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理解《出埃及記》19–24章「西乃之約」結構的關鍵!學者在比較古代近東條約格式(特別是 赫人宗主—附庸條約 Hittite suzerainty treaty, ca. 15th–13th century B.C.) 與聖經中「神與以色列的立約」時所觀察到的高度平行性。
下面整理成清晰的 「西乃之約 vs. 赫人條約格式比較表」,並附上簡短神學解釋。
西乃之約與赫人宗主條約格式比較表
| 條約結構要素 | 赫人宗主條約(B.C.15–13世紀) | 出埃及記及摩西五經中的西乃之約 | 聖經例證 | 神學意義 |
|---|---|---|---|---|
| ① 前言(Preamble) | 宗主王自我介紹(王名與頭銜)以建立權威 | 「我是耶和華你的神」 | 出20:2a | 神自我啟示為宗主、拯救者與立約之主 |
| ② 歷史序言(Historical Prologue) | 回顧宗主對附庸的恩惠與保護,作為守約動機 | 「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 | 出20:2b;申5:6;申26:5–9 | 強調恩典先於律法;順服是回應拯救 |
| ③ 基本條款(General Stipulations) | 附庸應表忠誠於宗主,不得另立盟主 | 「十誡」:專一敬拜與倫理核心 | 出20:3–17 | 以十誡為約之中心,忠誠與聖潔之表達 |
| ④ 細部條款(Specific Stipulations) | 闡述日常生活中守約之具體行為 | 「約書」(出21–23章)與利未記律法 | 出21–23;利全書 | 約的實踐層面:社會、公義、敬拜 |
| ⑤ 祝福與詛咒(Blessings and Curses) | 說明守約得福、背約受咒(常見於赫人與亞述條約) | 「祝福與咒詛」的律例(先祝福後咒詛) | 利26章;申28章 | 強調守約有賞、背約有罰;神為公義的王 |
| ⑥ 約的附則(Document Clause) | 條約副本兩份:一份置於宗主神廟,一份置於附庸神廟;定期宣讀更新 | 「兩塊法版」(並非兩半,而是兩份副本)存於「約櫃」中 | 出24:12;31:18;40:20;申10:1–5 | 顯示神為見證者、守約者;約是雙方存留的文件 |
| ⑦ 見證者(Witnesses) | 眾神作為見證者,被召見證條約 | 無其他神作見證,因耶和華是獨一真神 | 出20:3;申6:4;賽45:5 | 獨一真神自為見證,表明單一神論與神的主權 |
補充說明
1. 格式背景說明
赫人條約格式的標準化出現於 B.C.15–13 世紀,與聖經中以色列人出埃及及西乃立約的年代(傳統上約 B.C.15 世紀)相當,這使得《出埃及記》立約敘事的形式背景極為一致。
學者如 Meredith Kline, G.E. Mendenhall, K.A. Kitchen 都指出這種平行性證明了《出埃及記》的古老性與歷史可信度。
2. 「兩塊法版」不是「十誡上半下半」
在古代條約習慣中,「雙份文本」各存一份於雙方神廟中。
由於耶和華是雙方的神(宗主與守約神),因此 兩塊版都屬於神的副本,一起放在約櫃中(出25:21)。
3. 神學重點
- 恩典先於誡命:神先拯救,後要求忠誠(出20:2 是律法序言的恩典基礎)。
- 律法是關係的延伸:十誡不是冷冰冰的命令,而是關係的維繫條文。
- 約的目的為同在:從出19–24立約,到出25–31啟示會幕,顯示約的終極目的是「神與人同住」。
結論(一句話神學)
西乃之約 是神作為宗主(King / Suzerain)以恩典的拯救為基礎,召以色列作祂的屬民(səgullâ),呼籲他們以忠誠與聖潔回應祂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