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門徒的代價(從潘霍華談起)—-周學信老師

2016華神院訊

潘霍華的著作當中,《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是他生前出版最長、也是最先翻譯出版成中文的作品之一。這本書可能是華人教會最熟悉、最受歡迎的著作。沒讀過這本書,在屬靈上就不那麼豐富。我所遇過的牧師、神學家,甚至連一般信徒,都被其中對於聖經的闡述和活潑的靈性所吸引。就像魯益師(C. S. Lewis)和特別能激勵華人教會的倪柝聲一樣,潘霍華對於一般信徒很有感染力。

《跟隨基督》以聖經為基礎,直接了當、沒有術語,即使不知道潘霍華在神學史及政治史上地位的人,也能感受其
字裡行間的力量。不過,這本著作也引發一些爭議,因為書裡試圖釐清闡明耶穌現今對我們的期望。
《追隨基督》的英文版書名是T h e C o s t o f Discipleship,這是翻譯時訂的書名,並不是潘霍華德文原著真正的標題。原來的標題是Nachfolge,由兩個字組合而成,原意分別是「之後」和「跟隨」,指出「在後跟隨者」的概念。所以,中文版書名《追隨基督》比英文版書名更貼近原意。Nachfolge 這個字只有放在與基督信仰有關之處,才有「作門徒」的意思:耶穌呼召祂的門徒來「跟隨祂」。「作門徒」的內涵是由耶穌走向十架及上了十架之後的事來定義。
因此,說「作門徒的代價」(英文書名The Cost of Discipleship的中文直譯),在意思上重複了,因為攻克己身、背起十字架都是跟隨耶穌的一部份。也許更合適的英文書名是The Call to Discipleship「作門徒的呼召」,這也是此書其中一章的標題。不過,「代價」和「呼召」很難區隔。不必付代價的呼召是空洞而濫情的;沒有呼召而付代價,只是讓人感覺重擔壓肩頭。貝特格(Eberhard Bethge)是潘霍華的學生、摯友和傳記作者,他指出,潘霍華的思想幾十年來遭人誤解。代價不是潘霍華的焦點,他關心的是「一種關係的認定」(注1)。在這份關係的認定上,耶穌基督居於中心。


代價=呼召
不論「作門徒的代價」或是「作門徒的呼召」,都不是21世紀基督徒歡迎的主題。提到作門徒,應該會引起熱切的反應。但在今天的教會,談「代價」或「呼召」不但不會吸引基督徒,更是讓他們裹足不前,不願跟隨耶穌基督。我們這個世代對「代價」(cost,也是成本之意)很敏感,在市場經濟和消費世界裡,降低、避免、計算成本最重要。成本過高或是付出任何成本,都會為企業或教會帶來災難。今天的世界多元化、具有流動性,企圖心最重要,主流文化也強調充分發揮自我潛力,也就是:「我要實現對自己的責任,我要選擇一條通往個人幸福及彰顯個人才華的人生道路」。因此,教會談呼召,不會帶來釋放,反而是加上限制。正是潘霍華讓我─我猜也讓很多像我一樣的人─瞭解作門徒的意思。我當時是神學生,正準備開始服事。潘霍華說,基督信仰不但值得人以此為業,更值得你獻上生命。這種主張很吸引人。
完全活在神的邀請中,給人帶來能力,我們的生活也會得到活潑的方向和目的。神呼召教會和個人對主耶穌基督忠心,天天見證並服事神,因為神已使他們有能力活出屬天子民的樣式。從字句和生命來看,潘霍華不但是德國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的核心見證人,他也挑戰我們,要認真看待基督要求人作門徒的呼召,促使基督跟隨者努力擔起自己的責任。


