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14:14–20 分為兩個明顯的異象對比:「收割莊稼」(14–16節)與「收取葡萄」(17–20節)。兩者在結構、象徵與神學意涵上形成強烈對照:
一、收割莊稼(14–16節)——「救贖的收成」
意象內容:
- 「坐在雲上的像人子」頭戴金冠冕,手拿快鐮刀;
- 另一位天使從殿中出來,宣告「收割的時候到了」;
- 人子「就把鐮刀扔在地上,地上的莊稼就被收割了」。
詮釋重點:
- 角色與權柄:
「像人子」明顯呼應〈但以理書〉7:13–14,代表彌賽亞擁有神所賦予的審判與國度權柄。 - 收割的性質:
這場「莊稼的收割」一般被理解為義人的聚集與得贖(參太13:39–43)。象徵神完成救恩的時刻。 - 象徵語氣:
行動簡潔、無血腥描寫,焦點在「完成的時候已到」,強調救贖與終末的完成。
二、收取葡萄(17–20節)——「審判的踹酒」
意象內容:
- 另一位天使(從天出來)持快鐮刀;
- 又一位天使(有火的權柄)命令:「收取地上葡萄樹的果子吧!」;
- 葡萄被丟入「神忿怒的大酒醡中」;
- 酒醡在城外踹了,流出的血達到馬的嚼環,高約一千六百里。
詮釋重點:
- 主題轉換:
從「收成」轉為「踹酒」,從救恩的完成轉入審判的烈怒。兩段的對應顯出神公義與憐憫的雙重面。 - 象徵內容:
「葡萄」象徵惡人的行為已經成熟(參約珥3:13),「酒醡」是神忿怒的刑罰(參賽63:3–6)。 - 空間意象:
「城外」暗示在聖所(神的同在)之外受刑,可能預示哈米吉多頓戰役的圖像(16:16)。
三、比較分析
面向 | 收割莊稼(14–16) | 收取葡萄(17–20) |
---|---|---|
主角 | 「像人子」(基督) | 天使(執行神忿怒) |
性質 | 救贖性的收割 | 審判性的踹酒 |
圖像 | 金冠冕、雲、鐮刀 | 火、酒醡、血 |
對象 | 義人(神的子民) | 惡人(地上的居民) |
結果 | 聚集進入神的國 | 被踹入忿怒之酒醡 |
氣氛 | 平靜莊嚴 | 暴烈血腥 |
- 神的時間已滿:「時候到了」強調末世的成熟(參可4:29),象徵神的耐心與公義並行。
- 救恩與審判並行:救恩不是獨立事件,而是神國來臨時的雙重結果——對信徒是收割,對惡人是踹酒。
- 基督的主權:無論救贖或審判,都在「人子」掌權之下;他既是收割者,也是公義的審判者。
四、神學意涵
若用文學結構看,14:6–20 形成一個完整的「審判前序曲」:
- 6–13節:三位天使宣告審判;
- 14–16節:義人的收割;
- 17–20節:惡人的踹酒。
因此,啟示錄14:14–20 是「最終分離」的象徵畫面——救恩與審判同時展開,彰顯神的公義與慈愛同時得以完全實現。
從不同神學傳統的角度──特別是 歷史批判派(如 John Dominic Crossan)、福音派聖經神學派(如 Ben Witherington III) 與 改革宗神學(如 John Calvin / G. K. Beale)──比較詮釋《啟示錄》14:14–20「收割莊稼」與「收取葡萄」這兩段異象。
一、歷史批判與帝國批判視角(Crossan, God and Empire)
根據 John Dominic Crossan,啟示錄的這兩段異象不只是宗教圖像,而是一種反帝國神學的政治寓言:
「收割莊稼」——象徵上帝對歷史的介入
Crossan 認為,這裡的「人子」形象並非純粹末世幻象,而是代表上帝對壓迫制度的主權回收。
- 「收割」象徵上帝要重新掌控地上秩序,結束帝國剝削與暴力。
- 「雲上的人子」呼應但以理書 7 章,象徵上帝的國取代獸國(帝國)。
「收取葡萄」——帝國的自我毀滅
在 Crossan 的閱讀中,「踹酒醡」並非單純神的報復,而是暴力體系自我反噬的結果。
- 神的忿怒是「歷史報應」──羅馬帝國的流血,正如他們踐踏別人的血。
- 「血流到馬嚼環」是一種戲劇化的諷刺,揭露暴力的極端荒謬。
➤ 神學焦點:啟示錄的審判圖像不是呼籲報復,而是揭露暴力帝國的自我崩壞。神的收割乃是歷史正義的恢復。
二、福音派聖經神學視角(Witherington, 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Ben Witherington III採取「正典融合」的進路──他強調《啟示錄》的圖像必須放在整本聖經的救贖敘事中理解。
