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在他的「雙卷著作」(《路加福音》+《使徒行傳》)中一貫的神學設計:「上帝的國」透過「小群」在歷史中逐步實現,成為教會這個見證群體。

路加福音 12:32 說:「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原文「小群」(希臘文 μικρὸν ποίμνιονmikron poimnion)直譯為「小羊群」,是一個帶有溫柔愛意的比喻。

學術資料:

  1. 歷史與社會背景
    路加福音強調耶穌的門徒群體是一個貧窮、被壓迫卻忠於神的小群體。Delbert Burkett 指出,路加福音中的教導多強調「門徒應當不為食物、衣服憂慮」(12:22–31),而信靠上帝的供應,這與 12:32–34 緊密相連——「小群」指的正是那些願意捨棄財產、將天國視為終極產業的門徒群體。 這個稱呼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中有對比意義:與龐大的羅馬帝國或猶太宗教體系相比,耶穌的門徒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少數群體,卻蒙上帝的喜悅與揀選。
  2. 神學詮釋與盼望意涵
    根據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的整理,路加的神學核心是「上帝的救恩計畫」——上帝正在歷史中實現祂的國度,耶穌的門徒正是這計畫的首批承受者。12:32 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顯示神主動施恩、建立國度的旨意,而「小群」是這應許的接受者。 這與舊約先知(如以賽亞、彌迦)對「餘民」的概念相呼應:上帝保存忠心的一群小羊,作為祂國度的核心。這也說明路加筆下的「小群」並非軟弱的象徵,而是蒙揀選的「天國餘民」。
  3. 倫理與門徒身份
    約翰‧霍華德‧尤德(John Howard Yoder)在《耶穌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Jesus)中指出,路加筆下的耶穌宣告的國度是顛覆世俗權力結構的政治現實。那些拒絕以暴力或財富建立安全的人,構成了「小群」——一個以非暴力、愛敵與共享為特徵的群體。這群人透過實踐天國倫理,活出「上帝掌權」的記號。

小結

綜合以上資料:

  • 「小群」的指涉:耶穌的門徒群體,即那群信靠神、不依賴財富與世權的「天國餘民」。
  • 神學焦點:不是數量上的小,而是質量上的揀選;不是被遺棄,而是蒙愛、蒙應許的群體。
  • 信息核心:上帝喜悅賜下祂的國度給那些信靠祂的人——即使他們在世上渺小、軟弱,但在神的國中卻是尊貴的承受者。

若以今天的信仰實踐來看,「小群」提醒教會:上帝的國不依賴勢力與規模,而在於信靠、忠心與天國的倫理見證。

「耶穌口中的小群」(μικρὸν ποίμνιον)到「使徒行傳中的教會」我們可分為三個層次來整理:經文結構、神學連貫、歷史與實踐。


一、經文背景與結構連結

(1)路加福音 12:32–34

「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要變賣你們所有的,施捨給人……因為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

這段經文的重點:

  • 對象:「小群」=耶穌的門徒(象徵信靠神的一小群人)。
  • **應許:**天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即成為上帝國的承受者。
  • **行動:**放下財富、施捨、累積天上的財寶——活出天國的倫理。

這裡,「小群」是天國共同體的原型
耶穌並非對個人說話,而是對整個門徒群體,召他們形成一個以信靠、分享和順服為中心的團體。


(2)使徒行傳 2:42–47;4:32–35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沒有一人缺乏的。」(徒 4:32–34)

這兩段是路加描繪的早期教會群體生活,明顯地呼應了耶穌對「小群」的呼召

路加福音 12:32–34使徒行傳 2–4
「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神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 2:47)
「要變賣你們所有的」「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分給各人」(徒 2:45)
「施捨給人」「凡物公用、分給各人」(徒 4:32)
「財寶在天上」「眾人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徒 2:47)——屬天價值顯明在地上群體中

結論:路加有意在文學上、神學上描繪從「小群」到「教會」的連續性。耶穌所呼召的天國生活方式,在《使徒行傳》中被具體實踐出來。


二、神學脈絡:從「國度」到「教會」

根據 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的研究,路加的神學重點不是把「國度」與「教會」分割,而是呈現「教會作為國度的歷史實現形態」。

