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裡擠滿了罪人」其實是有聖經根據的,只是意思與「監獄裡的罪人」不同。
在聖經觀念裡,「罪人」(ἁμαρτωλός, hamartōlos;חָטָא, ḥāṭā’) 不只是法律意義上的罪犯,而是指一切在上帝面前不義、違背祂律法的人——包括我們每一個人(羅馬書 3:23:「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耶穌自己就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 5:32)。保羅也提醒信徒:「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摩太前書 1:15)。這表示教會不是一個「聖人俱樂部」,而是一群承認自己有罪、願意倚靠耶穌救恩的人所聚集的群體。
而「監獄裡的罪人」是法律意義上被定罪的人。聖經不否認他們的罪,但同時指出——在上帝眼中,不悔改的「好人」與監獄裡的「壞人」同樣需要救恩(羅馬書 3:9-10)。
所以,說「教會擠滿了罪人」其實是福音性的提醒:這裡是病人的醫院(馬可福音 2:17),我們都需要大醫生基督的醫治;而不是在道德上批評教會比監獄更壞。
聖經中「罪人」兩種語境對照表
類別 | 原文詞彙 | 意義說明 | 經文例子 | 特點 |
---|---|---|---|---|
法律意義(罪犯、作惡者) | 希伯來文 חָטָא (ḥāṭā’) 希臘文 κακοποιός (kakopoios) / παραβάτης (parabatēs) | 在世俗或律法制度中觸犯法律、應受刑罰的人,通常涉及具體行為(如偷竊、殺人) | 彼前 4:15「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 申命記 25:2(犯罪應受刑) | 強調行為後果與人間司法審判 |
屬靈意義(在神面前有罪的人) | 希伯來文 אָשֵׁם (’āšēm) / חָטָא (ḥāṭā’) 希臘文 ἁμαρτωλός (hamartōlos) | 廣義上指一切違背上帝律法、偏離祂旨意的人,包括「看起來很道德」的人 | 羅 3:23「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路 5:32「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悔改」 提前 1:15「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 | 強調全人類的普遍罪性,焦點在與神的關係 |
比喻用法(病人比喻罪人) | – | 耶穌將罪人比作需要醫治的病人,凸顯祂的救恩角色 | 可 2:17「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 教會被視為「屬靈醫院」而非「義人俱樂部」 |
關鍵神學觀念
- 在神眼中,人人都是罪人
無論外表道德與否,所有人都有原罪與實際的過犯(羅 3:9-12)。 - 教會是罪人蒙恩的群體
教會聚集的不是「完美無瑕的人」,而是承認自己有罪並倚靠基督救恩的人。 - 監獄裝的是罪犯,教會裝的是蒙恩的罪人
一個是法律審判的結果,一個是福音呼召的對象。
監獄的罪人 vs 教會的罪人
┌──────────────────────────────┐
│ 監獄的罪人 │
└──────────────────────────────┘
法律定義:觸犯國家法律或刑法
例子:偷竊、殺人、詐騙
審判者:地上的法官
刑罰:有期徒刑、死刑等
重點:行為觸犯人間律法
聖經例:彼前 4:15、申 25:2
▲
│
┌─────────────────┴─────────────────┐
│ │
▼ ▼
┌──────────────────────────────┐
│ 教會的罪人 │
└──────────────────────────────┘
屬靈定義:在神面前不義、偏離祂旨意
例子:驕傲、貪婪、拜偶像、不饒恕、律法主義
審判者:萬軍之耶和華
刑罰:永遠與神隔絕(若不悔改)
重點:全人類皆犯了罪(羅 3:23)
聖經例:路 5:32、可 2:17、提前 1:15
---
關鍵對比
- 監獄的罪人:少數自認有罪 → 被法律抓到
- 教會的罪人:全部自認有罪 → 承認需要救恩
- 監獄:懲罰過犯
- 教會:醫治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