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使徒行傳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古代文學贊助制度(patron–client system),「提阿非羅大人(Κράτιστε Θεόφιλε, Kratiste Theophile)」這個稱呼確實帶有一種社會地位與關係的暗示。
下面我們分幾層來解釋:
一、古代地中海世界的「Patron–Client」制度背景
在羅馬帝國社會中:
- Patron(恩主) 是社會上有權、有財、有影響力的人(如貴族、官員、地主)。
- Client(庇護者) 是社會地位較低、需要資助或保護的人(如作家、學者、藝術家、自由人)。
- Patron 會提供經濟支持或社會關照;Client 則以榮耀、作品、服務或公開稱頌回報恩主。
在文學界,這種關係非常普遍:
- 希臘、羅馬的歷史家或哲學家常將作品獻給贊助人(如 Josephus 向羅馬貴族 Epaphroditus 致意)。
- 這既是表達感謝,也是文學獻辭的慣例,有時包含政治保護的意味。
二、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開頭稱呼
路加福音 1:3
「尊貴的提阿非羅大人(κράτιστε Θεόφιλε),我既從頭考察了這一切事,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
使徒行傳 1:1
「提阿非羅啊,我已經在前書論到耶穌開頭所行所教訓的一切。」
這兩卷書明顯構成一個「上下卷」,都致給同一位提阿非羅(Theophilus)。
三、「κράτιστε」(kratiste)的稱呼意義
希臘文 kratiste(中文譯作「尊貴的、大人、閣下」)是一個非常正式的尊稱。
在《路加福音》以外的用例中:
- 徒 23:26:「克勞狄呂西亞寫信給尊貴的非力斯大人。」
- 徒 24:3:「非力斯大人,我們得享太平,都是因你。」
- 徒 26:25:「保羅說:尊貴的非斯都大人。」
這個詞只用於對羅馬高官的稱呼。因此,提阿非羅很可能是一位社會地位頗高的羅馬官員或貴族。
四、提阿非羅是否為「恩主」?
根據現代新約學者(如 D.A. Carson, Delbert Burkett, Ben Witherington III 等)的分析:極有可能,提阿非羅是路加的恩主(patron),至少在社會與文學意義上如此。
原因如下:
- 資助出版與流通成本
在古代,抄寫與出版一卷像《路加福音》這樣長的作品代價高昂。需要抄寫員、材料(紙草卷)、朗誦與流通。這些通常由恩主負擔。 - 社會保護功能
對初代教會而言,作品若能由一位社會顯要的人贊助,可提供政治與法律上的保護。 - 致敬形式符合文學獻辭慣例
「我既從頭考察……按著次序寫給你」的語氣,正是古代作者向贊助者致敬、同時呈上作品的慣用格式。
五、路加作品中「patron–client」意識的神學反思
這種社會制度在路加筆下被「神學化、反轉」:
| 現實社會 | 天國視角(路加神學) |
|---|---|
| Patron 有權、有錢、給予恩惠 | 上帝是最終的 Patron,祂賜下恩典 |
| Client 回報榮耀與忠誠 | 門徒以信心、感恩與服事回應恩典 |
| 社會關係維持階級 | 耶穌打破階級,設立「天國的筵席」邀請貧窮與罪人 |
| 榮譽體系建立在功績 | 天國榮譽建立在恩典與謙卑 |
換句話說,路加可能使用當時熟悉的 patron–client 語境,但將「真正的恩主」轉向上帝本身。提阿非羅或許是地上的恩主,但在路加神學中,所有恩典的源頭都是神。
六、結論
| 問題 | 回答 |
|---|---|
| 提阿非羅是否是路加的「恩主」? | 很可能是,至少在文學或社會層面上。 |
| 「patron–client」觀念是否存在於路加福音? | 是的,但路加以神學方式顛覆它,將恩主角色轉移給上帝。 |
| 神學意涵 | 天國的 patron 是神;門徒的忠誠是對恩典的回應,而非社會功勞。 |
