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7章和第14章,兩次事件正好呈現耶穌在不同處境下藉著「筵席」啟示天國的本質。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因為路加福音特別強調「耶穌的筵席神學」(table fellowship theology),而第七章與第十四章中耶穌「被邀請作客」的兩次事件正好呈現出他在不同處境下如何藉著「筵席」啟示天國的本質。


一、兩段經文的背景與內容

路加福音第七章36–50節:在法利賽人西門家中

  • 背景:法利賽人西門邀請耶穌吃飯。席間,一位被稱為「罪人的女人」進來,用眼淚洗耶穌的腳,用頭髮擦乾,又抹上香膏。
  • 主題:耶穌藉此指出「赦免與愛」的關係。赦免多的人,愛也多。
  • 衝突點:法利賽人以「分別為聖」為榮,但耶穌卻讓「污穢的女人」接近他。
  • 神學意涵:耶穌揭示了上帝恩典的包容性——天國的宴席向被社會排斥的罪人開放。

路加福音第十四章1–24節:在一個首領法利賽人家中

  • 背景:這次筵席發生在安息日,席間耶穌醫好一個患水腫的人,引起爭議。
  • 之後的教導:耶穌藉著比喻(首位與末位的座次、請客的對象、大筵席比喻)教導法利賽人關於謙卑與真正的天國邀請。
  • 神學意涵:耶穌揭露宗教菁英對「社交回報」與「階級榮譽」的執迷,並指出上帝國的筵席邀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

二、兩次筵席的主要差異對比

面向路加 7:36–50路加 14:1–24
邀請者法利賽人西門首領法利賽人(可能是公會成員)
焦點人物有罪的女人(社會邊緣人)宗教菁英及比喻中的「被邀請者/被拒絕者」
核心事件女人用香膏膏抹耶穌的腳,顯出愛與悔改耶穌醫病、講論謙卑與天國宴席
神學主題恩典與赦免——誰真正明白上帝的愛謙卑與包容——誰真正配得坐上天國筵席
社會批判法利賽人缺乏愛心,律法主義遮蔽恩典法利賽人追求地位,忽視神的公義與憐憫
啟示焦點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群體與上帝國之間的關係

三、路加神學視角下的整體意義

路加強調「筵席」作為耶穌宣講天國的核心象徵。這兩次事件顯示出天國的「反轉」:

  1. 第七章:愛勝過律法的純潔觀念。
    天國不是隔離罪人,而是將他們邀入赦免與愛的關係中。
  2. 第十四章:謙卑勝過社會地位的榮譽秩序。
    天國不是名流的社交圈,而是上帝親自設立的「恩典筵席」,邀請那些毫無回報能力的人。

四、神學總結

這兩次作客事件呈現出:

  • 恩典的包容性(第七章)
  • 門徒身份的倫理要求(第十四章)

換言之:

在第七章,耶穌揭示了誰能進入天國——被赦免的罪人。
在第十四章,耶穌揭示了天國的價值觀——謙卑、憐憫、施恩於貧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