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的 《上帝之城》(De Civitate Dei) 是他在公元 413 年左右開始撰寫的大部頭神學著作,最終於約 426 年完成。它的寫作背景、目的與主要內容可整理如下:
一、主要內容
- 兩城對比
奧古斯丁提出「兩城」的對比:- 地上之城(civitas terrena):由「愛自己至於藐視上帝」所建立,代表人類自私、權力慾與世俗國度。
- 上帝之城(civitas Dei):由「愛上帝至於藐視自己」所建立,代表信徒團體與上帝永恆的國度。
- 回應異教徒批評
羅馬在公元 410 年被西哥德人亞拉里克攻陷後,許多人指責基督教導致羅馬衰亡。奧古斯丁以此書駁斥,強調羅馬的敗亡並非因棄絕諸神,而是因人類的罪與驕傲。 - 歷史與終末論視角
他把世界歷史理解為兩城交錯的歷史,但最終結局是上帝之城勝利,信徒得享永恆安息。 - 社會與政治反思
奧古斯丁並非否定國家,但認為國家若沒有公義(即順服上帝),只是「大盜匪集團」。真正的盼望不在羅馬或任何政權,而在上帝的國。
二、寫作目的
- 護教:回應羅馬淪陷後異教徒對基督教的指責,證明基督信仰不是羅馬敗亡的原因。
- 牧養:安慰信徒,使他們把盼望放在永恆的上帝之城,而非脆弱的地上帝國。
- 神學闡述:建立一套基督徒歷史觀,區分短暫與永恆、世俗國度與天國。
三、歷史關聯
- 羅馬陷落(410 年):西哥德王亞拉里克率軍攻陷羅馬,震驚全帝國。
- 《上帝之城》成書(413–426 年):部分卷冊在 413 年後陸續公開,最終於 426 年完成。
- 之後的情勢:羅馬雖在 410 年一度淪陷,但很快收復;然而帝國無法長久維繫,476 年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 換言之,奧古斯丁開始寫《上帝之城》是在羅馬被西哥德攻陷後約三年,完成時距陷落約 16 年,而距西羅馬帝國最終滅亡約 50 年。
《上帝之城》的 卷次概要(22 卷分段重點)
這部作品前半是「駁斥異教」、後半是「建構神學」:
《上帝之城》卷次概要(共 22 卷)
第一部分:駁斥異教信仰與羅馬崇拜(卷 1–10)
重點:基督教不是羅馬衰亡的原因,反而是真正的拯救之道。
- 卷 1–5:駁斥認為羅馬因棄絕諸神而亡的說法
- 卷 1–2:羅馬諸神無力保護人民;災難與道德腐敗源於偶像崇拜。
- 卷 3–5:羅馬的歷史與榮耀不是因神明,而是人類的驕傲與貪慾;真福不是世俗政權能給的。
- 卷 6–10:批判異教哲學與宗教
- 卷 6–7:批判傳統羅馬宗教與希臘神話,揭示其荒謬與道德敗壞。
- 卷 8–9:討論柏拉圖哲學與靈界存在,指出人無法靠哲學與「中介靈」達救贖。
- 卷 10:基督唯一是真中保,唯有基督的獻祭能救人。
第二部分:上帝之城的建構(卷 11–22)
重點:人類歷史是「兩城」的交錯,但終極結局屬於上帝之城。
- 卷 11–14:兩城的起源與本質
- 卷 11:世界與天使的受造。
- 卷 12:部分天使墮落,兩城的起源。
- 卷 13:罪帶來死亡。
- 卷 14:人的愛決定所屬:愛己至於輕視上帝(地上之城) vs. 愛上帝至於輕視自己(上帝之城)。
- 卷 15–18:歷史中兩城的展開
- 卷 15:該隱與亞伯 → 兩城的原型。
- 卷 16–17:從洪水到以色列歷史,上帝之城的發展。
- 卷 18:異教歷史與聖經歷史並行,凸顯兩城對比。
- 卷 19–22:上帝之城的終末與盼望
- 卷 19:真平安只有在上帝之城。
- 卷 20:最後審判。
- 卷 21:地上之城的結局——永遠的刑罰。
