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關於寬恕的名言強調了拒絕寬恕對自身的傷害,類似的觀點在其他思想家、哲學家或文學作品中也有體現。以下是一些與「拒絕寬恕如同自我傷害」這一理念相呼應的,來自不同文化與背景,表達了寬恕的重要性和不寬恕的負面影響:
- 馬克·吐溫(Mark Twain)
“Forgiveness is the fragrance that the violet sheds on the heel that has crushed it.”(寬恕是紫羅蘭被碾碎後散發出的芬芳。)這句話表達了寬恕是一種高尚的行為,即便受到傷害,寬恕能釋放出美好,同時暗示不寬恕會讓自己困於痛苦。
- 劉易斯·B·斯梅德斯(Lewis B. Smedes)
.“To forgive is to set a prisoner free and discover that the prisoner was you.”(寬恕是釋放一個囚犯,然後發現那個囚犯是你自己。)這句話直接呼應了聖奧古斯丁的觀點,強調不寬恕會讓自己被怨恨所束縛,寬恕則是自我解放。
-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
“Resentment is like drinking poison and then hoping it will kill your enemies.”(怨恨就像自己喝下毒藥,卻希望它會殺死你的敵人。)曼德拉的這句話與聖奧古斯丁的觀點幾乎完全一致,強調怨恨和不寬恕對自身的毒害。
- C·S·路易斯(C.S. Lewis)
“To be a Christian means to forgive the inexcusable because God has forgiven the inexcusable in you.”
(做基督徒意味著寬恕不可原諒的事,因為上帝已寬恕了你身上不可原諒的部分。)這句話從基督教角度強調寬恕的重要性,暗示不寬恕會讓人背負道德與心靈的負擔。
6. Philip Yancey(楊腓力)作為一位著名的基督教作家,對寬恕有深刻的見解和豐富的著作。他將寬恕視為上帝恩典的核心表現,強調它不僅是對他人的饒恕,更是對自己內心傷痛的釋放,以及打破怨恨循環的唯一途徑。
Yancey 認為寬恕是「不自然的行為」(an unnatural act),但卻是通往自由與和好的關鍵。
以下是他的主要看法,來自其代表作如《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恩典如此奇妙)和《The Scandal of Forgiveness》(寬恕的醜聞):
寬恕是恩典的具體體現
Yancey 認為,寬恕源自上帝對人類的無條件恩典——上帝先寬恕了我們,我們才有可能寬恕他人。他在書中指出,恩典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而寬恕就是將這力量應用到人際關係中。
例如,他引用聖經故事(如約瑟原諒兄弟),說明寬恕不是忽略傷害,而是選擇超越正義,交託給上帝的平衡(「我將正義與憐憫的天平交給上帝」)。
拒絕寬恕會傷害自己
類似聖奧古斯丁的比喻,Yancey 強調不寬恕就像「讓負面能量在受害者身上最強烈地運作」,會鎖住自己於受害者的狀態,帶來持續的仇恨與苦毒。
他引用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Desmond Tutu)的話:「寬恕不是利他主義;在我的觀點中,它是最佳的自利形式。當你寬恕時,你擺脫了仇恨與憤怒,讓自己從受害者的枷鎖中解脫。」 Yancey 認為,這種自我傷害在當今社會尤其普遍,因為人們常陷入政治與道德的對立,而忽略了恩典的醫治力量。
寬恕是信仰的行為,需要練習
Yancey 承認寬恕很難,尤其對嚴重傷害(如虐待或背叛),但他視之為「信仰的行為」(an act of faith)。它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漸進過程,從小事開始練習(如原諒家人的小過錯),逐步擴展到重大創傷。
他建議,從理解「愛鄰舍如同自己」入手,學習像耶穌一樣,與破碎的人連結,而不是與「完美」者。 在《The Scandal of Forgiveness》中,他分享真實故事,如奧地利女孩 Natascha Kampusch 原諒綁架她的罪犯,展示寬恕如何帶來內在自由,即使不需與對方和解。
寬恕打破怨恨的循環
Yancey 指出,寬恕是「關係中打破責備與痛苦循環的唯一方式」,它不解決所有正義問題(如法律懲罰),但允許關係重新開始。這與動物不同,人類的獨特性在於悔改與饒恕的能力。他批評當代教會常缺乏這種恩典,導致非基督徒對基督徒的正面印象從 85% 降至 16%,呼籲信徒更多展現寬恕,以恢復福音的吸引力。
Yancey 的這些觀點深受其個人經歷影響:他成長於嚴格的原教旨主義環境,經歷家庭與教會的「不恩典」(ungrace),後來透過寫作療癒自己,並幫助數百萬讀者。如果你想閱讀他的原著,我推薦從《恩典如此奇妙》開始,它售出了超過 200 萬冊,並有中文譯本。假如你有特定故事或書的細節想討論,我很樂意深入!
