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作王」(YHWH mālak)這一主題,實際上貫穿整個摩西五經的詩歌傳統(從出埃及記到申命記),形成以「耶和華為王」的神學核心。根據《五經》中的詩歌(如出15章、民21章、申32–33章),這一主題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重要階段:
一、出埃及記15章:耶和華作王的開端(救贖中的王權)
關鍵經文:
「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15:18)
這是摩西之歌的高潮。詩歌中耶和華被描寫為戰士(15:3),用權能擊敗埃及,領百姓進入祂的「聖所」(15:17)。
這裡「作王」的概念不僅是軍事勝利的宣告,更是宇宙秩序的重建:上帝以行動顯明祂是創造與救贖的主宰。
學者如 John H. Walton 指出,古近東的宇宙觀中,神的「作王」常在混沌被征服後確立(例如巴比倫的馬爾杜克)。出埃及記的詩歌正以此類比展現:「耶和華」戰勝法老(混沌的代表),建立秩序與聖所——這是祂作王的顯現。
出十五1-18是著名的「海濱之歌」,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脫離法老軍兵的追襲,經歷大海分開的神蹟之後所作。詩中盡述耶和華為以色列民爭戰,以大能的膀臂消滅埃及人,以及以色列民走乾地過大海,這些驚心動魄的經驗。
這首詩歌點出三個重要的神學主題:耶和華得勝仇敵(1-12節),建殿作為敬拜中心(13-17節),以及作王直到永遠(18節)。此詩歌在文學上的作用,正好作為橋樑,連結出埃及記前半段(脫離埃及奴役)及後半段(西奈立約與建造會幕)。
古近東神話,諸神爭戰結束,得勝者會建殿、作王,這主題也出現在摩西的詩歌中。出埃及記前半段講以色列民得著神的拯救,說明神是得勝者(一至十五章)。後半段則講建立敬拜中心:西奈山是「暫時的聖所」(出十九至廿四章),而會幕更是「移動的聖所」(出廿五至四十章)。
二、民數記21章與24章:王權在曠野的延伸(預表性王權)
在曠野的詩歌中(尤其民21:17–18的「井歌」與巴蘭的詩言24:7–9,17–19),出現了王權的延伸意象:
- 「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24:17);
- 「他的王必高過亞甲」(24:7)。
這些詩句不再只是頌讚耶和華為王,而是預示祂的王權將在人間得以具體顯現——特別是透過祂所揀選的君王(最終指向大衛及彌賽亞)。
在這一階段,「耶和華作王」的主題與以色列的政治期望與應許之地神學結合起來。
三、申命記32–33章:王權的神聖化與盟約化(立約中的王權)
申命記32章(摩西之歌)與33章(摩西祝福)總結了五經的神學歷程。
- 32章強調耶和華是「磐石」(צור),是造物主與審判者;
- 33:5 明確說:「耶和華在耶書崙為王。」
在這裡,耶和華的王權轉化為盟約性的王權:祂不僅是戰勝仇敵的王,更是治理祂子民、施行律法與祝福的王。
正如 Richard S. Hess 所指出的,申命記的詩歌把「君王」與「律法」聯繫起來,說明耶和華的王權以祂的「妥拉」為統治原則 。
四、神學發展脈絡
| 階段 | 經文 | 王權的層面 | 神學意義 |
|---|---|---|---|
| 出15章 | 救贖後的讚歌 | 宇宙性王權 | 耶和華以戰勝海與埃及顯示祂為全地之主 |
| 民21, 24章 | 曠野與預言詩 | 歷史性與預表性王權 | 耶和華的統治將在人間成形,藉君王顯現 |
| 申32–33章 | 立約詩與祝福詩 | 盟約性王權 | 耶和華在以色列中居王,律法與祝福成為祂統治的憑據 |
五、結論:從創造到立約的王權神學
摩西五經的詩歌把「耶和華作王」的主題從救贖史事件推展至神治秩序的確立:
- 創造之王(創1–2) → 以話語治混沌;
- 救贖之王(出15) → 以能力治埃及;
