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可以被視為一部「史詩」(epic),但它不同於古代近東其他民族的神話史詩,如《吉爾伽美什史詩》、《巴比倫創世記(Enuma Elish)》、《埃及亡靈書》或《巴力神話》。
它既使用史詩的語言與結構(神、奇蹟、戰鬥、詩歌頌讚),卻又徹底顛覆了古代神話史詩的世界觀與人神關係。
以下我會從 目的、意義、與人神關係 三方面,對比出埃及記與古代其他神祇史詩,並提出神學綜合結論。
一、目的的對比:
其他古代神祇史詩:神為自己立名與維持秩序
| 範例 | 故事目的 | 神的動機 |
|---|---|---|
| 《巴比倫創世記》(Enuma Elish) | 馬爾杜克戰勝海神提阿瑪特(Tiamat),建立宇宙秩序與神的權威 | 神之間的爭鬥為了維持神界秩序與權力合法性 |
| 《吉爾伽美什史詩》 | 英雄尋求永生,最終明白人類有限 | 神只為維持人神界限,不容人超越 |
| 埃及太陽神崇拜文獻 | 神擊退混沌蛇Apophis以維持太陽運行 | 神蹟為自然循環秩序的保障 |
| 烏加列《巴力神話》 | 巴力戰勝海神Yamm、死亡神Mot,以保豐收與雨 | 神為確立自身在宇宙中的王權 |
總結:在古代近東的史詩中,神話的核心目的在於宇宙秩序的建立與神權的鞏固。神的行動與人類幸福有關,但人僅是秩序中的從屬者、受命者。
出埃及記:神為人立約、建立群體
出埃及記的史詩性敘事(出1–15章為史詩體敘述,出15章為史詩詩歌)目的完全不同:
不是為神確立秩序,而是為「奴隸得自由、人成為盟約子民」。
- 上帝不是為祂自己建立神廟,而是為被壓迫的人開路。
- 祂的「戰鬥」不是對抗其他神,而是對抗人間的暴政(法老)。
- 神的勝利不是彰顯祂的野心,而是救贖與關係的開始:「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出6:7)。
出埃及記是唯一一部古代史詩中,神的榮耀以人的自由為目標。
二、意義的對比:
其他史詩:神話是「世界起源」的解釋
古代史詩的意義在於「解釋世界為何如此」——宇宙起源、自然現象、神權與王權的合法性。
- 神創造世界、立秩序,君王被視為神的代表。
- 人的責任是維持秩序、供奉神明、保守體系。
在《Enuma Elish》中,馬爾杜克創造人類「為了神的勞役」:
「讓人背負神的重擔,使諸神得安息。」
人是神的僕役,宗教是維持秩序的工具。
出埃及記:歷史是「救贖記憶」的見證
出埃及記不是解釋世界怎麼來的,而是宣告:
「神介入歷史,為奴隸施行拯救,使他們成為自由的人與聖潔的民族。」
意義轉移如下:
| 面向 | 神話史詩 | 出埃及史詩 |
|---|---|---|
| 起源焦點 | 世界與王權的起源 | 以色列民族的誕生(歷史救贖) |
| 行動者 | 多神爭權、混沌鬥爭 | 獨一的耶和華主宰歷史 |
| 核心事件 | 神戰勝混沌 | 神戰勝帝國與壓迫 |
| 結果 | 維持秩序 | 建立盟約關係與自由共同體 |
| 信仰象徵 | 宇宙的穩定 | 救恩的歷史記憶 |
因此,出埃及記將宇宙論轉化為歷史論:創造的神在歷史中作為救贖主,神權的目的不是自存,而是使「被造的人得自由、得生命」。
三、神與世人關係的對比
| 面向 | 古代神祇史詩 | 出埃及記 |
|---|---|---|
| 神與人關係 | 主僕:人為神勞役 | 盟約:神邀人成為祂的子民 |
| 神的性格 | 多變、任性、互相爭鬥 | 信實、公義、憐憫,行動為愛 |
| 神的顯現 | 藉暴力、天象、權力展現 | 藉風、火、話語、律法顯明;為人設界限而臨近 |
| 人的角色 | 神權的維護者(供祭、服從) | 神國的見證者(活出律法、公義) |
| 歷史定位 | 人為神界服務 | 神為人的歷史同行者 |
出埃及記中,上帝首次以「名字」(YHWH)顯現(出3:14),宣告祂的臨在不是抽象力量,而是與人同在的自我啟示。
祂不是遙遠的「創造神」,而是歷史的「救贖主」。
「我實在看見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要下來拯救他們。」(出3:7–8)
這是古代所有神話中前所未有的句子——神親自「下來」,為人的苦難行動。
四、文學結構與神學創新
出埃及記使用史詩元素(戰爭、海的分裂、詩歌、神顯、聖山、盟約),
但這些元素的重點被重新定義:
| 文學元素 | 古代神話意義 | 出埃及意義 |
|---|---|---|
| 海的分裂 | 混沌戰勝、宇宙秩序確立 | 拯救行動、創造更新(出14章) |
| 神戰 | 神與神之間的權力爭奪 | 神與帝國對抗,解放受壓迫者 |
| 詩歌(出15章) | 王權頌(神坐寶座) | 救贖頌(神作王於子民中) |
| 山(西乃) | 神殿所在、神權中心 | 盟約與律法的頒佈,神民相遇 |
| 建造(會幕) | 神廟為神居所 | 神與子民同住(Immanuel 原型) |
出埃及記把史詩中的「神戰神」變為「神為人戰」;把「神的勝利」轉化為「人的自由」。
五、神學總結:出埃及記的史詩革新
| 主題 | 古代神話/史詩 | 出埃及記 |
|---|---|---|
| 目的 | 維持宇宙秩序與王權 | 建立救贖與盟約的民族 |