「收割莊稼」——基督再臨時義人的聚集
- 「像人子」與「金冠冕」揭示耶穌是榮耀的主宰,祂執行的是救贖的審判。
- 「莊稼」象徵神國成熟的信徒群體(對應太13:39–43)。
- 此時的審判是分辨的開始,為最後的義惡對比鋪路。
「收取葡萄」——神忿怒的末世成全
- 這段強調「神的忿怒」與「聖潔的報應」,對應以賽亞63章的「踹酒醡」意象。
- Witherington 強調這是神終極聖潔的彰顯,非任意報復。
- 「血流」是象徵性的,表明罪惡最終被完全除盡。
➤ 神學焦點:救恩與審判是同一位基督的雙重作為──一方面召聚義人,一方面潔淨歷史。
➤ 這兩場收成顯示神國的「道成肉身性」──神真正進入歷史,使義與惡被終極區分。
三、改革宗視角(Calvin 與 Beale 的系統詮釋)
改革宗傳統(特別是 John Calvin 與現代的 G. K. Beale)強調《啟示錄》是神主權與護理的啟示。
「收割莊稼」——蒙恩者的歸聚
- 加爾文主張,神的收割代表祂揀選之民的成全。
- 此刻「人子」出現,是基督為教會收割靈魂的行動──祂終於完成救恩的工作。
- 行動迅速無聲,象徵神的旨意必然成就。
「收取葡萄」——惡人之終局
- 「踹酒醡」在改革宗傳統中象徵「公義的刑罰」──神的聖怒是義的延伸,而非情緒性的報復。
- 「城外」是與聖所隔離的意象,代表與神隔絕的永遠定罪。
- 「血流」不是歷史性的暴力,而是末日審判的象徵。
➤ 神學焦點:這兩個場景顯示「雙重結局」(duplex finis):義人進入永生,惡人落入永死。這是神永恆公義與慈愛同時彰顯的終極時刻。
四、比較總結
視角 | 「收割莊稼」 | 「收取葡萄」 | 神學焦點 |
---|---|---|---|
Crossan(歷史批判) | 神奪回歷史主權 | 暴力帝國自我毀滅 | 神的正義是非暴力的揭露 |
Witherington(正典整合) | 基督聚集義人 | 神聖的潔淨與忿怒 | 救贖與審判的雙面性 |
Calvin / Beale(改革宗) | 教會得贖、揀選實現 | 惡人被定罪、義顯明 | 神的主權與公義完滿彰顯 |
五、神學綜合與默想方向
- 同一主題的兩種面向:救恩與審判是同一位「人子」的工作。
- 末世成熟的時刻:收割象徵時機的成熟——神的計畫完成,人的選擇定局。
- 神的主權與人類責任:每個生命都是「正在成熟的莊稼或葡萄」,結出什麼果子,決定最終的命運。
- 屬靈操練:基督徒被呼召在這「收成前的季節」中活出忠心,成為可收的莊稼,而非被踹的葡萄。
啟示錄 14:14–20 希臘原文字彙分析表
節次 | 希臘詞彙 | 音譯 (Transliteration) | 詞義與語法分析 | 神學意涵與象徵 |
---|---|---|---|---|
14:14 | θερίζω | therizō | 「收割、割取穀物」。動詞現在主動,意為進行中的收割行動。 | 與太13:39一致,「世界的末了是收割的時候」。象徵救贖完成、義人被聚集。 |
14:14 | ἄνθρωπος / υἱὸς ἀνθρώπου | anthrōpos / huios anthrōpou | 「人」/「人子」。源自但7:13的「人子」末世君王意象。 | 指基督作為神所設立的審判主。強調祂的榮耀冠冕(στέφανος χρυσοῦς)。 |
14:15 | δρέπανον | drepanon | 「鐮刀」,常用於農業收成;象徵執行審判的工具。 | 比喻神的審判權柄,與太13:30「收割」的鐮刀呼應。 |
14:15 | ὥρα θερίσαι | hōra therisai | 「收割的時候到了」。ὥρα 表示神定的時間(kairos)。 | 表明神主權下的時刻已滿,象徵神計畫的成就。 |
14:16 | ἐθερίσθη ἡ γῆ | etheristhē hē gē | 「地就被收割了」;動詞被動語態(aorist passive)。 | 被動表神是主動者;地代表全人類,象徵神的行動完成。 |
14:18 | τρυγάω | trugaō | 「摘取葡萄、收取果實」;與 therizō 不同,專指葡萄收成。 | 從農作意象轉向「忿怒的果子」;象徵惡行的成熟。 |
