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對邊緣者與有權者同等的關懷與能力–《馬可福音》5:25–34 中經血婦人的三明治手法

按照馬可「三文治」式的佈局,「經血不止的女人段落」(可五25~34)其實是夾在前後兩段(可五21~24, 35~43)與葉魯有關的段落之中。故此,我們應該將兩段經文拼起來去讀。前後的經文提供了詮釋的框架,中間的經文提供了核心的信息。

馬可福音第五章「三文治」結構(Sandwich structure),的確是馬可福音特有的敘述手法。馬可常將一個故事插入另一個故事的中間,以此達成神學與敘事上的強烈對比與深刻詮釋。在這段經文(可5:21–43)中,耶穌與管會堂的葉魯(Jairus)及經血不止的女人的兩個故事交錯敘述,整體上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主題:信心與救恩之關係,以及耶穌對邊緣者與有權者同等的關懷與能力。

分段結構與意義

  1. 外層 A:葉魯求耶穌醫治女兒(可5:21–24)
    • 葉魯是管會堂的,有社會地位,他急切求耶穌醫治垂死的女兒。
  2. 中間 B:經血婦人觸摸耶穌得醫治(可5:25–34)
    • 這位婦人是「不潔的」,受病痛與社會排斥十二年,她以極大的信心偷偷摸耶穌,得醫治。
  3. 外層 A’:耶穌使葉魯的女兒從死裡復活(可5:35–43)
    • 女兒已死,但耶穌說:「不要怕,只要信。」他進入屋內,施行神蹟。

馬可想要表達的核心信息(B 段的神學意義)

馬可將經血婦人這段插入葉魯故事之中,不只是敘事技巧,而是要凸顯:

一、信心能突破一切障礙,無論身份高低

  • 經血婦人是宗教與社會的「邊緣人」,但她的信心讓她經歷了拯救。
  • 葉魯是宗教體系中的人,卻也必須學習單純信靠耶穌。

核心句:「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可5:34)

這是馬可全書中第一次耶穌稱一個女人為「女兒」——這不僅是醫治,更是恢復身份與關係。

二、耶穌是潔淨與生命的源頭

  • 婦人觸摸耶穌,照猶太律法會使耶穌「不潔」,但實際上是她得潔淨。
  • 相反地,耶穌不被污穢沾染,反而潔淨別人——顯出祂是聖潔與生命的源頭。

三、信心是得救與得醫治的關鍵,不是身分、權力或宗教地位

  • 婦人沒有請求耶穌「開口醫治」,只是默默地觸摸,卻同樣得到醫治。
  • 葉魯雖為管會堂,也得學習「不要怕,只要信」(可5:36)。

結語:這「三文治」的意義是什麼?

馬可藉此結構強調:

  • 真正的信心超越律法、潔淨制度與社會邊界。
  • 耶穌回應的不是權力或地位,而是信心本身。
  • 耶穌的能力不限於醫治疾病,祂更是能勝過死亡的主。

這不僅是兩個神蹟的拼貼,而是揭示一個深刻真理:耶穌看重的,是一顆信靠祂的心。

要更深入理解《馬可福音》5:25–34 中經血婦人的故事核心信息,我們可以從舊約律法、潔淨制度、以及舊約中類似的醫治或信心故事來做出幾個重要的連結。這將幫助我們明白這位婦人行動的「突破性」以及耶穌回應的「神學性」。

一、利未記的潔淨與不潔制度背景

利未記 15:25–27

「女人若在經期以外多日有血漏,或經期過長,她就因血漏不潔,與她月經時一樣,都是不潔的。她在漏血的日子所躺的床、所坐的物,都要看為不潔。」

這段背景說明:

  • 經血婦人因為血漏長達十二年,她在宗教與社會律法上屬於「長期不潔」。
  • 她不能進入聖殿敬拜,也不能參加社群活動,別人若觸摸她也會成為不潔(參利15:19–30)。
  • 她處於宗教與社會的雙重隔離狀態,是一個完全的邊緣人。

舊約背景突顯她觸摸耶穌的行動,是極為大膽的。根據律法,她會「污染」耶穌,但耶穌卻反過來使她得潔淨。


二、舊約中的「觸摸」與「能力轉移」

雖然舊約沒有直接講「摸到就得醫治」,但有一些象徵性觸摸的例子與神蹟有關:

以利沙的骨頭使死人復活(列王記下 13:20–21)

