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臨在的團契 (從潘霍華的基督論探討教會與社會的關係)—李弦牧師

Pan

本論文以潘霍華的基督論為基礎,探討一個基督臨在的團契,如何面對不同時代處境中社會與政治問題。團契也就是我們的教會,作為一個在物質世界中存在的實體,教會的信仰態度及其行動,毫無選擇地成為社會行動的一部分,也影響著人類歷史的前進。本文以潘霍華的基督論為主要研究內容,探討其神學反省及行動在納粹時代中的德國與德國教會所表達的信仰意義。以此反省台灣教會在自己的社會與政治處境中,作為一個見證基督的信仰團體應有的態度


本文一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以歷史研究法與詮釋法進行研究。


第二章以歷史研究法探討潘霍華及其所處時代德國與歐洲社會整體的心靈問題。以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和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兩位歷史研究者之文本研究為教會外部歷史參考,並探討集體主義下形成的問題。教會內部歷史研究則以艾伯哈特‧貝特格(Eberhard Bethge)的《潘霍華》及蕾娜特‧溫德(Renate Wind)的《力阻狂輪—潘霍華生命史》等文本為主。


第三章與第四章以詮釋法詮釋潘霍華文本中的「基督論」與「基督臨在的團契」,並探討其對於納粹時代下的教會和社會所作出的回應及其帶來的影響,以此作為台灣教會面對社會與政治處境時的反省。


第五章反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精神,反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面對新時代台灣處境所提出的宣教策略,是否有符合「基督臨在的團契」的本質,並對此提出信仰的反省與批判。並提出在台灣現代處境中的信仰關懷
結論為筆者的信仰與行動反省

指導教授:王貞文


第三章 基督論;第一節 把基督從教會中解放出 來

潘霍華說;

教會不是基督本身,而是一個宣講基督、見證基督的團體。而一旦教會不再忠實於它的工作時,教會已不復稱為教會。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要讓基督從教會中解放出來了?否則在一個瘋狂的社會裡,加 上一個無法見證基督的教會,就形成一場空前的災難。

然而,就另 一個層面而言,教會成了一群「恣意者」聚集的場所,也是一群逃避對社會責任 者互相取暖的空間。他 們以 為只 要擁有好的道德操守就可 以 無情地批評世 界,甚至得到保護,免去 在地上的一切責任 。然而,那不過是將他們帶入更大的罪惡中 罷了
「罪惡龐大的假面具蹂躪踐踏了我們一切的倫理觀念。罪惡披戴著光 明、善行,與歷史 要求等假面具,完全 迷亂了所有受過我們傳統道德制度薰陶的人。然而對於以 聖經作為生 活規範的基督徒,這不過更確定了罪惡的劣根性。」
罪惡是像這樣的力量,高舉教會道德和善行的旗幟,魅惑著自恃道德生 活的基督徒。他 們以 為只 要擁有個人的善行就能憑行為稱義,然而,卻是這種自義,使他 們的信仰 也被希特勒利用 了


潘霍華認為,基督教會存在於並見證萬事萬物的開始與終結,它 在現今的目 的也是朝著這個終末 進行的。教會是從基督的角度來看創世 與終末 ,而唯有基督創造並終結世 界,「教會只是信仰 基督,此外別無信仰 。」

基督的教會所理解的終末 是一個真實、具體的終末 觀,它 並非只 存在於教會和信仰 耶穌基督的人之中 ,也非限定於教會內 ,而是一個普遍的終末 事實,即實際存在於所有人類世 界,也就是這個教會與全人類共享的真實世界。教會所信仰 的基督,是臨在於全 人類的基督,也就是從人類共 同的起初到終末 的基督。從這個觀點看來,無論人類的歷史 發生了多大的變動,教會終極信仰 的對象都不會改變;而基督也不會因為人類不信仰 祂而改變祂自己的本質。
「教會同世 界的關係完完全 全 由 上帝同世 界的關係所決定。」 教會無權決定自己要與世 界保有什麼樣的關係,它 所能做的就是進入世 界,並從中 理解上帝要與世 界保有什麼樣的關係。


潘霍華指出 ,我們所信仰 的基督沒有兩種實在,也就是說,祂並不會受教會的限制分裂為世 界的基督和教會的基督兩種。基督是一個具體的實在,只擁有一個本 質,不會因為教會的聖俗空間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因為人類對其理解
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基督就是基督,在世 界中 和教會中 祂都顯示同一個實在。然而基督徒,無論在教會中 或在世俗生活中 ,卻不見得能辨識出真正 的基督。當基督徒把基督關在教會裡的時候,他 就看不到基督如何臨在於世界中 了。基督包 容上帝的實在和世 界的實在,也整合了基督徒的自我分裂。也就是當我們的教會為了保有其有形的實體對世 界所作的分別,往往把自己排除於世 界之外 ,也將世 界排除於救恩之外 。這種排拒造成了基督徒生 命的分裂,也往往更難於見到在這分裂內 外 相同操控的勢力。


「教會信仰 上帝」沒有問題,然而,如果教會沒有站在世 界的現實和苦難中理解信仰時,那上帝不過是他 們雕刻出 來的偶像,只 說他 們想聽的話,卻不願為困境之人背負生 命的重擔。信仰 的意義遠比 我們所認知的一切更為廣泛,沒有一件 事或具體的事物可 以 完全 體現它 本 身,潘霍華認為,基督並不只存在於教會,還存在於普世之中 ,也就是說,整個自然世 界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啟示 ,也是完全的基督。這樣的基督才會成為每一個時代 ,不同的處境中 永 恆的盼望與真實的力量,特別在壓迫中 ,成為與受壓迫者同在,為人背十字架的基督。


「基督臨在的團契」是作為一個認罪者的團契而存在。面對同一個時代的德國集體主 義下的各種「生活團體」,為希特勒統治和侵略的工具而存在,靠著各種榮譽感,以 及 對人或事物盲目 的認同而存在;「團契」雖然也有共 同生 活的特質,卻是作為一個信仰 基督,並預備要為世 界的罪惡背負十字架而存在的團體。在團契中 ,每個人必須獨自面對信仰的責任 ,不是為同伴情誼而存在,共同的生活是為了讓每一個人獨自走向基督,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