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裡記載了許多「初代教會的挑戰與問題」,這些既有歷史背景,也有屬靈提醒。可以大致分為 三大範疇:內部問題、外部壓力、神學爭議。
一、內部問題(群體生活上的挑戰)
- 貧富差距與忽略
- 使徒行傳 6:1 記載「希臘化猶太人」的寡婦被忽略,顯示教會內部的文化與社會差異。
- 雅各書 2:1–7 批評信徒偏待富人、藐視窮人。
- 分黨結派
- 哥林多教會有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彼得的」(林前 1:12),造成分裂。
- 道德與紀律問題
- 哥林多教會出現亂倫(林前 5 章),信徒甚至訴諸外邦法庭(林前 6:1–8)。
- 貪吃、酗酒破壞聖餐秩序(林前 11:17–34)。
- 恩賜混亂
- 哥林多前書 12–14 章顯示,屬靈恩賜的使用引起混亂與自誇,需要保羅強調「愛」作為最高準則。
二、外部壓力(社會與政治挑戰)
- 猶太領袖的逼迫
- 使徒行傳初期,使徒們被公會審問(徒 4–5 章),司提反被石頭打死(徒 7 章)。
- 掃羅(後來的保羅)在歸主前也迫害教會(徒 8:1–3)。
- 羅馬帝國的壓迫
- 教會不參與偶像崇拜、帝王崇拜,常被指控「違背凱撒的命令」(徒 17:7)。
- 啟示錄寫於多米田或尼祿迫害背景下,顯示信徒面對殺害與殉道的威脅。
三、神學與信仰上的爭議
- 外邦人是否需要遵守律法?
- 耶路撒冷大會(徒 15 章)討論:外邦信徒是否需要受割禮、遵守摩西律法。最後結論是:不必行割禮,但要遠避偶像、血和淫亂。
- 復活的誤解
- 哥林多教會有人否認死人復活(林前 15 章),保羅必須強調基督的復活是真實的盼望根基。
- 假教師與異端
- 加拉太書:有人傳「另一個福音」,強調律法與割禮。
- 約翰一書:警告否認耶穌道成肉身的「敵基督」。
- 歌羅西書:反對混合哲學、猶太律法與靈性經驗的「異端」。
總結神學意義
- 教會不是完美的群體 —— 從一開始就面對內部軟弱與外部壓力。
- 聖靈是教會的保障 —— 聖靈引導使徒處理分爭、建立制度、堅固信心。
- 危機成為成長的契機 —— 逼迫使福音更廣傳(徒 8:4),爭議促成信仰更清晰的界定(徒 15 章)。
簡單來說:聖經時代的教會遇到的問題包括 —— 群體內部的分裂、道德敗壞、信仰混亂;外部的逼迫與壓力;以及神學上對律法、福音與復活的爭議。但正是透過這些挑戰,教會逐漸被聖靈塑造成合神心意的群體。
聖經時代教會的問題對照表
類別 | 問題 | 聖經經文 | 說明 |
---|---|---|---|
內部問題 | 寡婦被忽略 | 徒 6:1–6 | 希臘化猶太人寡婦在供給上被忽略,引發文化矛盾;設立執事解決。 |
分黨結派 | 林前 1:10–12 | 哥林多信徒有人說「屬保羅」「屬亞波羅」,造成教會分裂。 | |
道德敗壞 | 林前 5:1–13 | 哥林多有人亂倫,教會未加管教。 | |
訴諸法庭 | 林前 6:1–8 | 信徒彼此爭訟,甚至到外邦法庭。 | |
聖餐混亂 | 林前 11:17–34 | 有人先吃喝,甚至醉酒,失去合一與敬虔。 | |
恩賜爭奪 | 林前 12–14 | 屬靈恩賜引發驕傲與混亂,需以愛為準則。 | |
外部壓力 | 猶太領袖逼迫 | 徒 4–5;7 | 使徒被公會審問,司提反被石頭打死。 |
羅馬帝國敵意 | 徒 17:7;啟 2–3 | 信徒不拜凱撒,被控「違背皇帝命令」,小亞細亞教會面臨逼迫。 | |
神學爭議 | 外邦人需守律法嗎? | 徒 15:1–29 | 耶路撒冷大會確立:外邦人不必行割禮,只需遠避偶像與淫亂。 |
復活問題 | 林前 15 | 哥林多人質疑死人復活,保羅強調基督復活是信仰核心。 | |
假教師傳異端 | 加 1:6–9;約一 2:18–23;西 2:16–23 | 有人傳「另一個福音」、否認基督道成肉身,或混合哲學與律法主義。 |
總結
初代教會的問題大致有三類:
- 內部生活:分裂、道德敗壞、群體矛盾。
- 外部逼迫:猶太領袖與羅馬政權的打壓。
- 神學挑戰:律法與福音、復活真理、假教師。
這些問題也讓我們看到:教會雖然軟弱,但聖靈持續引導,保守信仰核心,並使福音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