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 VS 耶穌

舊約中的 約瑟(創世記 37–50 章),在他的生命經歷上,與新約中的 耶穌基督 有深刻的預表與相似之處。這種比較屬於「預表神學」(typology),也常被視為上帝救贖計劃在歷史中的伏筆。


一、家庭與身份

  • 約瑟:是父親(雅各)所愛的兒子,被兄弟嫉妒,因為夢境暗示他將要高升。
  • 耶穌:是天父所愛的兒子(太 3:17),也因自稱「上帝兒子」、「要得國度」而被猶太領袖嫉恨。

二、被出賣

  • 約瑟:被兄弟以二十舍客勒銀子賣給以實瑪利人(創 37:28)。
  • 耶穌:被門徒猶大以三十塊銀子出賣(太 26:15)。

三、受苦與無辜

  • 約瑟:在埃及被誣告下監,雖無辜卻受羞辱(創 39:19–20)。
  • 耶穌:在彼拉多面前被假見證陷害,無罪卻被判死刑(太 27:23–24)。

四、降卑到升高

  • 約瑟:從奴僕與囚犯被提升為埃及宰相,萬人都伏在他權下(創 41:40–43)。
  • 耶穌:從十字架受死、埋葬,復活後被神升為至高,萬膝都要跪拜(腓 2:8–11)。

五、成為拯救者

  • 約瑟:在饑荒中,供應糧食,不僅救了埃及,也救了自己的兄弟與全家(創 50:20)。
  • 耶穌:成為「生命的糧」,將救恩帶給猶太人與外邦人,成就上帝的救贖(約 6:35)。

六、赦免加害者

  • 約瑟:對曾經出賣他的兄弟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創 50:20)。
  • 耶穌:在十字架上為釘祂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 23:34)。

七、神的旨意與救贖計劃

  • 約瑟:個人苦難最終被神用來保存許多人的生命。
  • 耶穌:受死與復活成為普世救贖的途徑。

總結:約瑟是「受苦卻被高舉的義僕」,他的故事在歷史中預示耶穌:被愛 → 被棄 → 被賣 → 受苦 → 升高 → 拯救 → 饒恕。因此,基督徒常稱約瑟為 「基督的預表」




約瑟與耶穌的相似處做成平行對照表,就能看清楚預表的結構


約瑟與耶穌的平行對照

主題約瑟 (創世記 37–50)耶穌 (福音書與新約)
父所喜愛雅各特別愛約瑟,給他彩衣(創 37:3)。天父在耶穌受洗時說:「這是我的愛子」(太 3:17)。
受嫉恨與棄絕兄弟因他的夢恨他,把他丟在坑裡(創 37:4, 24)。猶太領袖因嫉妒而棄絕耶穌(太 27:18;約 1:11)。
被出賣被兄弟以二十舍客勒銀子賣給以實瑪利人(創 37:28)。被門徒猶大以三十塊銀子賣給祭司長(太 26:15)。
受苦無辜被誣告,無辜下監(創 39:20)。被假見證陷害,雖無罪卻被判死刑(太 27:23–24)。
降卑到升高從囚犯提升為宰相,萬人跪拜(創 41:40–43)。從十字架的死升為至高,萬膝跪拜(腓 2:8–11)。
成為拯救者在饑荒中分糧,拯救埃及與自己的家人(創 41:55–57;50:20)。成為生命的糧,賜永生給信祂的人(約 6:35)。
赦免加害者對兄弟說:「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創 50:20)。在十字架上禱告:「父啊,赦免他們!」(路 23:34)。
神救贖計劃的成全個人受苦轉為拯救多人生命。藉著受死與復活成就普世救恩。

神學意義

  • 約瑟的一生展現了「受苦–升高–拯救–赦免」的模式,這正是耶穌的生命軌跡。
  • 神透過歷史上的人物,預先顯明祂的救贖計劃。
  • 約瑟因此被視為 「基督的預表」,提醒我們在苦難中仍要信靠神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