這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群體名稱神學重點經文
耶穌時期「小群」(路 12:32)被召聚的信徒群體,預嚐上帝國路 12:22–34
五旬節後「門徒群體」聖靈賦能的群體,延續耶穌的使命徒 2:1–41
教會時期「ἐκκλησία」(召聚的群體)上帝國在歷史中的見證體徒 2:42–47;4:32–35

神學要點:

  • 國度是上帝的主權,教會是國度的群體形態。
  • 「小群」代表國度的種子,而「教會」是這種子在歷史中發芽成長。
  • 兩者皆以「信靠神、共享生活、傳福音」為中心。

三、路加的教會觀:從邊緣小群到普世見證

根據 Delbert Burkett 的觀點,路加寫作目的之一,是要顯示基督信仰如何從一個猶太小群體,成為「聖靈差遣的普世群體」——這正是《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神學橋樑。

階段群體特徵神學意義
路加福音「小群」在壓迫中信靠上帝以信心與分享預嚐上帝國
使徒行傳前半(1–12章)耶路撒冷群體上帝國在猶太社群中展開
使徒行傳後半(13–28章)安提阿、外邦教會國度向全地擴展,應驗「把國賜給你們」的應許

這顯示出:「小群」→「耶路撒冷教會」→「普世教會」是同一條救恩歷史的延續,不是三個不同階段的宗教現象。


四、靈修與實踐意涵

  1. 「小群」的信心: 教會在世界中仍是一個小群,但蒙神喜悅。
  2. 「施捨」的生命: 教會的愛心與共享是天國現實的見證。
  3. 「國度」的使命: 教會不是結束,而是國度的見證與起點。

結語:「小群」是教會的前身,而教會是「小群」的擴展。在神學上,兩者同屬一個救恩計畫的不同階段——「上帝藉著那小群建立祂的國,並藉著教會延續祂的國。」


分三個層面仔細探討:「歷史層面」、「神學層面」、「教會論層面」。


一、歷史層面:從「小群」到「群體」的演變

路加福音 12:32 的「小群」(希臘文 μικρὸν ποίμνιονmikron poimnion,意即「小羊群」)是在耶穌事工期間所使用的親切比喻。它指向耶穌的門徒群體——那些跟隨祂、信靠天父、願意活出天國倫理的人。

根據 Delbert Burkett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ity 的說法,這些門徒形成了一個「以天國為中心的志願群體」(voluntary community centered on the Kingdom of God),他們以共享財物(徒 2:44-47;4:32)和共餐為特徵。

從歷史角度來看,這群「小群」的確構成了早期教會的胚胎

  • 他們以耶穌為核心;
  • 他們實踐一種新的群體生活;
  • 他們期待上帝的國完全臨到。

因此,可以說,「小群」不是制度意義上的「教會」,但是教會歷史與屬靈身份的萌芽


二、神學層面:上帝國與教會的關係

在路加的神學中,「上帝的國」是核心主題。根據 Carson &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的分析,路加福音中的「國度」不是一個將來才會建立的實體,而是已經在耶穌與祂的跟隨者中開始實現的現實

耶穌的「小群」是:

  • 國度的代表(他們的生活是天國價值的預演);
  • 國度的接受者(「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
  • 國度的見證人(他們被差遣去傳報這國)。

這個屬靈群體之後在五旬節(徒 2 章)領受聖靈,成為有組織、有崇拜、有使命的「教會(ἐκκλησία)」;這表明教會是「小群」的延續與擴展,而非全新的創造。


三、教會論層面:從耶穌的「羊群」到聖靈中的「身體」

新約後來的發展(特別是《使徒行傳》與保羅書信)揭示了這個「小群」的成長:

  • 在《使徒行傳》中,路加刻意將早期信徒的共同生活描述為耶穌時代門徒群體的延伸
  • 在保羅的神學中,這「小群」成為了「基督的身體」——一個由聖靈所建造的群體(林前 12:12–27)。

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中指出,這種延續性顯示:「教會是天國在歷史中的見證與預嚐」,而不是國度的全部。換言之,教會是那「小群」在歷史中的具體化與拓展。