小結語:
「提阿非羅」意為「愛神的人」(Theophilus = lover of God)。即使他確有其人,路加也藉此名字象徵所有願意愛神、受教於神的人。在人間的 patron 關係中,路加讓我們看見最終的 Patron——那位邀請所有人入席的上帝。
路加神學與初代教會的社會背景。這圖表「對比神學架構」:從羅馬社會的 Patron–Client 制度,過渡到耶穌所啟示的 天國恩典體系(Divine Patronage of Grace)。
《從 Patron–Client 到天國恩典體系》對照圖
| 面向 | 羅馬社會的 Patron–Client 制度 | 路加神學的 天國恩典體系 | 聖經例證(特別在路加福音中) |
|---|---|---|---|
| 主體結構 | 恩主(Patron) → 庇護者(Client) | 上帝(真正的恩主) → 信徒/門徒(領受恩典者) | 路加 1:46–55(馬利亞尊主頌):「祂叫有權的失位,叫卑微的升高。」 |
| 關係起因 | 基於地位、權力、經濟利益的互惠 | 基於神的愛與憐憫的白白恩典 | 路加 7:47:「赦免多的人,愛也多。」 |
| 交換原則 | Patron 給予保護、資助;Client 回報忠誠、稱頌 | 神白白賜下救恩;信徒以感恩、順服、服事回應 | 路加 17:15–18 十個痲瘋得潔淨,惟有一人回來感謝主 |
| 恩惠的範圍 | 只限於同階級、關係網絡中的人(exclusive) | 向所有人開放,特別是被排除者(inclusive) | 路加 14:13–23「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 |
| 社會功能 | 維護榮譽、強化階級、建立依附體系 | 顛覆榮譽體系、建立僕人群體、彰顯恩典國度 | 路加 22:26:「你們中間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的,倒要像服事人的。」 |
| 權力中心 | Patron 掌控資源與聲望 | 神掌管生命與救恩,權力轉化為服事 | 路加 22:27:「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 |
| 回報形式 | Client 以忠誠、頌揚、社會支持回報恩主 | 門徒以信心、感恩、見證榮耀上帝 | 路加 19:8 撒該的悔改與慷慨是恩典的回應 |
| 象徵行動 | 宴席(banquet)是榮耀與人脈的象徵 | 天國筵席象徵恩典、赦免與平等 | 路加 5:29;7:36;14:15–24;22:14–20 |
| 最終目的 | 維持社會秩序與權力平衡 | 彰顯神的國、建立恩典的新群體 | 路加 4:18–19:「主的靈在我身上…宣告被擄的得釋放。」 |
神學總結
在羅馬世界,「恩主」給予庇護,是出於權力與利益;在天國裡,「上帝」給予恩典,是出於愛與憐憫。
| 人間制度 | 天國轉化 |
|---|---|
| 恩惠需要回報 | 恩典是白白給予 |
| 關係維持不平等 | 恩典建立平等的弟兄姊妹 |
| 目的在於社會榮譽 | 目的在於榮耀上帝 |
| 餐桌象徵地位 | 餐桌成為救恩的記號(聖餐) |
神學意涵(總結三層轉化)
| 層面 | 羅馬社會 | 天國恩典 | 路加的神學表達 |
|---|---|---|---|
| 社會層面 | Patron 維持階級 | 神邀請所有人 | 筵席比喻(14:15–24) |
| 倫理層面 | Client 要報答恩主 | 門徒以服事回應恩典 | 馬大與馬利亞(10:38–42) |
| 救恩層面 | 恩惠有限 | 恩典無限、白白賜下 | 十字架與最後的晚餐(22:19–20) |
路加的神學訊息(總結語)
路加以當時熟悉的 patron–client 語言,轉化為一個恩典的敘事:真正的 Patron 是上帝,真正的 Client 是被赦免並受召的門徒。他們不再以回報換取恩惠,而是以生命回應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