作門徒的意義
對於2016年台灣的基督徒,作門徒是什麼意思?當然,大家都很肯定潘霍華和認信教會的見證。在某方面,潘霍華脫離和國家關係密切的傳統路德會,讓自己與耶穌緊緊相連。他在屬靈及倫理上一直都是活生生的指引。即使當時德國的神職人員都已成為希特勒的「門徒」,潘霍華在芬根瓦得仍教導他的朋友和學生要堅定站在耶穌基督那一邊,持守主所看重及傳遞給門徒的事。這樣作門徒,代價是很可怕的,會遭到孤立,越來越與外界隔絕。對潘霍華和其他像他一樣的人來說,這份代價意味著:為了追求完全委身的基督徒生活,必要時,不惜為主而死。在21世紀,潘霍華的見證當然也鼓勵我們要忠於福音。我相信門徒身份是不間斷的,使我們能釐清在現代作門徒的諸多困惑。
關於這份困惑,我要解釋一下。有位女士走過教會,注意到門口寫著:「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這份邀請很吸引人,因為她很累。這位女士不僅身體累,心靈也很疲倦。她正在尋找靈魂安歇之處。但是她才剛走進教會找位子坐下來,就聽到牧師說:「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雖然這位女士是虛構的,但就像諸多小說裡的人物,她很真實,我們裡面或多或少都有她的影子。我們去教會尋找安慰,但卻聽到作門徒的呼召。
我們如何面對這明顯的矛盾?神學家尼布爾曾對一群牧師說,他們的任務是「安慰受苦的人,折磨安逸的人」(to comfort the afflicted and to afflict the comfortable)。這番話對任何一個傳道人都適用,但要清楚分辨「受苦的人」和「安逸的人」並不容易。
我們每個人裡面兩者都有。我們享有史上最高的生活水準,只要有錢,什麼都買得到,可以隨心所欲。我們在化妝品、渡假、健康食品和肚腹之慾上的花費,比世界上大多數人一整年花在食、衣、住等基本需求的錢還要多。另一方面,焦慮和沮喪在我們這個時代卻像感冒一樣普遍。對於未來,我們極為恐懼、毫無信心。教會從來不曾像現在一樣,忙著做心理輔導,處理、緩和這些問題。我們到底是「安逸的人」或「痛苦的人」?抑或兩者都是?
我認為,今日教會面臨的危險就是遽下結論,以為安撫會友最好的方法就是:別提作門徒的呼召和代價。我們以為「成功」的講員都是安慰人心的。教會成功的公式到底是什麼?大家似乎都默認:安慰人心的教會就等於好敬拜、好音樂,以及吸引家庭參與的兒童及青少年事工。我們以為,安慰人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瞭解並滿足人的需要。這就是神學院所教導我們的公式,傳道人似乎都已學會,而會友也規規矩矩的遵守。有一點點肢體關係,但不要太多,免得太深入;有一點點關心,但不要太多,免得負擔不起;有一點點講道,但不要太沈重,免得大家心有罪惡感;有一點點組織,但不要太多,免得大家週間花太多時間在教會。「安慰人心」的意思似乎成了:不斷確認神深愛我們,但我們的生命不需要擔負任何有意義的責任。「神愛台灣」這樣的信息很受歡迎,但這信息若與虐待兒童、家庭暴力、人口走私、政府貪污賄賂等問題無關,真的能安慰人心嗎?


廉價恩典 VS. 貴重恩典
潘霍華稱此為廉價恩典:「廉價恩典就是傳揚饒恕,但不要求人悔改;傳揚洗禮,但不要求人接受教會紀律管轄……廉價恩典是不要求人作主門徒,不提十字架,也沒有耶穌基督的生命和復活。」(注2)
藉由「廉價恩典」一詞,潘霍華意思是,這種恩典帶來混亂和毀壞,罪人只在頭腦裡同意教條,但在生活中沒有實際的改變。潘霍華認為,真正的恩典是會讓人付上生命為代價的。這恩典因耶穌付出生命而極其寶貴,祂犧牲了自己,買贖人的救恩。人渴望得救,但不願成為門徒,所以產生了廉價恩典。教會宣揚的教義加上一整套行為規範,取代了活著的基督,也貶損了作門徒的意義。真正的信徒一定要抵抗廉價恩典,與主進入積極的門徒關係。信心不再只是安靜坐好等候,基督徒一定要奮起跟隨基督(注3)。
潘霍華對於真基督徒的生活有許多看法,這是最歷久彌新的一項主張。他寫道:「只有相信的人才能順服,只有順服的人才能相信。」(注4)人在廉價恩典中變得自滿、軟綿綿的,無從發現自我犧牲、自我貶低等代價沈重的恩典。潘霍華認為,教導廉價的恩典,會比教導誡命毀了更多基督徒(注5)。潘霍華希望幫助教會,他呼籲教會重視付代價的恩典,關心個人和社會的生命狀態。這裡有個具啟發性的小測驗,能看出我們依靠廉價恩典或貴重恩典而活:列出
一週內你做的重要決定,然後問問自己,你對耶穌基督的委身,如何影響你的生活方式。神國度看重的事,如何彰顯在我們自家、教會,甚至國家所做的決定裡?對潘霍華來說,我們如何運用資源、如何生活,核心就在於信心的委身。
區分廉價恩典和貴重恩典很重要。在一個鼓勵人「做自己的事」的現代社會,這種話聽來嚴厲。但世人焦慮最大的原因,就是每個人都「做自己的事」,結果造就了「凡事都可行」的大環境,自己怎麼活,變得無關緊要。你如果告訴那些生活安逸但恐懼未來的人,他們怎麼活都可以,只是更加肯定他們最深沈的恐懼,讓他們更覺得宿命難逃。