- 卷 22:上帝之城的榮耀——永恆的安息與救恩。
總結
- 前 10 卷:防禦(護教),駁斥異教與哲學。
- 後 12 卷:建構(神學),發展「兩城論」,展望永恆的上帝之城。
- 核心思想:歷史是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的拉鋸,但結局屬於上帝;信徒的盼望不在羅馬或任何帝國,而在天上的國度。
《上帝之城》的 22 卷內容整理成圖表
《上帝之城》22 卷概要表
卷次 | 主題 | 神學重點 |
---|---|---|
卷 1–2 | 羅馬衰敗不是因棄絕諸神 | 諸神無力拯救,信徒在災難中仍可見證真神 |
卷 3–5 | 羅馬歷史與榮耀的真相 | 羅馬的強盛源於人類驕傲,真正的命運由上帝掌管 |
卷 6–7 | 批判傳統宗教與神話 | 諸神不道德,不能帶來真福與拯救 |
卷 8–9 | 哲學與中介靈之無能 | 柏拉圖哲學不足,天使/靈體無法成為救贖中保 |
卷 10 | 基督唯一中保 | 唯有基督的獻祭與代求能救贖人類 |
卷 11 | 世界與天使的起源 | 兩城開始於天使的選擇:順服與墮落 |
卷 12 | 墮落與罪的開始 | 自由意志導致墮落,罪使人背離上帝 |
卷 13 | 死亡的根源 | 人因罪而必死,死亡是屬靈與身體的破裂 |
卷 14 | 兩城的根本差異 | 愛己至輕視上帝 → 地上之城;愛上帝至輕視自己 → 上帝之城 |
卷 15 | 該隱與亞伯 | 兩城在人類歷史的首個典範 |
卷 16–17 | 以色列的歷史 | 上帝之城藉應許、族長與以色列延續 |
卷 18 | 異教與聖經歷史並行 | 對照顯出上帝之城的真實與異教之虛妄 |
卷 19 | 真平安 | 地上國度追求的「和平」有限,唯有上帝之城有永恆和平 |
卷 20 | 最後審判 | 基督再臨時,兩城分明,義人與惡人得各自結局 |
卷 21 | 永遠刑罰 | 地上之城的居民受永遠審判 |
卷 22 | 永恆榮耀 | 上帝之城的子民得享復活、榮耀與安息 |
一眼掌握
- 卷 1–10:駁斥異教與哲學(護教篇)。
- 卷 11–22:闡明兩城的歷史與終末(神學篇)。
- 核心主旨:羅馬不是上帝之城;真正的國度超越地上帝國,終於基督帶來的永恆之城。
奧古斯丁《上帝之城》中最核心的神學思想之一 —— 「兩城對比表」:
兩城對比:地上之城 vs 上帝之城
對比面向 | 地上之城 (Civitas Terrena) | 上帝之城 (Civitas Dei) |
---|---|---|
起源 | 出於天使與人的驕傲與背叛(始於該隱) | 出於天使與人的謙卑順服(始於亞伯、族長) |
根本愛的取向 | 「愛自己至於輕視上帝」 | 「愛上帝至於輕視自己」 |
追求的目標 | 權力、榮耀、享樂、暫時和平 | 敬拜上帝、真理、公義、永恆和平 |
社會形態 | 帝國、國家、社會制度(羅馬是典範) | 教會、信徒群體、朝向天國的旅程 |
歷史結局 | 必然衰敗,導向永遠審判與刑罰 | 在基督再臨時得榮耀,進入永恆安息 |
和平觀 | 暫時、相對的秩序與安定 | 真正的「平安」(shalom),與上帝永遠相交 |
典型人物 | 該隱、巴比倫、羅馬帝國 | 亞伯、以色列、教會、基督徒群體 |
核心信息
- 地上之城:雖能有外在榮耀與短暫秩序,但因驕傲與罪而無法持久。
- 上帝之城:看似軟弱卻承載永恆盼望,信徒是此城的公民,即使身在地上仍屬天國。
- 奧古斯丁強調:基督徒雖生活在地上之城,但真正效忠的是上帝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