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福音書都提到耶穌聽見施洗約翰被殺後的反應,但各自有側重。讓我們逐卷來看:
1. 馬太福音 14:12–14
- 門徒把約翰被殺的事告訴耶穌。
- 耶穌的反應:
- 「退到曠野去,獨自一個地方。」(14:13)
- 這很可能表示祂需要獨處、悲傷、禱告,甚至重新調整事奉方向。
- 但群眾仍然跟隨祂,祂就憐憫他們,醫治病人。
- 神學意義:耶穌顯出「真實的人性」(為先知之死感傷),同時「神性的憐憫」推動祂繼續服事。
2. 馬可福音 6:29–34
- 約翰的門徒埋葬了他,告訴耶穌。
- 耶穌也帶著門徒退到曠野休息。
- 但群眾蜂擁而至,耶穌「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6:34)
- 重點:馬可強調「牧人意象」——約翰死後,耶穌成為真正的牧人,帶領百姓。
3. 路加福音 9:9–11
- 提到希律聽見耶穌的事,心裡困惑,想要見祂。
- 約翰被斬首與耶穌的聲望交叉出現。
- 耶穌退到伯賽大附近,但眾人跟隨祂,祂接待他們、講論神國、醫治病人。
- 重點:路加把「約翰之死 → 群眾轉向耶穌」連在一起,顯示救恩歷史的轉折。
4. 約翰福音
- 沒有直接敘述約翰被殺的消息。
- 但在約翰福音裡,施洗約翰角色本就淡出,強調他只是「為光作見證的人」。
總結神學意涵
- 人性層面:耶穌對約翰之死感到悲傷(退到曠野)。
- 使命層面:這事件也標誌著一個轉折:從此施洗約翰的工作告一段落,耶穌的國度事工完全展開。
- 牧養層面:儘管自己憂傷,耶穌仍「憐憫群眾」,顯出祂是真正的牧人。
- 預示性:約翰作為先知殉道,成為耶穌將來受難的預兆;門徒也要準備面對相同的道路。
結論:
耶穌聽見施洗約翰遇害,祂的反應是 退到曠野 → 獨處/悲傷/禱告,卻仍然 因憐憫繼續服事群眾。這既彰顯了祂的人性(真實的哀傷),也顯明祂的神性使命(牧養群羊,走十字架道路)。
耶穌聽見施洗約翰遇害的反應(平行對照)
福音書 | 敘事重點 | 耶穌的反應 | 神學意涵 |
---|---|---|---|
馬太 14:12–14 | 門徒報告約翰之死 | 耶穌「退到曠野去,獨自一個地方」;但眾人跟隨,祂「憐憫他們,醫治病人」 | 顯示耶穌的哀傷與需要獨處;但憐憫勝過哀痛,繼續服事 |
馬可 6:29–34 | 約翰的門徒埋葬他,報告給耶穌 | 耶穌帶門徒退到曠野休息;看見群眾,就「憐憫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 | 耶穌成為真正的牧人,承接約翰之後的屬靈領袖角色 |
路加 9:9–11 | 希律困惑耶穌的事,與約翰之死並列 | 耶穌退到伯賽大;群眾跟隨,祂「接待他們,講論神國,醫治病人」 | 約翰之死 → 群眾轉向耶穌,顯示救恩歷史的轉折 |
總結
- 情感層面:耶穌感到悲傷,退到曠野尋求安靜(人性)。
- 牧養層面:雖有哀痛,祂仍憐憫群眾,繼續醫治與教導(牧人形象)。
- 歷史層面:約翰的殉道象徵「先知的終結」,耶穌的國度使命正式展開。
- 預示層面:約翰之死也是耶穌十字架受難的預兆,門徒未來也要走相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