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徒的目光焦點不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注目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 這樣的專注帶來一種屬靈的高度與眼界,使人超越生命的悲歡得失。
1. 注目耶穌,不注目自己
- 希伯來書 12:2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 神寶座的右邊。
這節清楚說明我們的目光應該定睛在耶穌身上,而不是自我或環境。 - 加拉太書 2: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生命的中心從「自己」轉向「基督」,是屬靈生命轉變的根基。
2. 屬靈高度超越環境的悲與喜
- 腓立比書 4:12–13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保羅的「高度」不是情緒或環境決定,而是源自與基督的連結。 - 哥林多後書 4:17–18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
屬靈的眼光使人超越眼前的苦樂,看到永恆。
3. 看十字架的基督帶來永恆觀
- 哥林多前書 2:2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保羅的焦點專一在十字架的基督,這是他思想與行動的中心。
如果要用一句經文總結,我會選 希伯來書12:2:「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因為它同時包含了專注的方向(看耶穌)、力量的來源(祂是信心的完成者),以及超越環境的動力(祂勝過十字架的羞辱與痛苦)。
把「仰望耶穌」理解成心理學上所謂的移情作用(transference),好像只是把注意力或情感由自己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身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移情是指人在關係中,將對過去重要人物的情感或期待「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比如在諮商中,個案可能把對父母的情感轉移到諮商師身上。它的核心是心理投射與情感替代。
但是聖經中的「仰望耶穌」和單純的心理移情有本質上的不同:
1. 對象的本質不同
- 心理學的移情:對象是有限的人,並不能真正滿足或改變我們,只是情感的承載者。
- 聖經的仰望:對象是永活的基督——創始成終的主,祂有真實的救贖能力和主權(約14:6,太28:18)。
2. 目的與結果不同
- 心理學的移情:目的通常是幫助人看見自己的情感模式,最後要「解移情」回到現實的自我覺察。
- 聖經的仰望:不是暫時的心理依附,而是持續的信靠與跟隨,帶來生命改變(約15:4–5;加2:20)。
3. 行動方向不同
- 移情作用:情感轉移本身不一定導致行動改變,甚至可能陷在依賴中。
- 仰望耶穌:不只是「情感投射」,更是回應祂的呼召,按祂的旨意行事(腓2:12–13;雅1:22)。
📖 聖經的例子:
保羅在腓立比書 3:13–14 說:「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這不是單純把情感轉向耶穌,而是因為耶穌真實的呼召與能力,使他願意改變人生方向。
所以,如果用心理學語言來比喻,「仰望耶穌」可能看起來像是把注意力與依靠轉向一個對象,但它不是移情作用的心理替代,而是對真實救主的信心回應。差別在於——心理學中的對象是有限的象徵,而信仰中的對象是活著並能真實改變生命的主。
「心理移情 vs. 屬靈仰望」對照圖:
心理學的移情作用 聖經的仰望耶穌
──────────────────────────────
對象:
有限的人(諮商師、權威者) 永活的基督(創始成終的主)
無法全然滿足與改變你 有真實救贖能力與主權
──────────────────────────────
本質:
情感與期待的投射 信心與生命的交託
建立在心理模式與過往經驗 建立在神的啟示與救恩事實
──────────────────────────────
目的:
幫助覺察內在情感模式 回應神的呼召與旨意
最終要「解移情」回歸現實 持續信靠、持守到永恆
──────────────────────────────
結果:
可能陷入依附或暫時安慰 帶來生命改變與方向更新
無法保證持久轉化 超越環境悲喜,得著永恆盼望
──────────────────────────────
經文對應:
(心理學理論,非經文) 希伯來書12:2
加拉太書2:20
腓立比書3:13–14
總結:
- 移情作用 = 心理關係中的「暫時橋樑」,幫助人認識自己,最終要回到現實自我。
- 仰望耶穌 = 屬靈生命的「永久根基」,不是情感替代,而是建立在客觀真理與永恆救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