有人將一個死人拋在以利沙的墳墓裡,死人一觸到先知的骨頭,就復活了。

這裡的神蹟顯示出:神的能力可以「接觸性地」釋放與施行神蹟。婦人相信「只要摸耶穌衣裳」,也反映出類似的信念——不是迷信,而是對耶穌能力的信靠。


三、撒母耳記與列王紀中的「不孕婦人」故事

雖然這些不是血漏的例子,但相似點在於「女性、身體的羞辱、信心與神蹟」:

哈拿求子(撒母耳記上 1章)

  • 哈拿被認為是「不能生育的」,且被毀謗羞辱。
  • 她向神祈求,神垂聽,使她懷孕生下撒母耳。

這些故事都突顯了神對被壓抑、被視為「不潔或不完全」的婦女伸出憐憫的手。


四、彌賽亞將來的醫治預言(舊約先知書)

馬可的故事也可以與舊約先知對彌賽亞的描述呼應:

馬拉基書 4:2

「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

婦人觸摸的是耶穌的「衣裳」,根據猶太文化,這可能指的是 衣裳邊緣的繸子(tzitzit)——象徵神的誡命與聖潔(民數記 15:37–39)。她相信這位耶穌就是有「醫治之能」的聖者。


總結:從舊約看這段故事的深層意義

舊約背景馬可經文中的顛覆與應驗
利未記:血漏者不潔、被隔離耶穌不被污染,反而潔淨她
潔淨制度:接觸會使人污穢接觸耶穌使人得醫治與重生
女性在宗教制度下常被忽略耶穌稱她為「女兒」,恢復尊嚴與關係
彌賽亞預言:光中有醫治能力她的信心實現了這個醫治能力

「對觀福音」中(馬太、馬可、路加)對這段經血婦人與葉魯女兒故事的敘述進行細緻對比。我們將比較的經文段落如下:
  • 馬太福音 9:18–26
  • 馬可福音 5:21–43
  • 路加福音 8:40–56

一、對比結構與重點

內容馬太福音 9:18–26馬可福音 5:21–43路加福音 8:40–56
敘事長度最簡短最詳細詳細但略簡於馬可
插入敘述(Sandwich)無三文治結構有,經血婦人夾在葉魯女兒之間有,與馬可相似
葉魯的身份一個官會堂主管會堂主管
女兒狀況已死病危後死亡病危後死亡
經血婦人病史十二年十二年,醫治無效、花盡積蓄十二年,無人能醫治
婦人行動背後摸衣裳繸子偷偷摸耶穌衣裳偷摸衣裳繸子
醫治回應「你的信救了你」「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
女兒得醫治耶穌拉手,她就活了耶穌拉手,說話,少女復活耶穌拉手,說「少女,起來吧」

二、三書間的神學對照與觀察

1. 馬太:精簡敘述,重點直指「信心」

  • 馬太跳過許多細節,強調即使是「摸一下」也因信心得醫治
  • 經血婦人被描寫得較簡略,葉魯的女兒則一開始就被說「死了」。
  • 神學重點在:信心可讓人得救,耶穌的權柄超越生死。

2. 馬可:詳細鋪陳,凸顯「信心與恐懼的對比」

  • 婦人帶著「害怕、戰兢」地現身(5:33),耶穌回應卻溫柔:「女兒,你的信救了你」。
  • 葉魯被告知女兒死了,耶穌安慰他說:「不要怕,只要信!」(5:36)
  • 神學重點在:信心勝過恐懼,無論是被邊緣化的婦人或有地位的父親都要信靠。

3. 路加:加入醫療背景,突顯耶穌的知識與關懷

  • 加入「無人能醫治她」的描述,表達醫學無法幫助她,但耶穌能。
  • 婦人得醫治後,耶穌問:「誰摸我?」門徒不解,顯示耶穌具有特殊的感知力與主權。
  • 神學重點在:耶穌對邊緣人也完全關注,祂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醫治者。

三、神學整合觀點:共同主題與獨特強調

主題馬太強調馬可強調路加強調
信心的力量直接、果斷必須超越恐懼信心與醫治無關醫學
婦人身份恢復未提「女兒」稱呼「女兒」稱呼
耶穌的主權管死亡與疾病有意識地施恩具能力與知識的主
社會邊緣者不著重背景描述她的貧窮與排斥加上「無人能醫治她」的無助

四、神學信息總結:跨三本福音的整合

經血婦人的故事在三本福音書中共同傳達以下核心信息:

