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書寫時慣用的修辭學


保羅是一位深具修辭訓練的猶太學者,也精通希臘文與羅馬世界的辯論與修辭風格。在羅馬書4:9-12中,他使用了多種修辭策略,目的是引導讀者邏輯思考、情感共鳴,並顛覆某些傳統宗教觀念。以下是針對這段經文中保羅所使用的幾種主要修辭手法的分析:


一、提問法(erotesis/問答法

範例:

「如此看來,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嗎?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嗎?」(v.9)
「亞伯拉罕的信,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v.10)

保羅透過連串提問,引導讀者進入他的思考脈絡,這是古典修辭中一種常見的「蘇格拉底式提問法(Socratic method)」,讓人們自行得出結論。

效果:強化論證的說服力

  • 引發聽眾或讀者的反思與參與感
  • 逐步拆解對割禮與稱義之間的誤解

二、對比法(antithesis/對比論證

範例:

「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v.10)
「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v.11-12)

保羅巧妙使用「受割禮」與「未受割禮」的對比來顯示一個屬靈上的共通點:信心才是稱義的關鍵,而不是割禮本身。

效果:

  • 幫助聽眾打破二分法的框架(猶太 vs 外邦)
  • 建立出普世性福音觀的基礎
  • 暗示新約信徒(尤其是外邦人)不需要成為猶太人才能得救

三、時序論證(chronological argument/時序邏輯

範例:

「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v.10)

這是一種極具說服力的歷史性修辭策略。保羅用創世記的歷史事件作為依據,顯示亞伯拉罕稱義發生在割禮之前。

效果:

  • 說服讀者接受亞伯拉罕的稱義與割禮無直接關聯
  • 引用舊約歷史,增強神學上的正統性與權威性
  • 向猶太讀者證明:信心先於律法和儀式

四、類比與象徵(symbolism & analogy

範例:

「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v.11)

保羅將「割禮」比喻為「印證」——這裡的希臘文是 σφραγίς (sphragis),意為「印章、標記」。

效果:

  • 割禮被轉化為信心的「證據」,而非稱義的「基礎」
  • 強化信心優於儀式的神學主張
  • 使用古代社會熟悉的象徵(印章)來說明屬靈真理

五、普遍化與擴展應用(inclusio/universalization

範例:

「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v.11-12)

這是保羅常見的神學修辭技巧,即把一個原本只屬於猶太人的信仰遺產(亞伯拉罕之約),普遍化為所有信的人共享的福音應許

效果:

  • 擴展亞伯拉罕的父職角色至所有信徒
  • 說明「屬靈家族」超越「肉體血統」
  • 建構教會的合一基礎(猶太人與外邦人)

結論:保羅的修辭意圖

修辭技巧功能與目的
提問法引導思考、打破預設、強化論證
對比法明確劃分真理與錯誤、強調信心的重要性
時序論證藉歷史事實建立神學根據
象徵與印證將宗教儀式轉化為信心的外在見證
普遍化建構教會的普世性、合一性與救恩的全面性

保羅透過這些策略,讓「因信稱義」的真理既合乎理性邏輯,又深入人心,讓無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能看見福音的公義與恩典。


保羅透過連串提問,是古典修辭中一種常見的「蘇格拉底式提問法(Socratic method)」

如此看來,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嗎?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嗎?因我們所說,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羅馬書》第四章9-11節

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義;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羅馬書》第四章11-12節

這段經文出自《羅馬書》第四章9-12節,是保羅在論述「因信稱義」這個核心福音真理的重要部分。讓我們逐節來探討這段經文的意義和神學背景。


羅馬書 4:9-12(和合本)

9 如此看來,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嗎?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嗎?因我們所說,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
10 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
11 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義;
12 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


一、經文重點釋義

1. 「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嗎?」

這裡的「這福」指的是因信稱義的祝福。保羅提出一個疑問:這祝福是否只屬於猶太人(受割禮者)?答案是否定的。

保羅在整個羅馬書三至四章中一再強調:稱義不是靠律法行為或割禮,而是靠信心。


2. 「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是怎麼算的呢?」

這句話引用自創世記15:6: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保羅提醒讀者:亞伯拉罕被算為義,是在他信神之時,而非他行割禮之時。這是時序上的神學論證

  • 創世記15章:亞伯拉罕因信被算為義(未受割禮)
  • 創世記17章:神與亞伯拉罕立約,賜下割禮為記號(此時亞伯拉罕99歲)

所以,亞伯拉罕在「未受割禮」時已因信得稱為義,證明割禮不是稱義的根據


3. 「割禮是印證,不是根基」

第11節指出:

