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聖經雖然不像新約聖經(如《馬太福音》6:14-15或《路加福音》23:34)那樣明確且頻繁地以「饒恕」(希伯來文 סָלַח,salach)為主題,但確實包含了關於饒恕的重要教導,並為新約的饒恕觀念奠定了基礎。
舊約中的饒恕通常與神的恩典、憐憫、悔改以及人際和好的原則緊密相連。以下將從舊約的經文、神學背景和與新約的連繫(特別是《以賽亞書》9:6-7 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饒恕實例)來分析舊約是否強調饒恕,並提供具體例證。
一、舊約中的饒恕教導
1. 神的饒恕:核心主題
舊約強調神對以色列和個人的饒恕,這是饒恕觀念的基礎。神的饒恕通常與祂的憐憫(רַחוּם,rachum)、恩典(חֵן,chen)和赦罪(סָלַח,salach)相關聯,這些特質反映在祂與以色列的約中。
- 經文例證:
- 《出埃及記》34:6-7:
> 耶和華在[摩西]面前經過,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 分析:這裡使用了 סָלַח(赦免),描述神赦免罪孽的屬性。這是舊約中神饒恕的核心宣告,強調祂的慈愛(חֶסֶד,chesed)超越審判,成為以色列悔改後蒙赦的基礎。
- 《詩篇》103:8-12:
> 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滿有慈愛。祂不長久責罰,也不永遠懷怒…祂不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不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 分析:這段經文強調神的饒恕移除罪的隔閡(「東離西」),顯示饒恕的徹底性。雖然未直接用 סָלַח,但描述了罪被挪去的意象。
- 《但以理書》9:9: 主我們的上帝是憐憫饒恕人的上帝(רַחוּם וְסַלָּח),我們卻違背了祂。
- 分析:סַלָּח(饒恕)直接出現,表明神的饒恕是祂對悖逆百姓的恩典回應,特別是在但以理為以色列代求時。
- 神學意義:
- 舊約中的饒恕首先是神的屬性,祂願意赦免悔改的百姓(如《約拿書》3:10,尼尼微悔改後神赦免)。這為人際饒恕提供了榜樣。
- 神的饒恕常與悔改和獻祭相連(如《利未記》4:20,贖罪祭帶來赦免),但也顯示祂的恩典超越儀式(如《詩篇》51:16-17)。
2. 人際饒恕的教導
雖然舊約較少直接命令人饒恕他人,但包含了與饒恕相關的原則,如憐憫、寬容和避免報復,這些原則間接鼓勵饒恕。
- 經文例證:
- 《創世記》50:17-21(約瑟饒恕兄弟):
[約瑟的兄弟]說:「約瑟啊,求你饒恕你兄弟們的罪…」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你們從前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約瑟安慰他們,對他們說寬心的話。- 分析:約瑟的饒恕是舊約中最明確的人際饒恕實例。他選擇不報復,轉而以恩典和保護回應兄弟的背叛。這顯示饒恕是放下報復、信任神公義的行動,預示新約的饒恕教導。
- 《箴言》17:9:
> 遮掩人過犯的,尋求人愛;屢次挑錯的,離間密友。- 分析:雖然未用 סָלַח,「遮掩過犯」暗示寬容與饒恕,促進關係的和好,與新約的「彼此饒恕」(《歌羅西書》3:13)相呼應。
- 《利未記》19:17-18: 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
- 分析:禁止報仇和恨意,鼓勵「愛人如己」,為饒恕奠定倫理基礎。饒恕在這裡表現為放棄怨恨、追求和睦。
- 神學意義:
- 舊約中的人際饒恕雖不如新約明確,但透過「愛人如己」和「不可報仇」的教導,間接鼓勵放下怨恨,效法神的憐憫。
- 約瑟的例子顯示饒恕不僅是個人選擇,也是神計劃的一部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與新約中將公義交給神的原則一致(《羅馬書》12:19)。
3. 饒恕與悔改的關係
舊約中的饒恕常與悔改連繫,特別是在神與以色列的關係中。神呼召百姓悔改,作為接受饒恕的條件,這也影響人際饒恕的觀念。
- 經文例證:
- 《以賽亞書》55:6-7: 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祂,相近的時候求告祂。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因為祂必廣行赦免(יִסְלַח)。
- 分析:סָלַח(赦免)與悔改(שׁוּב,歸向)相連,顯示神的饒恕回應人的悔改。這原則延伸到人際關係,鼓勵饒恕與和好的結合。