14:19 | ληνός | lēnos | 「酒醡、榨酒池」。舊約以賽亞63:3中同字用於神忿怒的踹踏。 | 象徵神忿怒的刑罰;地上的惡被集中在「城外」受踹。 |
14:19 | θυμός τοῦ θεοῦ | thymos tou theou | 「神的忿怒」;thymos 為強烈、燃燒的怒氣(與 orgē 稍異)。 | 表示神公義的熱忿,非情緒爆發,而是聖潔反應。 |
14:20 | ἐπατήθη ὁ ληνὸς | epatēthē ho lēnos | 「酒醡被踹了」;aorist passive,神的審判行動完成。 | 強調最終審判的確定性與不可逆轉。 |
14:20 | αἷμα | haima | 「血」;象徵生命的流失、刑罰的極致。 | 在啟示錄中血象徵罪的代價與神審判的完成(16:6, 19:13)。 |
14:20 | χιλίων ἑξακοσίων σταδίων | chiliōn hexakosiōn stadiōn | 「一千六百斯塔狄亞」(約296公里);象徵「4×4×100」的完全。 | 四方之地皆受審,神的忿怒遍及全地。 |
詞彙群組對照:救贖 vs 審判
類別 | 關鍵字群 | 語義重點 | 屬靈象徵 |
---|---|---|---|
救贖性的收割(14–16節) | θερίζω, δρέπανον, στέφανος, ὥρα | 行動溫和、目標明確,動詞多為「完成時態」的被動式 | 義人被聚集,神的旨意已成就;象徵收成的喜樂與完成。 |
審判性的踹酒(17–20節) | τρυγάω, ληνός, θυμός, αἷμα, ἐπατήθη | 動詞強烈、主動、暴烈;用字源自舊約戰爭詩篇 | 惡人受刑,神忿怒顯現;象徵聖潔的烈火與公義的伸張。 |
神學反思:字義與異象的互文關係
- θερίζω 與 τρυγάω 的對比
同為「收成」動詞,但前者帶有救贖的平靜,後者則是暴烈的報應。
→ 在神國的經濟中,兩者同時進行——救恩與審判並存。 - ληνός 的舊約背景
來自以賽亞 63:3:「我獨自踹酒醡……他們的血濺在我衣服上。」
→ 啟示錄延續此圖像,使「酒醡」成為神忿怒的象徵。 - θυμός vs ὀργή
thymos 通常指烈怒(短時間爆發),orgē 指長期的憤恨。
啟示錄多用 thymos(如14:10, 15:1, 16:1),強調神忿怒的「高潮」。 - αἷμα 的詩學性
在啟示錄中,血既象徵殉道者的勝利(6:10; 12:11),也象徵惡人的報應。
→ 救贖與審判在「血」的象徵中合一:基督的血救贖義人,惡人的血表神的報應。
結語
從詞彙層面看,《啟示錄》14:14–20 不只是末世恐怖畫面,而是語言層面的神學對稱:
- θερίζω(收割)與 τρυγάω(摘取)構成平衡的兩翼;
- στέφανος(金冠冕)與 θυμός(忿怒)對比救恩與審判的面向;
- 最終都由「人子」與「神」親自執行,彰顯 主權的統一與道德的兩極。
。
《啟示錄 14:14–20》 〈舊約背景對應希臘詞彙表〉 —— 看《啟示錄》的語言如何延續、轉化舊約先知的「收割/踹酒醡」意象。
一、結構概覽:兩段異象的舊約根源
段落 | 主題 | 舊約核心背景 |
---|---|---|
14:14–16 | 「收割莊稼」 | 約珥 3:13;以賽亞 27:12;瑪拉基 4:1–2 |
14:17–20 | 「收取葡萄」與「踹酒醡」 | 以賽亞 63:1–6;耶利米 25:30–33;約珥 3:13 |
二、希臘詞彙與舊約平行對照表(以七十士譯本 LXX 為主)
啟示錄詞彙 | 希臘原文 (LXX對應) | 舊約平行經文 | 詞義/圖像 | 神學主題 |
---|---|---|---|---|
θερίζω (therizō, 收割) | 同字用於 LXX 約珥 3:13「θερίσατε τὸν θερισμὸν」 | 約珥 3:13:「收割吧,因為莊稼熟了」 | 審判的時刻已滿;神召集列國受審。 | 神的時間與主權;審判的成熟。 |
δρέπανον (drepanon, 鐮刀) | 同字於 LXX 約珥 3:13 | 約珥 3:13:「拿鐮刀來收割」 | 神為審判準備的工具。 | 神以審判「割除」惡人。 |
