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 6:20 的確有一點文字上的歧異,導致不同翻譯出現差異。
- 經文原文與古卷差異
- 馬可 6:20 在一些手稿裡,描述希律「多照著行」(πολλά ἐποίει, pollà epoiei),意思是「他行了許多(約翰所說的)」;
- 但另一些重要古卷卻寫作「他游移不定」(ἠπόρει, ēporei),意思是「他感到困惑、舉棋不定」 。
所以,聖經翻譯會出現兩種可能:「希律照著行」或「希律游移不定」。
- 經文語境
- 經文強調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聖人,就敬畏他,保護他,樂意聽他」(6:20)。
- 但後文(6:26)顯示,希律在殺約翰的事上「甚憂愁」,卻因面子問題仍下手。
- 這說明希律對約翰的信息是「既吸引又威脅」:他聽得歡喜,但沒有真正悔改或順服。
- 神學與詮釋意涵
- 若採「多照著行」,意思是希律在某些事上受約翰影響,但仍未脫離罪的綑綁(特別是非法婚姻)。
- 若採「游移不定」,則更突顯希律的矛盾:對真理有興趣,但沒有意志悔改。
- 馬可似乎要表達「即使一個君王對義人尊敬、對真理感興趣,若沒有真實的悔改與信心,最後仍會因私慾與權力而拒絕上帝的話」。
總結:
馬可福音第6章並沒有說希律真正「遵行」約翰的道,而是指出他「敬畏、喜歡聽」,但心中掙扎,終究沒有悔改。希律的態度是「被吸引,卻沒有行動」——這是一種聽道卻不行道的典型例子。
在馬可福音第6章指的不是大希律(耶穌出生時掌權的希律王),而是 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讓我整理一下背景:
1. 希律·安提帕是誰?
- 身份:大希律(Herod the Great, 主前37–4 BC)的兒子之一。
- 職位:在父親死後,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沒有讓他繼承王位,而是分封為「分封王」(tetrarch)。
- 統治範圍(約主前4年–主後39年):
- 加利利(Galilee)
- 比利亞(Perea, 約旦河東地區)
因此,耶穌的傳道大部分時間(特別在加利利)都在他的轄區內。
2. 他的「王」稱號
嚴格說他不是「王」(basileus),而是「分封王」。
但百姓常稱他為「王」,馬可福音 6 章也用這個通俗的稱呼。
3. 他的太太
馬可福音 6 章提到的「希羅底」(Herodias),就是施洗約翰所指責的核心問題:
- 希羅底原先嫁給 希律·腓力(Herod Philip),也是大希律的兒子。
- 後來,她離開腓力,改嫁給安提帕。
- 這段婚姻違反猶太律法(利未記 18:16, 20:21 禁止娶兄弟之妻)。
- 施洗約翰公開斥責此事,結果招致希羅底的仇恨,最終導致他的被殺。
4. 執政與結局
- 執政時間:主前4年到主後39年。
- 結局:因為與妻子希羅底企圖爭取「王」的稱號(想成為「猶太王」),得罪羅馬皇帝卡利古拉,被流放到高盧或西班牙(史家有不同記載),最後死於流放地。
總結:
馬可福音第6章的希律王是 希律·安提帕,大希律的兒子,分封王(加利利、比利亞,主前4年–主後39年)。
他的妻子是 希羅底,原先是他兄弟希律·腓力的妻子,因這段婚姻違背律法而被施洗約翰嚴厲斥責,最終引發了約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