- 《約珥書》2:12-13: > 你們要撕裂心腸…歸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因為祂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 分析:神的憐憫與饒恕(雖未直接用 סָלַח)是悔改的回應,鼓勵百姓效法神的恩典處理人際衝突。
二、舊約饒恕觀念與《以賽亞書》9:6-7的連繫
《以賽亞書》9:6-7 預言彌賽亞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其政權以「公平公義」與「平安無窮」為特徵。饒恕與這預言的關係如下:
和平的君(שַׂר־שָׁלוֹם):
- שָׁלוֹם(平安)不僅指和平,還包含與神和好、人際和睦。舊約中的饒恕(如約瑟的故事)促進 שָׁלוֹם,預表彌賽亞帶來的全面和好。
- 《以賽亞書》55:7的「廣行赦免」與9:6的「和平的君」相呼應,顯示彌賽亞的使命包括赦免罪人,帶來屬靈的平安。
公平公義(מִשְׁפָּט וּצְדָקָה):
- 饒恕在舊約中並不否定公義,而是將公義交給神(如《創世記》50:19,約瑟說「我豈能代替神呢?」)。《以賽亞書》9:7的彌賽亞以公平公義治理,預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饒恕(《路加福音》23:34),平衡了公義與恩典。
神的熱心(קִנְאַת יְהוָה):
- 舊約中的饒恕(如《出埃及記》34:6-7)源於神的慈愛與熱心。《以賽亞書》9:7強調神的主權成就彌賽亞的使命,與舊約饒恕的神學一致:饒恕是神恩典的彰顯。
三、舊約與新約饒恕觀念的比較
神的饒恕:
- 舊約:強調神的憐憫與赦免(סָלַח),常與悔改和獻祭相連(如《利未記》4:20)。饒恕是神與以色列立約關係的核心(《耶利米書》31:34)。
- 新約:神的饒恕透過耶穌的十字架實現(《歌羅西書》1:13-14),不再依賴獻祭,且更強調恩典的普世性(《約翰福音》3:16)。
- 連繫: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代求(《路加福音》23:34)應驗舊約的神赦免模式(如《出埃及記》32:32,摩西代求),但以終極的犧牲完成救贖。
人際饒恕:
- 舊約:人際饒恕較隱含(如約瑟的故事),透過「愛人如己」(《利未記》19:18)和「遮掩過犯」(《箴言》17:9)表達,強調和睦與寬容。
- 新約:明確命令饒恕(如《馬太福音》6:14-15;18:21-22),並以耶穌的榜樣(如《路加福音》23:34)為基礎,強調無條件的饒恕。
- 連繫:舊約的饒恕原則(如約瑟的寬容)為新約的教導奠基。耶穌的十字架饒恕將舊約的「愛人如己」提升到「愛仇敵」(《馬太福音》5:44)。
與《以賽亞書》9:6-7的關係:
- 舊約:饒恕(如《以賽亞書》55:7)預表彌賽亞的救贖使命,帶來「平安」(שָׁלוֹם)。
- 新約:耶穌的十字架饒恕(《路加福音》23:34)實現「和平的君」的預言,透過救贖帶來與神和好(《羅馬書》5:1)。
四、舊約饒恕的現代應用
舊約的饒恕教導為基督徒提供了以下學習饒恕的啟示:
效法神的憐憫:
- 《出埃及記》34:6-7顯示神的饒恕出於慈愛。基督徒應效法神的恩典,饒恕他人(參《以弗所書》4:32)。
- 實踐:默想《詩篇》103:8-12,感謝神的赦免,求祂賜你饒恕他人的心。
放下報復:
- 約瑟的故事(《創世記》50:17-21)教導將公義交給神,選擇寬容。基督徒應學習放下報復,信任神的審判(《申命記》32:35)。
- 實踐:為傷害你的人禱告,求神掌管公義,如約瑟安慰兄弟般以恩慈相待。
追求和睦:
- 《箴言》17:9和《利未記》19:18鼓勵遮掩過犯、愛人如己。饒恕促進關係的修復,反映《以賽亞書》9:6的「平安」。
- 實踐:若可能,與傷害你的人和解(如《馬太福音》5:23-24),或在心裡釋放怨恨。
悔改與饒恕的連結:
- 《以賽亞書》55:7顯示悔改帶來神的赦免。基督徒在饒恕他人時,也應省察自己的罪,尋求神的赦免。
- 實踐:禱告中認罪(如《詩篇》51:1-2),並求神幫助你饒恕他人。
五、結論
舊約聖經確實強調饒恕,特別透過:
- 神的饒恕:如《出埃及記》34:6-7和《詩篇》103:8-12,顯示神的憐憫與赦罪,為人際饒恕樹立榜樣。
- 人際饒恕:如約瑟的故事(《創世記》50:17-21)和《利未記》19:18的「愛人如己」,鼓勵寬容與和睦。
- 與彌賽亞預言的連繫:《以賽亞書》9:6-7的「和平的君」預表耶穌的救贖與饒恕(如《路加福音》23:34),舊約的饒恕觀念為此奠基。
舊約的饒恕教導雖不如新約明確,但透過神的恩典和人際和好的原則,為基督徒學習饒恕提供了基礎。基督徒可效法約瑟的寬容、神的憐憫,並倚靠聖靈,活出《以賽亞書》9:6「和平的君」的呼召,將饒恕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