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利科(Paul Ricoeur)在詮釋學上對解經的貢獻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在詮釋學上的重要概念:

  1. 從「讀者」到「文本敘事」
    在早期的詮釋學,重點常放在「讀者如何理解文本」。但利科強調,詮釋不只是讀者的主觀反應,而是要透過文本本身的敘事結構來理解。換言之,意義不是單靠讀者賦予,而是文本在其故事性中釋放出來的。
  2. 「什麼」到「誰」的問題
    表層的「什麼」是指:文本在說什麼?它的主題、事件、內容。
    深層的「誰」則是:這個敘事在塑造什麼樣的身份?誰是這個故事的主體?
    利科稱這為 「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一個人或群體的「我是誰」不是單靠抽象定義,而是藉著被述說的故事來形成。故事讓我們明白「我是誰」、「我們是誰」,也將人的身份與歷史交織在一起。
  3. 神學與聖經詮釋中的意涵
    • 在聖經中,不只是問:「這段經文在說什麼事件?」(內容層次)
    • 更要問:「這段經文如何塑造上帝子民的身份?如何形成人在神面前的‘我是誰’?」—聖經是讓我們透過讀經認識神、認識自己。
    • 不管聖經的體裁是詩歌、故事、歷史、教導、寓言,都不是文本的事件,而是事件後面的真理。我們該注意不是一昧去追究事件的本身,更因該注意事件帶來的啟示
      例如:出埃及記不只是「什麼事件」的記錄,而是回答「誰是以色列?誰是上帝?」的問題。

利科要我們不只停留在對事件與內容的描述(what),而是進入敘事帶出來的存在與身份的問題(who)。文本不只是講故事,它也在形塑我們的自我對上帝國的理解。


📖 案例:出埃及記

  1. 表層「什麼」的問題
    • 這卷書主要記錄:
      • 以色列人如何從埃及為奴的狀態被神拯救
      • 神如何與他們立約
      • 神如何透過律法與會幕,建立祂與百姓同在的生活秩序
    • 問題是:「出埃及記講的是什麼事件?」
  2. 深層「誰」的問題(敘事身份)
    • 以色列人不是只是「出埃及的一群人」,而是「神的子民」——這個故事在塑造他們的「身份」。
    • 上帝也在這個故事中被啟示為「誰」:祂是那位聽見呼求、施行拯救、並與百姓同住的上帝。
    • 因此,故事的重點不只在於「什麼事件發生」,而是「誰是以色列?誰是上帝?」。
  3. 應用在我們的生命
    • 當基督徒讀出埃及記時,不只是了解「神做了什麼」,而是被邀請去進入這個敘事,讓它塑造我們的身份:
      • 我們是蒙拯救的群體
      • 我們是與神立約、在祂同在下生活的人
    • 這就是利科所說的 「敘事身份」:我們藉著進入聖經故事,重新理解「我是誰」。

案例:耶穌的比喻(浪子回頭,路加 15)

  1. 表層「什麼」
    • 故事描述:小兒子揮霍產業、悔改回家,父親歡迎,哥哥不滿。
    • 問題是:「耶穌講了什麼故事?」
  2. 深層「誰」
    • 小兒子代表誰?哥哥代表誰?父親是誰?
    • 更重要的是:聽眾(包括我們)要問自己:「我在這個故事裡是誰?」
      • 是浪子?是長子?還是需要學習像父親一樣施恩?
    • 這就是「身份的問題」:比喻邀請我們不只是理解事件,而是定位我們在上帝與群體的關係中。

所以,利科的意思就是:聖經的詮釋不只是重建歷史事件(what happened),而是透過故事來認識我們是誰(who we are),並在這過程中被故事改造身份。




利科式敘事身份詮釋模型

① What? (發生了什麼?)– 這步驟幫助我們抓到「表層意義」,也就是經文在講「什麼」。

  • 觀察文本:故事的基本內容與情節。
  • 問題示例:
    • 這段經文記錄了什麼事件?
    •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
    • 發生在什麼背景下?


② Who? (誰的身份被揭示?)–這是利科的重點,經文不只是告訴事件,而是塑造身份

  • 進入故事:敘事如何回答「我是誰」、「我們是誰」、「上帝是誰」?
  • 問題示例:
    • 這個故事如何塑造神子民的身份?
    • 上帝在這裡被啟示為怎樣的一位神?
    • 我在這個故事裡像誰?我被呼召成為誰?

③ So What? (這對我/我們有什麼意義?)–在這裡,故事不再只是「古代的他們」,而是「今天的我們」。

  • 應用與轉化:把「敘事身份」帶進當代生活。
  • 問題示例:
    • 如果我是故事中的「浪子/長子/以色列人」,這段經文要怎麼改變我的自我理解?
    • 作為教會群體,我們的「身份」是什麼?
    • 這段經文如何呼召我在世界中活出這個身份?


案例簡短示範:出埃及記 14(過紅海)

  • What?
    • 以色列人被埃及追兵逼到紅海,神分開海水拯救他們。
  • Who?
    • 以色列:不再是奴隸,而是被神拯救的子民。
    • 神:祂是拯救者、立約的主。
    • 我們:被呼召記得「我們是誰」——蒙拯救的人。
  • So What?
    • 今天我們在困境中,也要活出「蒙拯救的身份」,不是奴僕的心態,而是神兒女的自由與信靠。

這樣的三步驟(What → Who → So What)就是把利科的「敘事身份」思想化為研經工具。


圖解流程圖 的版本,讓利科的「什麼 → 誰 → 然後呢」可以一目了然。


利科式研經詮釋流程圖

        ┌───────────────┐
        │   What?       │  ← 表層:事件與內容
        │ 發生了什麼?  │
        │ (故事、情節) │
        └───────┬─────┘
                │
                ▼
        ┌───────────────┐
        │   Who?        │  ← 深層:身份與存在
        │ 誰被揭示?    │
        │ (神是誰?     │
        │ 我們是誰?    │
        │ 我是誰?)    │
        └───────┬─────┘
                │
                ▼
        ┌───────────────┐
        │   So What?    │  ← 應用:生命與實踐
        │ 有什麼意義?  │
        │ (今天如何活? │
        │ 如何成為神子民?) │
        └───────────────┘

提醒

  • What 幫助我們避免「胡亂靈修」,因為要先尊重文本本身。
  • Who 是利科的關鍵:聖經的故事最終是「身份的故事」。
  • So What 讓經文活在當下,不只是歷史,而是生命的召喚。

範例:浪子回頭(路加 15)

  • What?
    浪子離家 → 浪費 → 悔改 → 父親接納 → 哥哥拒絕。
  • Who?
    • 神:像父親,樂意接納。
    • 我:可能是浪子,也可能是長子。
    • 教會:蒙愛卻常彼此比較的群體。
  • So What?
    • 我需要回轉到父的懷抱。
    • 我也要學習像父親一樣饒恕接納,而不是像長子一樣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