- 立約之王(申33) → 以律法治子民。
最終,這一主題在詩篇中被全面展開(如詩93, 96–99篇),形成「耶和華作王」詩群的神學根基。
。
〈耶和華作王〉主題發展圖 — 從摩西五經詩歌到先知書
| 階段 | 經文(詩歌段落) | 神學重點 | 「耶和華作王」的面向 | 對後世神學的影響 |
|---|---|---|---|---|
| Ⅰ. 救贖之王:出埃及記 15 章(摩西之歌) | 出 15:1–18 | ✦ 耶和華戰勝埃及與海(混沌) ✦ 建立祂的聖所與治理中心 | 宇宙性與救贖性王權「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v.18) | 詩篇 93、96–99篇奠基於此:「耶和華作王,全地當歡喜」以賽亞 40–55章延伸為「萬軍之耶和華」的普世君王形象 |
| Ⅱ. 預表之王:民數記 21, 23–24 章(井歌、巴蘭詩言) | 民 21:17–18;24:7, 17–19 | ✦ 在曠野中預示未來的王 ✦ 「星出於雅各,杖興於以色列」 | 歷史性與彌賽亞性王權王權從天上的耶和華延伸至祂所立之君 | 彌賽亞君王觀開始萌芽;形成詩篇 2, 72, 110 等「受膏者王」神學背景 |
| Ⅲ. 立約之王:申命記 32–33 章(摩西之歌與祝福) | 申 32:1–43;33:5 | ✦ 耶和華被稱為「磐石」(צור) ✦ 「耶和華在耶書崙為王」(33:5) | 盟約性王權祂以律法為治理,以祝福與咒詛為權杖 | 奠定申命記—詩篇—以賽亞的「王—律法—公義」連結;後來以賽亞 33:22 明確重述:「耶和華是我們的王」 |
| Ⅳ. 詩篇延伸:神治詩群(詩 93, 96–99) | 詩 93:1;96:10;97:1;99:1 | ✦ 頌讚耶和華的寶座堅立 ✦ 公義、公平成為祂國的根基 | 禮儀性與宇宙性王權 | 形成「王權詩篇」的崇拜神學,預表上帝的終極統治 |
| Ⅴ. 先知高峰:以賽亞書 40–55 章 | 賽 40:9–10;44:6;52:7 | ✦ 「你的神作王了!」(52:7) ✦ 王權與救贖、創造、僕人使命相連 | 普世性王權與救贖的完成耶和華作王=新出埃及 | 成為新約「神國福音」的神學根基(可 1:15;啟 11:15) |
神學發展脈絡圖(文字圖示)
出15章:耶和華作王 → 宇宙的拯救者(海上君王)
│
▼
民24章:預言有王興起 → 地上的代表(受膏君王)
│
▼
申33章:耶和華在耶書崙為王 → 律法中的君王(盟約主)
│
▼
詩篇 93–99:耶和華為王 → 禮儀中的君王(崇拜主題)
│
▼
以賽亞 40–55:神作王了 → 救贖歷史的終極君王(普世主宰)
神學整合重點
- 王權的起點是救贖而非創造主張:
出埃及的詩歌顯明上帝先以拯救行動彰顯祂的王權,然後才建立敬拜與律法。 - 王權的實踐是律法與公義的治理:
申命記將耶和華的統治具體化為「律法之約」,表現祂是以公義治理百姓的王(參賽33:22)。 - 王權的完成在普世的救恩:
以賽亞書將「耶和華作王」轉化為「萬國歸向祂」的福音宣告(賽52:7)。
延伸閱讀建議
- Richard S. Hess, The Old Testament: A Historical, Theological, 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 — 對〈出15〉與〈申33〉的王權主題有詳盡分析。
- Ben Witherington III, 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 說明「耶和華為王」如何從五經走向新約「神國」的統一神學。
- John Goldingay, The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Isaiah — 闡明以賽亞書中王權與僕人、救贖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