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他不只是神學思想家、聖經詮釋者,更是一位在極度危險與政治逼迫中堅持信仰與使命的改革者

宗教改革史上一個關鍵人物──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他不只是神學思想家、聖經詮釋者,更是一位在極度危險與政治逼迫中堅持信仰與使命的改革者。以下以歷史、屬靈與神學三個面向,帶你看見他「在死亡威脅下積極奮進的一生」。


一、 生平概覽:從人文學者到被逼逃亡的改革者

年代事件意義
1509年出生於法國諾陽(Noyon),原名 Jehan Cauvin。父親是主教堂法務官,期望他成為神職人員。接受人文主義教育,精通拉丁、希臘與希伯來文。
1528–1533年於巴黎、奧爾良、布爾日等地學習法律與神學;接觸到路德與人文主義思想。從法律理性轉向信仰理性,開始思考恩典與信心的關係。
1533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鎮壓新教;加爾文因支持校長柯佩(Nicolas Cop)的講詞(帶有改革思想)而被通緝。被迫逃亡,開始流亡生涯。自此進入「在死亡威脅下的服事」。
1534–1536年逃亡至巴塞爾(瑞士),完成《基督教要義》(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第一版。書中為受迫害的法國信徒辯護,展現改革信仰的系統性神學。
1536年原欲前往斯特拉斯堡,途中路經日內瓦,被法瑞爾(William Farel)強烈勸留下來協助改革。加爾文原為學者型性格,但在神呼召下順服留下。
1538年因教會紀律改革引發衝突,被驅逐出日內瓦。遭放逐,但未放棄使命,轉赴斯特拉斯堡牧養流亡的法國信徒。
1541年再度受邀回日內瓦,開始他餘生最重要的改革事奉。在政治敵意與死亡威脅下,建立了改革宗信仰的中心。
1564年病重仍堅持講道與寫作。5月27日安息主懷。以「筆與心」服事至死,留下龐大神學遺產。

二、 在死亡威脅下的信仰堅持

法國時期:信仰覺醒與逃亡

  • 當時的法國屬天主教國家,改革運動被視為叛國。
  • 加爾文因倡導「唯信稱義」與拒絕聖徒崇拜,被視為異端。
  • 他在巴黎被通緝,只能「夜奔逃亡」,藏身於各地信徒之家。

.他後來在信中寫道:「若非上帝手中的憐憫,我早已命喪刀下。」

日內瓦改革:面對政治與宗教壓迫

  • 加爾文在日內瓦推動「教會紀律與聖餐純潔」,強調信徒生活必須與信仰一致。
  • 市議會多次威脅要罷免或流放他;部分敵對者甚至策劃刺殺。
  • 他仍每日講道、寫信、訓練牧者(在五年內訓練出逾百名宣教士)。

他在一次講道中說:「即使魔鬼張開血口,我仍要講道。若為主的緣故而死,這也是生命的冠冕。」

患病中的服事

  • 晚年飽受多種疾病折磨:偏頭痛、咳嗽、結石、胃潰瘍。
  • 仍每日講道、撰寫講義與信函。當同工勸他休息時,他回答:

「主在來臨時不應讓祂看見我懶惰。」 加爾文臨終前仍堅持口述注釋與牧函。他在遺言中說:「我並非完成許多偉大的事,只是盡力忠心完成神的呼召。」


三、 加爾文的「奮進」表現:在危機中仍建造神的國

面向表現屬靈意涵
寫作撰寫《基督教要義》六次修訂,最終版達80萬字;又寫下聖經註釋超過50卷。信仰不是逃避死亡,而是在死亡陰影下持守真理。
講道每週講道多達十次,逐卷解經。「講道」是改革運動的靈魂——以聖言取代權力。
訓練成立「日內瓦學院」訓練牧者與宣教士,許多人冒死返回法國傳道。建立屬靈軍隊,成為改革宗教會的根基。
牧養對貧民、病者與難民伸出援手,視之為教會使命。教義與愛心並行,顯出信仰的實踐面。

四、 死亡威脅下的神學深度

加爾文在死亡威脅與流亡壓力下,發展出幾個核心神學思想:

神學主題內容背後的生命經驗
上帝的主權(Sovereignty of God)萬事都在上帝掌權之下,信徒無須懼怕命運。自己多次逃亡、被放逐,深知人的無能。
十架神學(Theologia Crucis)受苦不是神的離棄,而是信徒被塑造成基督樣式的途徑。他在身體與政治痛苦中體驗基督的苦難。
呼召(Vocation)每個信徒都蒙召在所處崗位榮耀神。對他而言,「留在危險的日內瓦」本身就是回應呼召。
教會純潔(Ecclesia reformata)教會必須不斷被上帝話語改革。經歷人性腐敗與宗教政治操控後的信念。

五、 結語:在死亡陰影下的「活出召命」

加爾文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話總結:“My heart I offer to You, O Lord, promptly and sincerely.”
「主啊,我把我的心誠誠實實、快快樂樂地獻給祢。」

這句話刻在日內瓦的加爾文紀念碑上,也刻在他一生的故事裡。他在死亡威脅中沒有退縮,而是更深認識「唯獨上帝榮耀(Soli Deo Gloria)」。
他的生命告訴我們──「死亡不是信仰的終點,而是忠心事奉的背景。」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