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會的張力(「組織延續」 vs. 「使命完成」),也呼應了初代教會、十字架信仰與復活盼望之間的張力與平衡。讓我分幾個層面幫你展開這段思想的神學意涵:
一、教會存在的目的:不是自我保存,而是被差遣
耶穌復活後對門徒的宣告是:「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
教會的存在,從一開始就是被差遣的群體(missio Dei 的延伸),
它的存在理由不是為了維繫自己的生命力,而是為了完成上帝的使命。
如同神學家 David Bosch 在《Transforming Mission》指出的:「教會沒有自己的使命;她只是參與上帝的使命。」
這意味著:
- 教會若只為自身存續而運作,就失去「被差遣」的本質。
- 教會真正的生命,不在於規模或延續,而在於是否忠於被差派的任務。
二、十字架的典範:上帝的作工不是靠「做大做強」
你提到「做大做強」可能違背十字架的典範,這是極有洞察力的觀察。在保羅的神學中,十字架是顛覆權力邏輯的事件:
「神揀選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使那有智慧的、有能力的羞愧。」(林前1:27)
這意味著:
- 神的作為不依靠外在的強勢,而是透過軟弱與捨己顯明能力。
- 教會若以「組織延續」「制度擴張」為首要目標,便可能背離十字架之道。
如約翰‧霍華德‧尤德(John Howard Yoder,《耶穌的政治》)所說:
「教會的本質不在於統治,而在於見證;她被呼召不是去管理歷史,而是去忠心活出十字架的邏輯。」
真正的能力是「服事的能力」,真正的延續是「見證的延續」。
三、復活的信仰:使教會超越生存焦慮
若十字架教導教會放下掌控,那麼復活則賜予她超越死亡與衰敗的盼望。
復活信仰意味著:
- 教會不需要以「維持存在」為最高目標,因為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 即使被迫瓦解或消失,她仍因復活主的應許而「活在永恆中」。
在這個意義上,死亡不是失敗,衰微不是滅亡。正如耶穌說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這是「使命的完成」勝過「組織延續」的最強象徵。
四、使命導向的教會:以呼召為焦點,而非規模或壽命
你提到「服事上帝給予的呼召」——這是呼召神學(vocation theology)的核心。教會若以「呼召」為中心,就會問:
- 我們被呼召要成為誰?
- 我們被呼召要在這城市/文化中做什麼?
- 我們如何以十字架的樣式實踐愛與公義?
這樣的教會會自然地:
- 差派門徒,即使人數減少也不恐懼;
- 釋放資源,即使看似虧損也甘心;
- 接納死亡,因為知道生命出於神。
如同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所寫:
「教會的榮耀,不在於外在的延續,而在於順服基督旨意的純潔。」
五、現代的應用:使命生態 vs. 組織生態
| 比較項目 | 組織導向的教會 | 使命導向的教會 |
|---|---|---|
| 核心關注 | 成長、存續、制度化 | 呼召、差遣、轉化 |
| 成功指標 | 數量、資產、影響力 | 忠誠、服事、見證 |
| 領導觀 | 管理與控制 | 牧養與釋放 |
| 信徒角色 | 消費者或支持者 | 差派者與見證人 |
| 神學象徵 | 建造塔樓 | 播撒種子 |
結語:從延續到完成的轉向
教會不是為了活下去,而是為了完成她的使命。當她願意為使命而「死」,她反而因復活的主而「活」。
這正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所說的:
「我們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命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4:11)
總結一句話:一個以使命為中心的教會,不是追求永存的機構,而是願意為福音獻上的群體。她若死於忠誠,也必活於復活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