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虔」,是從認識上帝的恩惠,發出對上帝的又敬又愛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裡對「敬虔」(pietas) 的定義,「敬虔,就是由於認識上帝的恩惠,而發出對上帝的敬畏與愛」 。

根源在於「認識上帝的恩惠」

  • 加爾文強調,敬虔並不是人類自己產生的德行或宗教熱情,而是對「上帝恩典的認識」的回應。
  • 當人真正明白自己的一切存有與得救,都是出於上帝的恩典,就會生出真實的態度去面對祂。
  1. 敬畏與愛的雙重結合
    • 「敬畏」:是因為看見上帝的聖潔、公義與威嚴,心中自然產生的謙卑與戰兢。
    • 「愛」:是因為體驗到祂的慈愛、赦免與憐憫,心中生出親近與順服的渴望。
    • 加爾文認為,真正的敬虔並非單有懼怕,也不是單有親近,而是這兩者結合:又敬又愛。
  2. 與「認識」的關聯
    • 在加爾文的神學裡,「認識上帝」不只是理性層面的知識,而是生命經驗中的真實感受。
    • 這種「認識」會改變人,使人由心裡轉向上帝,表現在崇拜、順服與日常生活的操練。
  3. 屬靈生活的中心
    • 因此,敬虔不只是道德或外在宗教行為,而是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核心態度。
    • 它涵蓋了禱告、崇拜、順服、愛人等行為,但這些行為都是出於對上帝恩惠的感恩與回應。

加爾文的意思是:敬虔就是當人真正明白自己蒙恩時,生命自然流露出來的「既敬畏又愛慕上帝」的態度。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裡對「敬虔」(pietas) 的系統性闡釋。這個概念其實貫穿整本書,可以說是他神學與靈修思想的核心。以下分幾個重點整理:


1. 敬虔的定義

  • 加爾文明確指出:
    「敬虔,就是由於認識上帝的恩惠,而發出對上帝的敬畏與愛。」
    • 敬畏:看見上帝的聖潔、公義與主權。
    • 愛:體驗祂的慈愛、赦免與救恩。
  • 這種「又敬又愛」的態度,就是基督徒全人生活的起點。

2. 敬虔與「認識上帝」

  • 真智慧 = 認識上帝,也認識自己。
  • 但若只停在知識層面,還不足夠。必須進一步成為「敬虔」,也就是知識與生命的結合。
  • 因此,「認識上帝」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帶來心靈轉變,使人活出與上帝正確的關係。

3. 敬虔的果效

  • 敬拜:承認上帝為主,將榮耀歸給祂。
  • 信靠:把一切憂慮交給祂,相信祂的應許。
  • 順服:樂意遵行祂的旨意,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因為愛祂。
  • 愛人:因愛上帝,就必然愛祂所造的人。

(加爾文甚至說:若沒有敬虔,信仰就成了「空洞的觀念」;唯有敬虔,信仰才成為「生命之道」。)


4. 敬虔與恩典的關係

  • 加爾文強調,敬虔並不是人類天然的德行,而是聖靈藉著恩典在我們裡面動工的果子。
  • 人若沒有看見並經歷上帝的恩惠,就無法真心敬畏祂,也無法真心愛祂。
  • 所以敬虔不是「掙扎修練出來的美德」,而是「回應恩典的生命」。

5. 《基督教要義》中的貫穿性

  • 卷一:談「認識上帝」→ 敬虔是知識的目標。
  • 卷二:談「認識基督」→ 敬虔的中心在於依靠基督的救恩。
  • 卷三:談「聖靈與救恩的應用」→ 敬虔具體表現在悔改、信心與聖靈更新的生活。
  • 卷四:談「教會與聖禮」→ 敬虔不是個人孤立的修行,而是群體性的敬拜與彼此造就。

結論— 在加爾文的神學裡,敬虔不是「附加品」,而是信仰的本質

  • 認識 → 恩典 → 敬畏與愛 → 敬拜與順服。
  • 這條路徑說明了,基督徒生活的核心不是律法主義的壓迫,而是「從恩典出發的感恩回應」。

敬虔 (pietas) 的思想核心用圖像化方式呈現。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中的「敬虔神學地圖」

         恩典 (上帝的作為)
                │
                ▼
      認識上帝的恩惠 (Knowledge of God’s grace)
                │
                ▼
 ┌───────────────┐
 │      敬畏 + 愛      │
 │   (又敬 又愛的心態)   │
 └───────────────┘
                │
                ▼
      信仰生活的展現
   ───────────────────────
   1. 敬拜 → 將榮耀歸給上帝
   2. 信靠 → 在軟弱中依靠祂的應許
   3. 順服 → 樂意遵行祂的旨意
   4. 愛人 → 因愛神而愛祂所造的人
   ───────────────────────
                │
                ▼
        群體性的敬虔
        (教會生活、聖禮、彼此造就)

解讀:加爾文的敬虔神學,就是一條「從恩典出發 → 認識 → 又敬又愛 → 信仰實踐 → 教會生活」的屬靈路徑。

  1. 起點是恩典:加爾文認為,人不可能靠自己開始敬虔,必須從上帝的恩典與啟示出發。
  2. 核心是認識恩惠:真正的「神認識」不是抽象理論,而是體驗祂的恩典。
  3. 敬虔是回應:這認識自然生出「敬畏」與「愛」——不是懼怕的奴性,也不是單純的親暱,而是二者兼具。
  4. 具體果效:敬虔不是情感,而是落實在信仰生活中:敬拜、信靠、順服、愛人。
  5. 在教會中成全:敬虔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群體(教會、聖禮、肢體互助)裡被培養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