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仰中有一個核心的難題,被稱為「苦難的神學問題」(The problem of evil),這也是許多人對上帝存在與否感到困惑的原因。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又全善的,為什麼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的不幸與邪惡?
聖經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來解釋所有苦難發生的原因。然而,它從幾個層面來回應這個問題,並提供信徒面對邪惡和苦難時的觀點。
1. 邪惡的起源:人類的自由意志與墮落
根據《創世記》的記載,上帝創造的世界是「好的」,起初並沒有邪惡、痛苦或死亡。然而,上帝賦予了人類自由意志,讓人可以自由地選擇愛他、順服他,或者背離他。
- 亞當與夏娃的選擇: 聖經認為,邪惡的起源來自於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選擇。他們選擇違背上帝的命令,聽從撒旦的誘惑,吃了「善惡知識樹」上的果子。
- 罪的進入世界: 這次的選擇導致「罪」進入世界,人與上帝的關係破裂。從此,人類的行為、世界萬物,甚至自然界都受到了影響。疾病、災難、死亡和道德敗壞,都成了人類犯罪的後果。
- 撒旦與邪惡勢力: 聖經也指出,邪惡不只來自於人的行為,還源於一個墮落的天使,也就是撒旦(Satan)。他及其追隨者(邪靈)持續在地上引誘、欺騙、破壞,是邪惡猖獗的另一股力量。
從這個角度看,邪惡並非上帝所創造,而是對上帝美好創造的扭曲和偏離,是自由意志被濫用的結果。
2. 苦難的目的:試煉、成長與盼望
雖然許多不幸事件是邪惡的結果,但聖經也提到,上帝有時會允許苦難發生,並賦予其更深層的意義。
- 生命的試煉: 苦難可以是一種試煉,幫助信徒檢視自己的信仰,從而堅固對上帝的信心。舊約中的《約伯記》就是一個經典例子,約伯在經歷極大的苦難後,對上帝有了更深的認識。
- 品格的塑造: 聖經教導,苦難能塑造人的品格,使人學會忍耐、謙卑,並產生盼望(羅馬書5:3-4)。就像烈火能煉淨黃金,苦難能幫助人除去生命中的雜質,變得更像基督。
- 與基督同受苦: 基督徒相信,耶穌基督親自經歷了最大的苦難與死亡,藉此勝過罪惡和死亡的權勢。因此,信徒在苦難中,並非孤單無助,而是與受苦的基督一同經歷,並最終一同得勝。
3. 上帝的回應:十字架上的勝利
「Evil cannot exist if there is no standard of good.」(如果沒有善的標準,惡就不可能存在)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不在於解釋「為什麼」有苦難,而在於上帝如何回應苦難與邪惡。換言之,苦難與邪惡既然無法完全免除,那讓我們定睛在美善的上帝所安排的十字架救贖。
- 上帝的同在: 聖經並沒有說上帝會免除所有的苦難,但它強調上帝會在苦難中與人同在。耶穌的道成肉身,正是上帝與受苦人類同在的終極表現。
- 十字架的勝利: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不僅為人類的罪付上代價,也證明了上帝勝過邪惡和死亡。這是一個充滿悖論的勝利:上帝以看似最軟弱的方式(被釘死),卻戰勝了最強大的邪惡。
- 末世的盼望: 聖經的最終應許是,有一天上帝會徹底毀滅所有的邪惡和苦難。在《啟示錄》中,描述了一個新天新地,在那裡「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示錄21:4)。這是所有基督徒的終極盼望。
總結來說,聖經對苦難和邪惡的觀點是一個宏大的敘事:從創造的美好,到人類的墮落,再到救贖的計畫,以及最終的勝利。
它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哲學方程式,而是邀請人們在信心中,與一位道成肉身、受苦、並最終得勝的上帝,一同經歷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