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這句名言 “如果你僅僅想要幸福,這一點也不難;難的是我們總期望比別人幸福“ 的原文和出處如下:
原文(法語)
“Si l’on ne voulait qu’être heureux, cela serait bientôt fait. Mais on veut être plus heureux que les autres, et cela est presque toujours difficile, parce que nous croyons les autres plus heureux qu’ils ne sont.”
這段話出自孟德斯鳩的著作 《波斯人信劄》(Lettres persanes,1721年),具體位於 第80封信(Letter 80)。
英文翻譯參考
“If we only wanted to be happy, it would be easy; but we want to be happier than other people, and that is almost always difficult, for we believe others to be happier than they are.”
(注:法語原文的細膩之處在於”plus heureux qu’ils ne sont“,直譯為”比他們實際更幸福”,強調主觀錯覺。
背景解析
- 作品特點:《波斯人信劄》是孟德斯鳩以虛構的波斯旅行者視角,諷刺法國社會和人性的書信體小說。這句話通過波斯貴族烏斯貝克(Usbek)之口,揭示人類攀比心理如何扭曲對幸福的感知。
- 思想核心:幸福觀的批判:孟德斯鳩指出,真正的障礙並非幸福本身,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欲望。社會性痛苦:這種攀比源於人類對他人生活的錯誤想像(”我們總以為別人比自己幸福”)。
- 延伸意義:與盧梭”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形成對話,共同探討社會比較如何成為現代人痛苦的根源。
孟德斯鳩所批判的這種「攀比式幸福」的謬誤,本質上揭示了人類心理機制與社會結構之間的深刻矛盾。其謬誤可拆解為以下幾個層面:
一、認知層面的謬誤:虛幻的參照系
- 他者幸福的不可知性—-我們對他人的幸福判斷往往基於表像觀察(社交媒體、物質展示等),卻忽略:他人隱藏的痛苦(”櫥窗效應”:只展示光鮮一面)。幸福的主觀性(甲之蜜糖可能是乙之砒霜)
- 均值幻覺—-所謂”比別人幸福”實則是與社會建構的平均值比較,而該平均值本質是統計虛構(如”中產生活標準”實為資本塑造的消費陷阱)。
二、心理機制的謬誤:永動的痛苦引擎
- 快樂適應(Hedonic Treadmill)
神經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對幸福的感知會隨比較基準自動調整。當達成原定目標後,會立即將更優渥者設為新參照,形成無限迴圈的欲望 treadmill。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心理學證實,人類對”被超越”的痛苦敏感度,遠高於對自身絕對幸福的感知強度。這種進化遺留的生存本能,在現代社會異化為自我折磨的工具。
三、社會結構的謬誤:系統性的比較暴力
- 資本主義的燃料—-消費主義刻意強化”相對剝奪感”,將幸福物化為可量化的指標(收入、房產、奢侈品),從而:製造永恆的需求焦慮,將人際關係異化為零和競爭
- 時間殖民—社交媒體通過”展示-比較-焦慮”的三段式機制,將私人幸福納入公共評價體系,導致:生活成為持續不斷的表演,真實體驗被標準化範本取代
四、哲學層面的解構
- 存在主義的警示
薩特”他人即地獄”的論斷在此具象化——當我們以他人為幸福尺度時,實則將自我存在交由外部定義,陷入主體性自殺。 - 斯多葛學派的回應
愛比克泰德的智慧:”幸福取決於你如何定義什麼是你能控制的”。攀比式幸福恰恰混淆了可控領域(自我認知)與不可控領域(他人狀態)。
超越謬誤的路徑
- 消極自由(伯林)—-將幸福標準從”比別人”轉向”免於比較”,例如:主動退出社交媒體競賽,建立內在評價體系
- 共情重構
將比較轉為聯結:當看到他人幸福時,理解為”人類幸福可能性的證明”而非”個人失敗的證據”。 - 道家智慧
《莊子·逍遙遊》”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的啟示:真正的自由在於超越二元比較,回歸生命本然的充足性。
這種攀比心態的終極謬誤在於:它讓我們用社會虛構的尺規丈量生命,卻忘了幸福本是無須證明的呼吸。孟德斯鳩的深刻在於,他早于現代心理學三百年就洞見了:人類的大多數痛苦,都是自己參與編織的認知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