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舊約聖經沒有「洗禮」這個制度,至少沒有像新約中施洗約翰或基督徒洗禮那樣的禮儀。不過,在舊約中確實有一些與「水的潔淨」相關的做法,可以看作是新約洗禮的背景或預表。
1. 律法中的「潔淨禮」
- 《利未記》與《民數記》多次提到人若因為某些情況變得「不潔」(如觸摸屍體、流血、痲瘋病等),需要用水洗身來恢復潔淨(利未記 14:8–9;15:5–8;民數記 19:19)。
- 這些「水洗」是禮儀性的潔淨,目的是能重新參與會幕/聖殿的敬拜,而不是象徵罪得赦免。
2. 祭司的沐浴
- 在進入聖所或獻祭之前,祭司必須先「用水洗身」才可以事奉(出埃及記 29:4;40:12;利未記 16:4)。
- 這顯示「水」與「聖潔」的聯繫:要親近聖潔的神,必須先被潔淨。
3. 象徵性的「洗淨」
先知有時用「洗淨」作為一種靈性的比喻:
- 以賽亞書 1:16:「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
- 詩篇 51:2:「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除我的罪。」
這些經文不是指實際用水的動作,而是象徵「悔改」與「罪得赦免」。
4. 外邦人歸入猶太教的「歸信洗禮」(後期猶太背景)
雖然舊約正典中沒有明文,但到了第二聖殿時期,猶太人有一種做法:外邦人若要皈依猶太教,需要行受割禮、獻祭,並且在水中浸洗(mikveh)。這被認為是舊約律法潔淨規條的延伸。
結論:
舊約中沒有「新約式的洗禮」,但有「用水潔淨」的禮儀和屬靈語言,這些提供了背景,使得施洗約翰的「悔改的洗禮」與後來基督徒的「奉主名受洗」可以被理解。換句話說,舊約的「潔淨」與「悔改」的象徵,預備了新約洗禮的神學意義。
水與洗禮的神學發展脈絡
1. 舊約的「水潔淨」
(a) 律法中的潔淨禮
- 內容:人因屍體、疾病、血漏等成為不潔,必須「用水洗身」恢復潔淨(利未記 15:5–8;民數記 19:19)。
- 目的:恢復禮儀上的聖潔,能重新進入會幕/聖殿。
- 特點:外在、重複性、禮儀性。
(b) 祭司的沐浴
- 內容:祭司進入會幕前必須先洗身(出埃及記 29:4;利未記 16:4)。
- 目的:象徵事奉前的聖潔預備。
- 神學意義:親近聖潔的神,需要被潔淨。
(c) 先知的屬靈化
- 以賽亞書 1:16:「你們要洗濯、自潔」
- 詩篇 51:2:「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
- 特點:水洗變成「內心悔改」的隱喻。
2. 第二聖殿時期猶太背景
- 外邦人皈依猶太教:需要「割禮 + 獻祭 + 水洗(mikveh)」作為進入聖約群體的儀式。
- 意義:水洗象徵「進入新群體」與「舊身份的潔淨」。
- 神學鋪墊:為新約的「受洗 → 進入基督的群體」提供背景。
3. 施洗約翰的洗禮
- 內容:一次性的「悔改的洗禮」,呼召人預備迎接彌賽亞(馬可福音 1:4)。
- 不同於猶太mikveh:
- 不只是禮儀潔淨,而是象徵「罪得赦免」。
- 帶有末世意識:神的國近了,快悔改。
- 由施洗者(約翰)替人施行,而不是自己沐浴。
- 神學意義:從「外在潔淨」轉為「內心悔改」與「迎接神國」。
4. 基督徒的洗禮(新約)
- 由耶穌確立:馬太福音 28:19「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 內容:不僅是悔改的象徵,更是與基督聯合的聖禮。
- 神學層面:
- 罪得赦免(徒 2:38)
- 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羅馬書 6:3–4)
- 聖靈的印記(哥林多前書 12:13)
- 進入新約群體—教會
總結進程
- 舊約:水 = 外在禮儀潔淨
- 先知傳統:水 = 內心悔改的隱喻
- 猶太皈依洗:水 = 進入新群體
- 施洗約翰:水 = 一次性的悔改,預備迎接彌賽亞
- 基督徒洗禮:水 = 與基督聯合、罪得赦免、聖靈內住、進入教會
可以說,舊約的水潔淨是「影子」,約翰的洗禮是「過渡」,基督徒的洗禮是「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