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記錄「非主流人物」的族譜的目的

在《創世記》中,常常在重要的敘事線(例如亞伯拉罕、雅各的故事)展開之前,會插入一些 「非主流人物」的族譜(例如:該隱的後代、閃以外諸子、以實瑪利的後代、以掃的後代等等)。這些「支線族譜」不是故事的核心,但卻佔了聖經篇幅,目的其實很有意思。


為什麼創世記要記錄「非主流人物」的族譜?

1. 交代「歷史的全景」

聖經不只是以色列的故事,也想展示全人類的背景。非主流族譜幫助交代:

  • 不同民族的起源(例如以實瑪利成為阿拉伯民族的祖先;以掃成為以東的祖先)。
  • 上帝的救恩歷史不是在真空中發生,而是放在眾民族的背景下。

2. 劃清「主線」與「支線」

聖經作者常用族譜來 結束一條支線,並轉入主線

  • 在交代以實瑪利的後代後(創25:12–18),才正式回到以撒—雅各的主線。
  • 在記錄以掃的後代後(創36章),就把焦點轉向雅各與以色列十二支派。
    這樣的安排表明:雖然他們也蒙福(神應許亞伯拉罕的眾子都會昌盛),但「救恩的應許」要從主線繼續。

3. 顯示上帝的信實與公平

神不只是眷顧「選民」,祂也祝福其他後代,應驗祂的話:

  • 神應許夏甲「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創16:10;25:12–18果然成真)。
  • 以掃也雖然失去長子名分,卻成為一國(創36章)。
    這展現了神的信實:祂的應許一定會實現,即使對象不是「應許之子」。

4. 為以後的聖經敘事作鋪墊

這些族譜交代了「鄰國」的起源,對以色列歷史極重要:

  • 以東人(以掃的後代)後來常與以色列衝突(民數記20章、俄巴底亞書)。
  • 以實瑪利人、米甸人等在後來的歷史都有角色。
    沒有這些族譜,讀者很難理解以色列與鄰國的關係。

5. 神學意義:救恩的選擇性與普世性

  • 選擇性:族譜顯示神特別揀選「某一條線」來承接救恩計畫(例如亞伯拉罕 → 以撒 → 雅各 → 十二支派)。
  • 普世性:同時,這些非主流族譜提醒我們,神仍然關心所有民族,並在大圖景中都有角色。

總結——創世記中的「非主流族譜」不是多餘的,而是:

  1. 交代民族起源,提供歷史背景。
  2. 劃清「救恩主線」與「支線」的界線。
  3. 見證上帝的信實與公平。
  4. 為以色列與鄰國的關係鋪墊。
  5. 彰顯神既揀選一條救恩之路,也顧念萬族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