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自我」(the self)
- 不是孤立的個體:
在利科的理解裡,「自我」不是一個靜態、不變的「我」,而是一個 在故事中逐漸被理解和建構的存在。 - 透過敘事被塑造:
我之所以能回答「我是誰?」(Who am I?),並不是靠抽象定義,而是靠「我的故事」:我的經歷、我的記憶、我與他人互動的歷程。 - 「自我就是一個故事」:
每一個自我是一個「被述說的我」(the narrated self),這個故事不斷在變動、重構,卻又保持一個核心的連續性。
何謂「他者」(the other)
- 具體的他人:就是和我互動的他人,包括家人、朋友、陌生人、敵人。
- 更大的他者:可以是「群體」、「社會」、「文化傳統」甚至「上帝」——所有不是「我」卻與「我」交織的存在。
- 他者的必要性:
沒有「他」,「我」就無法理解自己。因為我的故事總是要在與他人互動、被他人回應、被他人承認中,才得以成形。
自我與他者的互動
利科強調的是「關係的相互性」:
- 互相承認(mutual recognition)
- 我需要「他者」承認我的存在、我的價值。
- 同時,我也必須承認「他者」的獨特性與尊嚴。
- 沒有承認,就沒有真正的自我。
- 責任與倫理(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 在互動中,「自我」不只是說「我想要什麼」,而是學會對「他者」負責。
- 因此,故事性的「我」總是帶有倫理責任,因為我的故事與別人的故事相交織。
- 共同的歷史故事
- 每個「自我的故事」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他者的故事」連結。
- 這些交織的故事形成更大的「群體故事」、「歷史故事」,甚至「救贖的故事」。
神學應用(舉例)
- 在教會群體裡:
信仰不是一個「我自己和上帝的故事」而已,而是「我與弟兄姊妹、與教會、與歷史上的信仰群體交織的故事」。 - 在聖經詮釋裡:
出埃及的故事,不只是「以色列的故事」,而是塑造所有進入其中的人:他們的「我是誰」,與「我們是誰」,都在與上帝及彼此互動中被重塑。
總結一句話:
「自我」就是一個在敘事中被理解的存在;「他者」是那個與我互動、促使我被理解的人或群體;兩者的互動是一種互相承認與責任的關係,交織成更大的故事,也就是歷史與群體的身份。
浪子回頭(路加福音 15:11-2)中的「自我」與「他者」
1. 小兒子(浪子)
- 自我:
起初把自己定義為「獨立的我」——要自由、要脫離父親。 - 故事中的轉變:
當他在豬圈裡失落時,才重新認識「我是誰」:不是孤立的「我」,而是「父親的兒子」。 - 他者的角色:
父親的愛、僕人的存在,讓他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
2. 大兒子
- 自我:
認為自己是「忠心卻受虧待的兒子」。 - 他者的挑戰:
父親的回應提醒他:「你的身份不是僕人,而是我的兒子,你的一切都是我的。」 - 互動意義:
大兒子的「我是誰」也必須透過「父親的承認」與「弟弟的存在」來重新建構。
3. 父親
- 自我:
在故事中展現的是「慈愛的父親」。 - 他者的影響:
兒子的離去與回歸,讓父親的身份(愛、饒恕、接納)被敘事凸顯出來。 - 父親的自我敘事:
不是抽象說「我是慈愛的」,而是透過具體的行動(擁抱浪子、安慰大兒子)來展現。
自我—他者—故事的互動
- 自我在故事中被塑造:
小兒子不是靠自我定義(「我要自由」),而是在與父親的互動中被重新定義(「我是蒙愛的兒子」)。 - 他者是自我理解的必要條件:
大兒子若沒有弟弟的存在,就不會面臨重新思考「我是誰」的挑戰。 - 故事串聯彼此的身份:
- 浪子的故事 + 大兒子的故事 + 父親的故事
- 交織成一個更大的「家庭的故事」
- 也成為聖經中「上帝與祂子民」的歷史故事縮影。
應用(利科的意涵)
- 自我不是孤立的,而是被故事形塑的。
→ 我不是單單一個「個體」,而是「被上帝故事、群體故事涵蓋的人」。 - 他者是自我不可或缺的部分。
→ 我的「我是誰」必須在與上帝、與群體、與弟兄姊妹互動中才成立。 - 倫理的責任感來自於互動。
→ 父親提醒大兒子:承認弟弟的存在,才是真正活出「兒子」的身份。
總結一句:
在利科的框架下,《浪子回頭》不只是「父親愛浪子」的故事,而是透過小兒子、大兒子、父親三者的互動,顯明了「自我是誰」、「他者如何塑造自我」、「故事如何連結彼此成為更大的歷史」。
《浪子回頭》的利科式分析表
角色 / 自我 | 他者的作用 | 故事中的互動與意義 |
---|---|---|
小兒子(浪子) | 父親、僕人、哥哥 | – 起初以「獨立的我」定義自己(要自由、脫離父家) – 在異鄉失落,透過父親的愛重新發現「我是兒子」 – 他的身份轉變完全仰賴「父親的承認」 |
大兒子 | 父親、弟弟 | – 覺得自己是「忠心卻受虧待的兒子」 – 弟弟的回來成為他重新審視「我是誰」的鏡子 – 父親提醒他:「你一直是兒子,一切都是你的」 |
父親 | 小兒子、大兒子 | – 透過兒子的離去與回歸,展現自己「慈愛與饒恕」的身份 – 擁抱浪子、安慰長子 → 父親的自我在行動中被揭示 – 他的「我是誰」也必須透過兒女的故事才能看見 |
總結
- 自我不是孤立的:小兒子、大兒子、父親都需要彼此的故事來理解「我是誰」。
- 他者是必要的鏡子:沒有弟弟,大兒子不會反思身份;沒有父親,小兒子不會重建身份。
- 故事交織身份:三個「自我故事」交織成一個「家庭的故事」,而這個故事同時象徵 上帝與祂子民的歷史故事。
用這個表格,你就可以很清楚地帶出:
- 自我(identity)
- 他者(otherness & recognition)
- 故事(narrative identity 的大圖像)
小組研經提問單(利科式:自我—他者—故事)
① 自我(The Self)
- 這段經文中的角色,如何理解「我是誰」?
- 這個角色的自我認知有沒有改變?
- 如果我是這個角色,我會如何看待自己?
② 他者(The Other)
- 這個角色的身份,是否透過「他人」被凸顯或挑戰?
- 這段經文裡的「他者」是誰?(例如:家人、朋友、敵人、群體、上帝)
- 我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他者」,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
③ 故事(The Story)
- 這些「自我」與「他者」的互動,如何編織出更大的故事?
- 這個故事如何連結上帝的救恩故事?
- 我個人的生命故事,能如何被放進這更大的故事中?
範例示範:浪子回頭(路加 15)
- 自我:
- 小兒子:以為自己是自由人 → 體驗到其實是「父親的兒子」。
- 大兒子:以為自己只是「忠心的工人」 → 被提醒「一直是兒子」。
- 他者:
- 父親透過擁抱小兒子,重新定義了他的身份。
- 弟弟的回來,成為哥哥反思自我身份的「鏡子」。
- 故事:
- 三人的故事交織,構成一個「家庭的故事」。
- 更大的故事:上帝如何在祂的子民中,透過恩典和接納,重新定義「我們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