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世記》的敘事裡,以撒的故事確實比不上亞伯拉罕或雅各那樣戲劇化,顯得比較「被動」:
- 亞伯拉罕 → 離開吾珥、獻以撒,信心的典範。
- 雅各 → 詭詐、掙扎、被改名為「以色列」,後來成為十二支派之父。
- 以撒 → 幾乎整個故事是「承接」亞伯拉罕的應許,或「把棒子」交給雅各。
因此,許多讀者會覺得他「無能」或「不重要」。那猶太傳統怎麼看呢?
一、猶太傳統裡對以撒的形象
其實猶太拉比傳統(Midrash、塔木德等)並沒有貶低以撒,反而給他一些特別的地位:
- 亞基達(Akedah,綁縛以撒)的功勞
- 在猶太傳統裡,「被獻的以撒」是最偉大的信心見證之一。
- 亞伯拉罕的順服固然重要,但以撒也「自願順服」讓父親綑綁,這一點在拉比解釋裡非常強調。
- 甚至有傳統認為,以撒在那裡「幾乎算是殉道者」。
- 象徵獻祭的義人
- 在一些猶太祈禱文(尤其是吹角節、贖罪日的禱詞)裡,常求神「因以撒的功勞,記念以色列」。
- 以撒被視為全以色列的「代禱者」。
- 性格上的穩定與內斂
- 拉比傳統把以撒視為「以色列三祖」裡代表 「嚴厲、公義」(din) 的人,亞伯拉罕是慈愛(chesed),雅各是平衡(emet/真理)。
- 他的生命不戲劇化,卻顯出穩定、堅定、堅守土地(他是唯一一位沒有離開迦南地的先祖)。
二、為何會有「以撒無能」的印象?
- 聖經文本本身的敘事重點
- 聖經作者把更多筆墨放在「約的開端」(亞伯拉罕)和「以色列民族的形成」(雅各),所以以撒顯得過渡性角色。
- 以撒的被動形象
- 妻子由僕人尋找(創24章)。
- 祝福被雅各欺騙奪走(創27章)。
- 挖井常被搶,卻只是退讓(創26章)。
這些情節容易讓讀者覺得他「軟弱」。
- 基督教詮釋的影響
- 在基督教傳統裡,亞伯拉罕和雅各的神學意涵常被放大(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雅各是以色列的根源),以撒就相對被忽略。
三、猶太傳統 vs. 現代讀者
- 現代讀者:容易以「成就」和「戲劇性」來衡量人物 → 以撒顯得弱。
- 猶太傳統:更強調「順服」「獻上自己」「持守應許地」 → 以撒是安靜卻堅定的義人。
總結:
猶太傳統並不認為以撒無能,反而非常尊重他,甚至把「綁縛以撒」看成是以色列民族得蒙憐憫的根基之一。雖然他不像亞伯拉罕或雅各那樣戲劇化,但他的「內斂的順服」被視為一種更深的敬虔。
「三位先祖性格與象徵對照表」,結合《創世記》文本與猶太傳統(拉比文獻、塔木德)的解讀
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性格與神學意涵
面向 | 亞伯拉罕 | 以撒 | 雅各 |
---|---|---|---|
聖經主軸 | 信心之父,蒙召離開本族本家;神與他立約 | 承接應許,持守應許地;過渡角色 | 名字改為「以色列」,成為十二支派之父 |
人生特色 | 離開吾珥 → 信心旅程 | 唯一沒離開迦南地的先祖;生活較內斂 | 出生時抓住哥哥腳跟;與神摔跤後得新名 |
代表的屬性(猶太傳統) | 慈愛(Chesed) | 嚴厲/公義(Din) | 真理/平衡(Emet) |
神學形象 | 信靠神 → 順服,甚至願獻以撒 | 被獻的羔羊 → 自願順服,象徵獻祭 | 掙扎與神人摔跤 → 代表以色列民族的掙扎與得勝 |
猶太傳統的強調 | 信心與款待(亞伯拉罕迎接三位客人) | 順服與堅守 → 以撒「安靜的義人」,挖井忍讓,卻持守土地 | 掙扎的人生 → 最後成為「以色列」,信仰的真實性體現 |
象徵的屬靈典範 | 行動的信心 | 安靜的順服 | 掙扎後的成長 |
解讀重點:
- 亞伯拉罕:主動、外向、充滿信心與冒險精神。
- 以撒:被動、內斂,但猶太傳統看他是「完全獻上的人」,生命代表堅守與穩定。
- 雅各:人生複雜、掙扎多,但經歷改變,象徵以色列民族在神面前的真實。
一句話總結
- 亞伯拉罕 → 開創的信心。
- 以撒 → 持守的順服。
- 雅各 → 掙扎中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