ὥρα θερίσαι (hōra therisai, 收割的時候) | 對應 瑪拉基 4:1「日子將到」 | 瑪4:1–2:「日子將到…惡人必如碎秸」 | 神預定的審判時刻。 | 神時間的滿足。 |
τρυγάω (trugaō, 摘葡萄) | LXX 約珥 3:13「ἐλήλυθεν ὁ τρύγος」 | 約珥 3:13:「踹酒醡滿了,因為他們的罪惡甚大」 | 惡人的罪已成熟。 | 罪的極致導向審判。 |
ληνός (lēnos, 酒醡) | LXX 以賽亞 63:3「ἐπάτησα αὐτοὺς ἐν τῷ ληνῷ」 | 賽63:3:「我獨自踹酒醡…他們的血濺在我衣服上」 | 神忿怒的審判場所。 | 神親自施行報應。 |
θυμός τοῦ θεοῦ (thymos tou theou, 神的忿怒) | LXX 耶25:15「ποτήριον θυμοῦ」 | 耶25:15–33:「拿這忿怒的杯…叫列國喝」 | 神忿怒如烈酒傾倒。 | 神的報應與公義的烈怒。 |
αἷμα (haima, 血) | LXX 以賽亞 63:3「καὶ ἐρράντισα αἷμα」 | 賽63:3:「他們的血濺在我衣服上」 | 審判造成的血流。 | 審判的完全與清除罪惡。 |
ἐπατήθη ὁ ληνός (epatēthē ho lēnos, 酒醡被踹了) | 同字根於 賽63:3「ἐπάτησα」 | 賽63:3–6:「我踹下列國…我怒氣下使他們血濺」 | 神踐踏惡人如踹葡萄。 | 神的公義主動彰顯。 |
三、舊約三條主線對啟示錄的影響
約珥書 3:13–16 —— 「收割」與「踹酒醡」的原型
「趕快來收割吧,因為莊稼熟了;來踹吧,因為酒醡滿了…」(約珥書的希伯來原文中,“קָצַר”=收割;“דָּרַךְ”=踹)
- 約珥把「收割」與「踹酒醡」並置,預表列國的最終審判。
- 啟示錄14章直接引用這雙重圖像:
- 「收割」→ 義人得救;
- 「踹酒醡」→ 列國受罰。
神學延伸: 神的審判不僅是報應,更是使秩序重整的「公義創造」。
以賽亞書 63:1–6 —— 「酒醡的審判」神親自踹踏
「我獨自踹酒醡…我發怒將他們踐踏…他們的血濺在我衣服上。」
- 以賽亞以戰士式的形象描繪神親行審判。
- 啟示錄14:19–20 採此語彙,並放大為末世宇宙級的景象。
神學延伸:在舊約神是審判的執行者;在啟示錄中,這職分被賦予「人子」——基督,顯明祂是神公義的代理者。
瑪拉基書 4:1–2 —— 「審判的日子」與「公義的太陽」
「那日子臨到,惡人如碎秸被燒…但敬畏我名的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
- 「那日」對應啟示錄中的「ὥρα(時候)」;
- 審判與醫治並存:一方面燒盡惡人,一方面照亮義人。
神學延伸:這是「雙重終末」的概念——同一事件帶來救恩與審判。啟示錄14章正是其新約實現。
四、圖像演變線索(概念進程)
階段 | 圖像焦點 | 審判方式 | 執行者 | 結果 |
---|---|---|---|---|
約珥書 | 收割與踹酒 | 神以自然象徵審判列國 | 神自己 | 列國被毀滅 |
以賽亞書 | 踹酒醡 | 神如戰士親踹 | 神自己 | 惡人血流 |
瑪拉基書 | 烈火日頭 | 火焚惡人 | 神 | 義人得醫治 |
啟示錄 | 收割 + 踹酒醡 | 雙重象徵(鐮刀+酒醡) | 「人子」與天使 | 義人得聚,惡人被踐踏 |
五、總結神學意涵
主題 | 含義 | 啟示錄的延伸 |
---|---|---|
成熟的象徵 | 「收割」與「踹酒」都在「時候滿足」時發生。 | 神的耐心到達終點;恩典與公義同時顯明。 |
審判的普遍性 | 約珥、以賽亞都描寫「列國」受審。 | 啟示錄擴展為「全地」(14:16, 19)。 |
執行者的轉化 | 舊約是耶和華;新約是「人子」。 | 基督即是神審判的具體彰顯。 |
象徵的張力 | 收成的喜悅 vs 酒醡的血腥。 | 救恩與審判不可分割。 |
結語默想
在希臘詞彙與舊約背景的光照下,啟示錄14:14–20 告訴我們:
神的審判並非突發的報復,而是歷史成熟後的公義實現。祂「收割」義人的信實,也「踹酒」惡人的驕傲,使創造回歸秩序,使公義與慈愛在末世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