| 意義 | 解釋自然與神權起源 | 宣告神在歷史中的拯救與臨在 |
| 人神關係 | 主僕/祭司關係 | 父子/盟約關係 |
| 神的本質 | 有限多神,需被供養 | 自存的「我是」神(出3:14) |
| 倫理結果 | 宗教服從 | 公義、自由、聖潔的生活 |
六、結語:
出埃及記是一部反神話的史詩。它用神話的形式,宣告反神話的真理:不是神造人為僕,而是神拯救人為友。
在古代世界中,神話是帝國合法性的語言;但在出埃及記裡,史詩成為自由的語言。上帝的榮耀不在於權力,而在於祂解放受壓迫的人;祂的偉大不在於創造宇宙,而在於進入歷史、與人立約。
出埃及記與古代史詩的比較——從神話到救贖:上帝如何改寫世界的故事
一、前言
古代近東各民族都有描寫神戰、創造、國家起源的史詩(epic):
- 巴比倫:《Enuma Elish》(馬爾杜克 vs. 提阿瑪特)
- 烏加列:《巴力史詩》(巴力 vs. Yam)
- 埃及:《亡靈書》《拉神戰蛇》傳統
- 希伯來:《出埃及記》(耶和華 vs. 法老)
然而,《出埃及記》雖同樣使用史詩語言(戰爭、海分開、詩歌頌讚、神顯),
卻在目的、意義、與神人關係上徹底改寫了神話敘事。
二、主題一:目的的不同
| 面向 | 古代史詩 | 出埃及記 | 神學意義 |
|---|---|---|---|
| 史詩目的 | 神戰勝混沌、建立宇宙秩序與王權合法性 | 神解放奴隸、建立盟約共同體 | 神的權能為人而施,顯祂的信實 |
| 神的動機 | 爭奪權力、確立神位 | 憐憫受苦百姓(出3:7–8) | 拯救是神的品格,不是手段 |
| 結果 | 人被造為神勞役(Enuma Elish) | 人被釋放成為神子民(出6:7) | 從「服役的奴僕」轉為「被愛的子民」 |
關鍵句對讀:《Enuma Elish》:「我將造人,使他們服事諸神。」《出埃及記》:「我看見我百姓的苦情……我要下來拯救他們。」(3:7–8)
三、主題二:意義的不同
| 面向 | 古代史詩 | 出埃及記 | 神學啟示 |
|---|---|---|---|
| 主題焦點 | 宇宙的起源與秩序 | 歷史的救贖與自由 | 神不僅創造世界,也介入歷史 |
| 神蹟象徵 | 戰勝海怪(混沌) | 分開紅海(解放) | 創造主在歷史中重演創造(出14–15章) |
| 結果 | 秩序恢復、神受敬拜 | 盟約建立、百姓敬拜(出19章) | 神的榮耀在救贖中彰顯(出15:18) |
神學詮釋:在古代史詩中,神藉暴力建立秩序;在出埃及記中,神藉憐憫重建世界。出埃及不是宇宙起源,而是「新創造」的開始。
四、主題三:神與世人關係的不同
| 面向 | 古代神話 | 出埃及記 | 神學重點 |
|---|---|---|---|
| 神的性格 | 多變、需供奉、以力量為榮 | 自存、自啟、以慈愛為本(出3:14;34:6) | 神是信實的拯救者,而非任性的權力者 |
| 人神關係 | 主僕/供奉 | 盟約/同在 | 人被邀進入關係,而非被壓制 |
| 崇拜意義 | 取悅神、維持秩序 | 回應救恩、建立關係 | 敬拜源於經歷救贖 |
| 最終目標 | 神得享安息,人服事神 | 神與人同住(會幕) | 神的臨在成為人的安息(出29:45–46) |
代表對比:「神需人供奉以得安息」(Enuma Elish)↔ 「神使人得安息,親自同住」(出29:45)
五、出埃及記的史詩革新:神話被翻轉
| 傳統史詩主題 | 出埃及的重構 |
|---|---|
| 神戰勝海 → 建立秩序 | 神分開海 → 拯救子民 |
| 神造人為僕 | 神釋放人為子 |
| 神權為中心 | 神民為中心 |
| 人為神造神殿 | 神為人造居所(會幕) |
| 神的勝利 → 祭典 | 神的勝利 → 敬拜與律法 |
| 暴力為秩序之源 | 憐憫為救贖之源 |
.
「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15:18)——這不是帝國神話的結尾,而是「受壓者史詩」的高潮。
六、結語:
《出埃及記》是古代世界中唯一以「被奴者」為主角的史詩。在其他史詩中,神為了維持神權而戰;在出埃及記中,神為了拯救人而戰。
這是一場神為人而非神為神的戰爭。出埃及記宣告:「創造的主」不是冷漠的宇宙設計師,而是歷史中的「拯救主」,
祂的權能在愛與自由中彰顯。
延伸研討問題:
- 若出埃及記是一部「救贖史詩」,它與現代信仰的自由與正義觀有何關聯?
- 出15章的「海之歌」如何將創造與救贖整合?
- 神的王權在出埃及記與其他史詩的「神王」有何本質不同?
推薦閱讀
- Walter Brueggemann, Exodus(Interpretation Commentary)
- John H. Walton, Ancient Israelite Literature in Its Cultural Context
- Richard S. Hess, The Old Testament: A Historical, Theological, and Critical Introduction
- John Goldingay, The Theology of the Book of Isaiah(關於神作王的延伸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