紀律與操練
潘霍華在《追隨基督》裡形容的神,也很不一樣。基督教信仰要求紀律,因為在神的國度裡,不是「凡事都可行」。主要我們「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彌六8)我們相信基督徒生活有個理想的樣式,不因世界潮流或運動而改變。雖然我們仍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但這樣的信念令人感到安慰。這份紀律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的抉擇、承諾和犧牲很重要,都因我們在耶穌基督裡的身份。
我們如何回應神的要求至關重要。在這個時代,恐怖主義威脅我們的生存、世俗主義侵蝕我們的價值觀、消費主義腐朽我們的靈魂,只有福音要求我們改造生命,帶來盼望。莫特曼(Jurgen Moltmann)認為,我們太在意作門徒的代價,忽略了不作門徒的後果。莫特曼是德國牧師、神學家,他提醒我們不作門徒的後果:「持續而無意識的壓抑那份失敗,以莽撞的自信持續而無意識的平衡帶有罪惡感的恐懼。」他的結論是:「不作門徒的後果,包括:真理遭拒絕、公義遭粉碎、人性遭背叛。這些後果為我們的教會和國家帶來極大的災難。」(注6)認真的基督徒都會痛苦的意識到這些後果,知道這些後果將長久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最怕的是什麼?是作門徒的代價,還是不作門徒的後果?
在復活的基督陪伴下,門徒也無可避免的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他們從十字架的道路,走向復活,直到五旬節。所求於門徒的就是忠心,跟隨耶穌走祂走過的路,靠著盼望而活,這份盼望的外在是祂應許復活,內在是聖靈恩賜的預嚐。在個人生活和公民責任兩個領域,門徒都應顯出自己對生命有這樣的瞭解和優先順序,如此的生命是以神在耶穌裡啟示祂自己為基礎架構。這聽起來可能是沈重的負擔,但每個人都應該數算自己要付出的代價。卻斯特頓(G. K.Chesterton)認為,基督教信仰經過試驗後,不是讓人覺得有缺欠,而是在試驗之後讓人覺得艱深困難。潘霍華就是明證。我們的生活若要符合福音所要求的那樣簡樸、公義,又要承認自己與罪有份,是很困難的,且代價非常昂貴。
教會若計算代價、聆聽呼召,就不會再退後,也不再活在恐懼絕望中。教會將因新的膽識而活過來,因為門徒之路通向五旬節。這條路穿過十字架,並沒有停在十字架,而是經過復活,通向五旬節。如果不作門徒,五旬節只是空洞的節慶,只是一場嘈雜喧鬧,沒有實質,也沒有方向。如果不作門徒,五旬節就很貧乏,看不出神的靈能在我們中間成就何等大的事。為了作門徒而作門徒,帶不出能力和神的同在。因此,讓我們準備好迎接五旬節,不是就此鬆懈,而是引頸盼望。因為聖靈工作時,我們的期盼將會實現,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神邀請疲倦忙碌的我們去就近祂,祂期望我們負祂的軛、真認識祂。祂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潘霍華提醒我們,這就是作門徒的真義,能讓受苦的人與安逸的人同在一處、找到盼望。
抵達終點的人多麼快樂,那條路我們也希望走上。他們驚訝發現真理並非不言自明;恩典的代價高昂,因為是那是神在耶穌基督裏的恩典……知道作主門徒就是生命的人多麼快樂,這生命由恩典而出,他們知道恩典就是作主門徒。對他們來說,恩典一字就是憐憫的源頭。」(注7)


注釋:
1. Ruth Zerner,「潘霍華論作門徒及社區」,路德會論壇第30卷第二期(1996年5月),pp.36-37。
2. 潘霍華,《追隨基督》,鄧肇明等譯(香港:道聲出版社,1989),p. 34。
3. Ibid., pp. 39-40。
4. Ibid., p. 54。
5. Ibid., pp. 56-57。
6. 莫特曼,《無力之力》 Power of Powerless,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3), p. 83。
7. 潘霍華,《追隨基督》,p. 46。(本文原載於《校園》,2006 年5月,48卷3期,p.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