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摩西五經中「兩版十誡」《出埃及記》20章 與 《申命記》5章 都記載了十誡(Decalogue),但第二次(申命記)並非單純重複,而是重申(re-covenant)——在以色列即將進入迦南之際,摩西重新闡釋律法,使它從「啟示於西奈的盟約」轉化為「生活於迦南的信仰準則」。
以下是完整的比較與神學說明
《出埃及記 20章》與《申命記 5章》十誡比較表
| 編號 | 誡命主題 | 《出埃及記 20》原文摘要 | 《申命記 5》重述摘要 | 主要差異與神學焦點 |
|---|---|---|---|---|
| 1 | 除我以外不可有別神 | 「我是耶和華你的神…除我以外不可有別神」(20:2–3) | 幾乎相同 (5:6–7) | 開場完全一致——以「救贖前言」為根基(恩典先於誡命) |
| 2 | 不可造偶像 | 詳述不可跪拜偶像,神是忌邪的神,向愛祂的施慈愛 (20:4–6) | 幾乎相同 (5:8–10) | 用語極近;彰顯「排他性忠誠」;神的屬性相同 |
| 3 | 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 | 不可妄稱祂的名,因耶和華必不以妄稱祂名者為無罪 (20:7) | 幾乎相同 (5:11) | 完全一致;強調「敬畏與尊榮」神名 |
| 4 | 守安息日為聖日 | 「六日要勞碌,第七日是耶和華的安息日…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第七日歇息」(20:8–11) | 「六日要勞碌…第七日守安息日…要記念你在埃及作過奴僕,耶和華領你出來」(5:12–15) | ✨最大差異:‣ 出埃及記以創造為根據‣ 申命記以救贖為根據👉 安息日=紀念神的創造與救恩 |
| 5 | 孝敬父母 | 「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所賜的地上得以長久」(20:12) | 「使你得福,並使你長久居於耶和華賜你的地上」(5:16) | 增加「得福」之應許;強調土地與祝福的連結 |
| 6 | 不可殺人 | 同文 (20:13) | 同文 (5:17) | 無差異;反映人命神聖(創9:6) |
| 7 | 不可姦淫 | 同文 (20:14) | 同文 (5:18) | 無差異;婚姻之約的神聖 |
| 8 | 不可偷盜 | 同文 (20:15) | 同文 (5:19) | 無差異;保障社群公義 |
| 9 | 不可作假見證陷害鄰舍 | 同文 (20:16) | 同文 (5:20) | 幾乎一致;誠實作為社群信任基礎 |
| 10 | 不可貪婪 | 「不可貪鄰舍的房屋…妻子…僕婢…牛驢…」(20:17) | 「不可貪鄰舍的妻…房屋…田地…僕婢…牛驢…」(5:21) | 次序改變、增加「田地」;反映定居後的農業社會背景 |
文學與神學上的差異焦點
| 面向 | 《出埃及記》20章 | 《申命記》5章 | 神學意涵 |
|---|---|---|---|
| 歷史情境 | 西乃山,出埃及後初次立約 | 摩押平原,進入迦南前重申約 | 同一約的兩階段:啟示與更新 |
| 神的身分 | 創造者、拯救者 | 立約的信實者、施恩者 | 同一位神,在不同時代重新呼召 |
| 安息日根據 | 創造秩序(宇宙層面) | 救贖記憶(歷史層面) | 安息既是「創造的安息」亦是「救恩的安息」 |
| 生活背景 | 遊牧民族(曠野生活) | 定居民族(農業社會) | 增添「田地」顯示律法的適應性 |
| 語氣與目的 | 從神直接頒布給百姓 | 摩西回顧、教導、詮釋 | 律法由啟示轉化為教導與傳承 |
| 強調焦點 | 神的主權與聖潔 | 神的恩典與人的責任 | 律法是恩典之約的回應 |
神學整合與意義
| 主題 | 說明 |
|---|---|
| 1. 十誡是約的核心條款 | 出埃及記20章緊接在「立約宣言」之後(出19:5–6),構成神與百姓之約的「基本條款」。 |
| 2. 十誡的性質:恩典中的律法 | 開頭的「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表明律法根源於救恩,不是救恩的條件。 |
| 3. 申命記重申:律法的內化 | 在申命記中,摩西把律法內化為信仰生活(申6:5「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預示「心版之約」(耶31:33)。 |
| 4. 十誡的雙重根基:創造與救贖 | 安息日條誡將「創造神學」與「救贖神學」連結起來——信徒的休息與自由皆根於神的作為。 |
| 5. 新約的成全 | 耶穌在登山寶訓(太5–7)中重申十誡的精神,強調律法的內在化:「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乃是要成全。」 |
結論:兩版十誡的神學脈絡
| 出埃及記 20章 | 申命記 5章 |
|---|---|
| 律法的頒布(立約起點) | 律法的重述(立約更新) |
| 神顯現於西乃(超越的臨在) | 神同行於曠野(歷史的信實) |
| 以「創造」為根據(神的主權) | 以「救贖」為根據(神的恩典) |
| 神對以色列的「要求」 | 神對新世代的「提醒」 |
| 神說話(啟示) | 摩西講解(教導) |
一句話神學總結:《出埃及記》的十誡揭示「神如何立約」;《申命記》的十誡提醒「人如何回應」。
同一律法,卻在歷史中被重新詮釋成為「恩典之約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