謊言,下令不許人碰他們。以撒重蹈父親的錯誤,但神再次保守;強調應許不靠人的誠實,而靠神的信實。

神學與文學啟示

  1. 模式重複:三次都在外邦王面前,因懼怕而否認婚姻,卻由神親自保護。這是「信心與軟弱交織」的敘事模式。
  2. 人性的軟弱 vs. 神的信實:列祖一再跌倒,但神的計畫不受影響。
  3. 民族身份隱喻:以色列在外邦強權下軟弱,靠詭計存活,實際卻是神拯救他們。
  4. 預表性:第一次(埃及)特別像以色列民族日後的「出埃及」經驗——下到埃及、遭遇危機、神降災、帶財物出來。


「妻妹故事的雙線比較」:從 文學批判角度(學術、編輯史)與 神學詮釋角度(信仰、神學意義)來看


一、文學批判角度

觀點說明
來源傳統(J、E 文獻)學者認為創世記保存了不同族群傳統的「妻妹故事」:
— 法老的版本可能屬於 J來源(耶和華顯名的敘事)
— 亞比米勒版本可能屬於 E來源(神藉夢警告外邦王的敘事)。
重複故事(Doublet/Triplet)類似的故事被不同傳統傳下來,編輯者沒有刪去,而是並置。於是我們看到三個相似但不同的故事。
歷史背景在古代近東,稱妻子為「妹子」有一定文化背景:有時「妹子」是愛稱;或像亞伯拉罕所說(創20:12),撒拉確是「同父異母的妹妹」。但故事強調的是「隱瞞夫妻關係」以自保。
敘事功能重複故事加強主題:族長因懼怕而撒謊;外邦王竟比族長更正直;最後神介入保護。

二、神學詮釋角度

觀點說明
信心與軟弱亞伯拉罕與以撒雖是應許承受者,卻在人性軟弱上跌倒。這揭示:即便「信心之父」也不完全。
神的信實與保護三次故事的核心都是「神介入保護」,確保應許血脈不受玷污,應驗祂與亞伯拉罕立的約。
群體身份的隱喻列祖在外邦王前軟弱,卻因神的作為而蒙保護,這正是以色列民族歷史的縮影。
預表性特別是創12的埃及故事:下到埃及 → 法老家遭災 → 財物帶出來 → 出埃及的縮影。後來以色列民族會經歷相似的拯救。
外邦人角色外邦王(特別是亞比米勒)在故事裡比族長更正直,提醒以色列:神的普世性不局限於自己。

結論

  • 文學批判角度 強調這些故事是不同傳統並置的「重複敘事」。
  • 神學詮釋角度 看重的是「人性的重複軟弱」與「神的重複信實」,最終彰顯神救贖計畫的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