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核心概念的深刻問題:「罪 (Sin) 到底是指什麼?」在聖經的教導中,「罪」遠不止於我們通常理解的「犯錯」或「違反法律」。它的定義是根本性的,關乎人與上帝的關係。
「罪 (Sin)」的聖經定義
聖經對「罪」最根本的定義,來自於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原意:
- 「射不中目標」 (Hattah / Hamartia):
- 在希伯來文(舊約)和希臘文(新約)中,最常用的「罪」的詞彙原意是指射箭時**「射不中靶心」或「偏離目標」**。
- 理解: 上帝為人類設定了目標和標準,即完全的聖潔、公義和愛。罪就是未能達到這個完美標準,偏離了上帝為我們設計的生命軌道。無論我們是差一點點還是差得很遠,都算是「射不中」。
- 「悖逆與不法」 (Rebellion & Lawlessness):
- 罪也是一種主動的違抗。聖經將罪定義為「不法」(約翰一書 3:4),意即違背了上帝的律法和命令。
- 理解: 這不是一個不小心的錯誤,而是一種選擇,是拒絕上帝的主權,將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決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聖經中罪的三個層面
要完整理解「罪」,需要從三個不同且相互關聯的層面來看:
1. 狀態上的罪 (Original Sin / Sinful Nature)
這是最根本的罪,指的是人與生俱來的、墮落的本性。
- 定義: 由於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悖逆(原罪),所有人類從出生開始,在靈性上就處於一種與上帝隔絕、傾向於邪惡的狀態。
- 如何理解: 即使我們沒有做出任何錯事,我們內心深處仍然有一個傾向於自私、驕傲、拒絕上帝的傾向。我們不是因為犯罪才成為罪人,而是因為我們是罪人,所以我們會犯罪。
2. 行為上的罪 (Sins of Commission and Omission)
這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錯誤」,指我們日常生活中實際做出來的具體行為。
- 所做的惡 (Sins of Commission): 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例如說謊、偷竊、殺人、貪婪、淫亂等。
- 當行的善未行 (Sins of Omission): 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例如知道需要幫助卻袖手旁觀,知道真理卻不說出來,沒有盡力去愛上帝和愛鄰舍(雅各書 4:17)。
3. 關係上的罪 (Relational Separation)
罪最嚴重的後果是它破壞了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 定義: 聖經的核心信息是:上帝是聖潔的,罪惡不能與聖潔同存。罪在上帝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隔牆(以賽亞書 59:2)。
- 如何理解: 罪使人無法親近上帝,無法體驗到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美好生命。這道隔絕導致了靈性上的死亡和永恆的審判。
為什麼理解「罪」如此重要?
對「罪」的正確理解是基督教救贖論的基礎:
- 強調救恩的必要性: 正因為人無法靠自己擺脫罪的狀態或彌補罪的行為,所以才需要上帝的介入和拯救。
- 突顯基督的犧牲: 耶穌基督降世,不是為了治療小毛病,而是為了根本性地解決人類無法自行解決的罪的問題。他代替我們成為罪的犧牲,藉著十字架上的愛,消除了人與上帝之間的隔閡。
- 引導生命的轉變: 理解罪,能使人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不足,從而接受上帝的恩典。這恩典不僅赦免了過去的罪,也賜予了信徒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戰勝罪的傾向,活出上帝的形像。
簡而言之,聖經所講的罪是未能達到上帝為我們設定的完美標準,且主動背離上帝的權柄,這導致人與上帝的關係破裂。而救恩,就是上帝白白賜下的恩典,來修復這種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