7.Desmond Tutu(德斯蒙德·圖圖),南非大主教、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作為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的主席,對寬恕有深刻的實踐與見解。
Desmond Tutu的觀點結合了基督教信仰、非洲烏班圖(Ubuntu)哲學,以及對人類尊嚴與和解的信念,Desmond Tutu強調寬恕是癒合個人與社會傷痛的關鍵。
以下是圖圖對寬恕的核心看法,以及他的一些名言和理念,與聖奧古斯丁及楊腓力的觀點有相通之處:
寬恕是自我解放
圖圖認為,寬恕並非為對方開脫,而是為了讓自己從怨恨的枷鎖中解脫。他在《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中寫道:
“Forgiving is not forgetting; it’s actually remembering—remembering and not using your right to hit back. It’s a second chance for a new beginning.”
(寬恕不是遺忘;它其實是記得——記得但不使用報復的權利。它是給予新開始的第二次機會。)這與聖奧古斯丁「拒絕寬恕如同自己喝毒藥」的比喻一致,強調不寬恕會讓受害者持續被傷害困住。
他還說:“To forgive is not just to be altruistic; it is the best form of self-interest.”
(寬恕不只是利他;在我的觀點中,它是最佳的自利形式。)這句話直接呼應了楊腓力的觀點,指出寬恕讓受害者從憤怒和痛苦中解放,重新獲得內心的自由。
寬恕是社會和解的基礎
圖圖在南非種族隔離結束後,領導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推動「以寬恕換真相」的模式。他相信,寬恕是打破暴力與仇恨循環的唯一途徑。他說:
“Without forgiveness, there is no future.”(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
這句話強調寬恕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重建破碎社會的基礎。例如,在TRC聽證會上,受害者與加害者公開對話,透過真相陳述與悔改實現和解,而非僅僅懲罰。
圖圖的烏班圖哲學進一步強化這一觀點,認為「我之所以是我,是因為我們的存在」(I am because we are)。寬恕因此成為恢復人際關係與社群和諧的必要步驟。
寬恕需要勇氣與過程
圖圖承認,寬恕並不容易,尤其對種族隔離期間的暴行受害者來說。他強調寬恕是一個過程,而非單一事件,並需要勇氣和信仰。他說:
“Forgiveness does not mean condoning what has been done. It means taking what happened seriously and not minimizing it; drawing out the sting in the memory that threatens to poison our entire existence.”
(寬恕不意味著縱容所發生的事。它意味著認真對待發生的事,而不是淡化它;拔除記憶中威脅毒害我們整個存在的刺。)
這與楊腓力所說的「寬恕是信仰的行為」類似,強調寬恕並非否認傷害,而是選擇不讓傷害繼續控制人生。
寬恕與正義並存
圖圖主張寬恕並不等於放棄正義。他在TRC中推廣「恢復性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而非報復性正義,認為懲罰應以修復關係為目標。他說:
“True reconciliation is based on forgiveness, and forgiveness is based on true confession, and confession is based on taking responsibility.”
(真正的和解基於寬恕,寬恕基於真誠的懺悔,懺悔基於承擔責任。)
這顯示寬恕需要加害者的悔改與真相揭示,這與楊腓力提到的「寬恕允許關係重新開始」有異曲同工之妙。
Desmond Tutu 的寬恕觀點與聖奧古斯丁的比喻高度契合:不寬恕如同自我毒害,傷害的是自己;寬恕則是解放個人與社群的途徑。他的理念更進一步結合了社會正義與和解,強調寬恕不僅是個人選擇,也是重建和平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