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唯一一個「兩階段」醫治的記載

你提到的馬可福音 8:22–26 是福音書中非常獨特的神蹟之一,因為它是耶穌唯一一個「兩階段」醫治的記載。這段經文敘述耶穌醫治伯賽大的瞎子,但第一次按手後,瞎子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直到耶穌第二次按手,他的視力才完全恢復。

這段經文的神學與屬靈意義,其實相當深奧,有以下幾種主要詮釋方向:


一、這不是耶穌「能力不濟」,而是刻意的屬靈教導方式

耶穌的醫治從未失誤過。若祂能使死人復活、命令風浪平息,一個瞎眼的醫治絕對不在難處。因此,這次「兩階段」的醫治應該是刻意安排,用以傳遞某種屬靈信息。

1. 馬可文學結構中的「視力與信心」主題

這段醫治發生在馬可福音的中間(可8章),是一個轉折點。接下來就是彼得認耶穌為基督(8:29),然後耶穌預言受難與門徒開始學習背十字架。

→ 換言之,這段視力漸漸清晰的過程,象徵門徒對耶穌身份的「漸進啟示」。

他們最初只看到模糊的——把耶穌當成先知或彌賽亞的外表形象,但卻不明白耶穌真正的使命(受苦的僕人)。

這段醫治,就像是一種「活生生的比喻(enacted parable)」,預備門徒思想自己的「靈性眼睛是否真正看清楚」。


二、對比其他神蹟: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啟示的時機與對象的問題

你提到馬可福音 6:56,只摸耶穌衣裳就能得醫治。那是許多「有信心」的群眾主動來尋求耶穌的醫治。而這位伯賽大的瞎子卻是「人帶來的」並「求耶穌摸他」——可見這是一個被動的角色,象徵性地反映出那城市(伯賽大)的不信與遲鈍。

根據馬太福音 11:21,耶穌曾責備伯賽大:「你這伯賽大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 因此,有學者認為,耶穌在伯賽大所行的這個分兩次完成的醫治,其實也含有一種對那城靈性遲鈍的控訴與警醒。


三、屬靈成長的過程:從模糊到清晰

在靈命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很多時候也是先「看見一點」,再逐漸明白。

就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12 所說:「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

耶穌可能是藉著這個神蹟表達:

  • 真正的信心與屬靈洞察力不是一觸即發的;
  • 而是經歷一個被耶穌「再一次觸摸」的過程;
  • 屬靈視野的更新與清晰,是需要不斷與主相遇的果效。

四、呼應馬可福音的敘事策略:一種對門徒的暗喻

馬可福音反覆強調門徒的不理解(例如可4:13;可6:52;可8:17-21)。所以這段醫治在文學上可能是一種隱喻,用來對照門徒眼目的遲鈍。他們看見耶穌行神蹟,卻沒有真正看見祂的身份和使命。


結論:耶穌的「兩段式」醫治,象徵靈命的啟示旅程

這不是耶穌失手,也不是眼疾特別嚴重,而是耶穌特意創造的一個神蹟情境:

  • 暗示門徒(也包括我們)對耶穌身份與使命的理解是逐步清晰的;
  • 醫治的漸進,是為了教導信心、啟示的過程和對神的更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