四、結論:教會作為「小群」的延續

面向「小群」的特徵教會的延伸
本質被上帝呼召的門徒群體被聖靈重生的信徒群體
使命見證上帝的國度宣揚福音,實踐天國倫理
核心耶穌為牧者,信靠天父基督為頭,順服聖靈
狀態少數、軟弱、被邊緣化普世但仍是「寄居的群體」

因此,「小群」可以被視為教會的屬靈原型(prototype)。耶穌所建立的「小群」正是教會的前身──不在制度上,而在生命與使命上。

靈修意義:當教會在世上顯得渺小、被邊緣或無力時,正回應了耶穌對「小群」的呼召。這「小群」的信心與順服,使他們成為上帝國的見證者,也成為歷代教會的榜樣。




一、經文背景與結構連結

(1)路加福音 12:32–34

「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要變賣你們所有的,施捨給人……因為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

這段經文的重點:

  • 對象:「小群」=耶穌的門徒(象徵信靠神的一小群人)。
  • **應許:**天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即成為上帝國的承受者。
  • **行動:**放下財富、施捨、累積天上的財寶——活出天國的倫理。

這裡,「小群」是天國共同體的原型
耶穌並非對個人說話,而是對整個門徒群體,召他們形成一個以信靠、分享和順服為中心的團體。


(2)使徒行傳 2:42–47;4:32–35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沒有一人缺乏的。」(徒 4:32–34)

這兩段是路加描繪的早期教會群體生活,明顯地呼應了耶穌對「小群」的呼召

路加福音 12:32–34使徒行傳 2–4
「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神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 2:47)
「要變賣你們所有的」「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分給各人」(徒 2:45)
「施捨給人」「凡物公用、分給各人」(徒 4:32)
「財寶在天上」「眾人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徒 2:47)——屬天價值顯明在地上群體中

結論:路加有意在文學上、神學上描繪從「小群」到「教會」的連續性。耶穌所呼召的天國生活方式,在《使徒行傳》中被具體實踐出來。


二、神學脈絡:從「國度」到「教會」

根據 Ben Witherington III《Biblical Theology: The Convergence of the Canon》 的研究,路加的神學重點不是把「國度」與「教會」分割,而是呈現「教會作為國度的歷史實現形態」。

這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群體名稱神學重點經文
耶穌時期「小群」(路 12:32)被召聚的信徒群體,預嚐上帝國路 12:22–34
五旬節後「門徒群體」聖靈賦能的群體,延續耶穌的使命徒 2:1–41
教會時期「ἐκκλησία」(召聚的群體)上帝國在歷史中的見證體徒 2:42–47;4:32–35

神學要點:

  • 國度是上帝的主權,教會是國度的群體形態。
  • 「小群」代表國度的種子,而「教會」是這種子在歷史中發芽成長。
  • 兩者皆以「信靠神、共享生活、傳福音」為中心。

三、路加的教會觀:從邊緣小群到普世見證

根據 Delbert Burkett 的觀點,路加寫作目的之一,是要顯示基督信仰如何從一個猶太小群體,成為「聖靈差遣的普世群體」——這正是《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神學橋樑。

階段群體特徵神學意義
路加福音「小群」在壓迫中信靠上帝以信心與分享預嚐上帝國
使徒行傳前半(1–12章)耶路撒冷群體上帝國在猶太社群中展開
使徒行傳後半(13–28章)安提阿、外邦教會國度向全地擴展,應驗「把國賜給你們」的應許

這顯示出:「小群」→「耶路撒冷教會」→「普世教會」是同一條救恩歷史的延續,不是三個不同階段的宗教現象。


四、靈修與實踐意涵

  1. 「小群」的信心: 教會在世界中仍是一個小群,但蒙神喜悅。
  2. 「施捨」的生命: 教會的愛心與共享是天國現實的見證。
  3. 「國度」的使命: 教會不是結束,而是國度的見證與起點。

結語:「小群」是教會的前身,而教會是「小群」的擴展。在神學上,兩者同屬一個救恩計畫的不同階段——
「上帝藉著那小群建立祂的國,並藉著教會延續祂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