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第七章15-24節中「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的這個「我」是誰?——是一個歷久彌新的神學議題,也是一段極富張力與實存關切的經文。不同的聖經詮釋學派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整理三大主流解釋,並提供牧者與神學觀點分析。
羅馬書 7:15-24(中譯重點)
「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 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三種主流詮釋觀點
1. 保羅在描述信主之前的自己(非信徒觀)
- 支持者:奧古斯丁早期、阿奎那、部分改革宗與當代保守福音派(如 John MacArthur 前期)
- 理由:
- 羅馬書第6章剛講到信徒已與罪斷絕(6:2, 6:11),不再作罪的奴僕;
- 第7章6節說「我們既然在約束我們的律法上死了…」,因此7章15節之後應回顧過去;
- 這樣的「我」完全無力勝過罪,只能呼喊「誰能救我」,似乎不應是重生的人。
- 問題點:
- 這段描述太過真實貼近信徒的經歷;
- 保羅用的是現在式而非過去式(我現在所作的…);
- 未能處理8章1節的轉折自然性。
2. 保羅在描述重生後的掙扎(信徒觀)
- 支持者:奧古斯丁後期、馬丁路德、加爾文、多數改革宗與當代表達(如 John Piper、Sinclair Ferguson)
- 理由:
- 保羅使用現在式:「我所願意的…我不作」(原文均為現在時態);
- 羅馬書8章繼續討論聖靈如何幫助信徒脫離「肉體」掙扎;
- 信徒在地上仍舊會經歷「已然—未然」(Already–Not Yet)的矛盾;
- 描述吻合真實信徒的聖潔追求與跌倒經驗。
- 神學意涵:
- 肉體(σάρξ)仍殘存在信徒身上,造成與新生命的拉鋸;
- 不是否認重生的改變,而是呈現成聖過程中的張力。
3. 保羅在代表所有人類與律法的關係(代表性/類型論觀)
- 支持者:部分神學家如瑞士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與 James Dunn
- 解釋方式:
- 此段是保羅以第一人稱戲劇性方式,代表律法之下的人掙扎(即以色列人,或任何未在基督裡的律法主義者);
- 保羅並非直接講自己,而是用「我」來代表普遍的人類經歷。
- 神學關注:
- 突顯律法本身雖聖潔,但無力使人稱義;
- 強調第八章的轉折點:唯有在基督裡、靠著聖靈,人才能勝過罪與死。
加爾文的看法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與《羅馬書註解》中主張:「這段是保羅對信徒內在的屬靈掙扎的描寫。」
他認為這不是非信徒的無助,而是信徒在更新過程中對罪更敏感,反映出重生者對義的渴望與對己罪的痛苦認識。
屬靈與實踐意涵
- 這段經文深刻揭示信徒在「成聖」過程中的真實掙扎;
- 即使重生,我們仍在與肉體爭戰,需倚靠聖靈(參羅馬書8章);
- 保羅的呼喊「我真是苦啊!」引領到盼望:「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7:25–8:1)
結論:那個「我」是誰?
最具說服力與牧養價值的觀點為:
「那個我,是保羅作為一位重生基督徒的內心寫照,代表一切真誠願意討神喜悅卻仍與罪性掙扎的信徒。」
這段經文既不是消極的失敗宣言,也不是重生前的絕望;它是一個信徒在成聖歷程中的呼喊,並最終導向第八章的勝利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