1. 信心是得救的關鍵

  • 並非儀式、律法或身份使人得醫治,而是單單對耶穌的信靠。
  • 婦人「偷偷地」摸耶穌,卻被公開肯定。

2. 耶穌接納邊緣者,顛覆宗教體制的排斥

  • 在舊約「不潔」者應被隔離,但耶穌卻接納她,並讓她公開見證。

3. 信心與恐懼的張力

  • 婦人因怕而躲藏,但耶穌要她面對。
  • 葉魯因女兒死亡而恐懼,耶穌挑戰他「只要信」。

延伸應用與教導反思

  1. 結合律法背景與文化壓迫:
    • 解釋婦人信心的行動如何突破了「宗教」與「社會」的框架。
  2. 對比三福音書:
    • 幫助會眾看到神學的層次與敘事的巧妙設計。
  3. 當代應用:
    • 今天的信徒是否也有「不潔的標籤」?耶穌是否也對我們說:「女兒/兒子,你的信救了你」?


「信心」在馬可福音其他段落中的主題發展

非常好,我們現在就一起進一步探討「信心」在《馬可福音》中的主題發展。這是《馬可福音》中極為核心的神學主題之一。馬可不僅記載耶穌的神蹟,更常刻意強調人對耶穌的回應:「信心或不信」。這個主題貫穿了整卷書,對比鮮明且具有強烈挑戰性。


一、馬可福音中的「信心」關鍵詞與概念

  • 希臘文「信心」:πίστις (pistis)
    主要指「信靠、忠誠、全然的委身」。
  • 馬可並未大量使用「信心」這個詞本身,但他透過敘事動作、耶穌的評語、對話中的內容表現信心的本質。

二、馬可福音中的信心段落分類與分析

1. 經血婦人(可5:25–34)& 葉魯(可5:21–24, 35–43)

  • 關鍵句:「女兒,你的信救了你」(5:34)、「不要怕,只要信」(5:36)
  • 信心特徵
    • 主動信靠:婦人默默行動,但完全相信只摸耶穌就能得醫治。
    • 對抗恐懼:葉魯在面對死亡時被呼召堅持信心。
  • 神學信息:信心是突破社會、文化與死亡界線的力量。

2. 四個朋友與癱子(可2:1–12)

  • 關鍵句:「耶穌見他們的信心」(2:5)
  • 信心特徵
    • 群體性:癱子的朋友因信心拆屋頂帶他來。
    • 行動性的信心:不是言語,而是具體行動。
  • 耶穌回應:赦罪與醫治並行,信心打開救恩的大門。

3. 門徒在風浪中缺乏信心(可4:35–41)

  • 關鍵句:「你們還沒有信心嗎?」(4:40)
  • 信心特徵
    • 門徒見到耶穌平靜風浪後仍「大大懼怕」。
  • 神學對比:即便身邊有耶穌,缺乏信心仍可能導致錯誤的理解與恐懼。

4. 拿因外邦婦人(可7:24–30)

  • 背景:一位希臘裔的婦人為女兒求醫治。
  • 耶穌評價:雖然用「餅與狗」作比喻,但婦人以機智與堅持表達信心。
  • 耶穌應允:因她的話,女兒得醫治。
  • 神學亮點:信心不是猶太人的專利,外邦人也可因信蒙恩。

5. 鬼附孩童的父親(可9:14–29)

  • 關鍵句:「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9:24)
  • 信心特徵
    • 掙扎中的信心:誠實承認自己的懷疑。
  • 耶穌回應:仍然施行神蹟,顯示祂接納「不完全但真誠」的信心。

6. 無花果樹與信心教導(可11:12–24)

  • 關鍵句:「你們若信,無論求什麼…都必得著」(11:23–24)
  • 背景:耶穌咒詛無花果樹後,藉此教導門徒信心與禱告的關聯。
  • 神學意涵:信心連結於神的大能,是門徒生命的基本功。

三、馬可對信心主題的神學設計:對比與挑戰

群體表現反映
婦人、癱子朋友、外邦婦人主動、堅持、具體行動受到耶穌肯定,成為信心榜樣
門徒群體常常懷疑、害怕、遲鈍被責備:「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宗教領袖(文士、法利賽人)持續反對、懷疑代表頑梗與不信的心態

馬可刻意強調:「信心」不是掌握知識、也不是身份地位,而是信靠耶穌這位彌賽亞的行動與態度。


四、主題神學總結:馬可的信心神學特色

  1. 信心是行動性的,不是理論性的。
  2. 信心常出現在外邦人、婦女或病人身上,而非門徒或宗教精英。
  3. 信心與恐懼互相衝突,耶穌呼召門徒選擇信而不是怕(5:36)。
  4. 耶穌願意接納「不完全的信心」—誠實求助者也被回應(可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