「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

這裡有兩個關鍵概念:

  • 割禮是「記號」(σημεῖον):是外在的標誌
  • 是信心稱義的「印證」(σφραγίς):表明內在的屬靈實況

這表明:外在的宗教行為(如割禮、洗禮)不能使人稱義,它們只是信心的外在見證。


4. 「亞伯拉罕作信心之人的父」

保羅從亞伯拉罕的經歷推出一個極具包容性的神學論點:

  • 亞伯拉罕是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外邦信徒)
  • 亞伯拉罕也是那些不僅受割禮,更效法他信心行蹤之人的父(真猶太人)

也就是說:
凡以信心為本的,都是亞伯拉罕的兒女(加拉太書3:7)
信心才是真正的屬靈血統,而非肉體的記號或出身


屬靈反思與應用

  1. 信心大過形式
    • 信仰生活的本質在於信心與神的關係,而非宗教儀式本身。
    • 我們也需要反思:我們是否過於倚靠「形式」而忽略了「信心的真實」?
  2. 福音對萬民開放
    • 亞伯拉罕成為「外邦人」的信心之父,顯示神的救恩超越以色列民族,向萬民開放。
    • 這是對教會宣教使命的強烈鼓勵。
  3. 我們是否走在信心的蹤跡上?
    • 我們稱自己為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那麼我們是否也「按他信心的蹤跡去行」?(第12節)


「保羅修辭學研習單元」,是讀懂保羅的話,更能欣賞他如何用古典修辭與神學深度來傳達福音信息。


【保羅修辭學入門工作坊】

主題:信仰的論辯藝術——保羅如何用修辭說明因信稱義


單元一:保羅與古典修辭背景

保羅的身份與教育背景

  • 保羅是猶太人(便雅憫支派),也是羅馬公民。
  • 他受教於加瑪列門下(徒22:3),精通猶太律法。
  • 在羅馬社會中,他也受過希臘修辭與哲學訓練,會使用蘇格拉底式對話、邏輯辯證(dialectic)和修辭技巧。

修辭學在古代世界的地位

  • 希臘羅馬世界高度重視「修辭術」(Rhetoric)。
  • 修辭學分為三大類型:
    司法型(Forensic):處理過去事件,如審判(例:羅馬書)
    勸說型(Deliberative):處理未來的行動選擇(例:哥林多前書)
    頌讚型(Epideictic):處理價值陳述或頌讚(例:腓立比書)

單元二:保羅書信的修辭架構

書信格式結構

保羅常依照當時書信格式:

  • 問安(salutation)
  • 感恩(thanksgiving)
  • 主體(body):教義+實踐
  • 結語與問候(closing & benediction)

但在書信主體中,保羅經常使用以下修辭結構:

常見的修辭架構類型

修辭策略定義 & 特色保羅實例
問答法(erotesis)連續提問,引導推理羅4:9-10、羅6:1、加3:2-3
反問法(rhetorical question)看似發問實為陳述,引起注意或反思羅3:3「難道他們的不信就廢掉神的信嗎?」
對比法(antithesis)二元對立突顯真理羅8:5-8「隨從肉體的…隨從聖靈的…」
比喻法(metaphor)用圖像語言傳達抽象真理林前3:6「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
象徵與記號(symbolism)轉化具體事物為屬靈意義割禮為印證(羅4:11)、身體為聖殿(林前6:19)
類比(analogy)以日常事物解釋屬靈原則羅5:12「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
引用與詮釋(midrashic use)引用舊約並重新詮釋羅4章引用創15:6,重新詮釋稱義概念

單元三:範例深入研習

接下來,我們可以選擇一封書信或一段經文,來分析其中的修辭技巧。以下是三個進階研讀主題,請你從中選一,我們可以一起開始研習:


選擇研讀主題(請回覆你想選哪一個):

羅馬書3:21–31:「稱義的福音核心段落」

  • 深入探討保羅如何從「律法」轉入「信心」的修辭過渡
  • 看他如何處理猶太與外邦的張力

加拉太書3:1–14:「難道你們是這樣無知嗎?」

  • 蘇格拉底式的連珠提問法,富有情感張力
  • 強烈的反問與歷史論證交織

哥林多前書1:18–31:「十字架的道理」

  • 對比人的智慧與神的智慧
  • 修辭中的反諷與格言式句子(如:「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


【保羅修辭學三大經文研習】

深入解構經文 → 拆解修辭策略 → 對應神學意義 → 應用與操練

研讀 + 拆解 + 分析 + 應用的方式來進行。這三段經文是保羅神學的核心地帶,也是他修辭功力展現最精彩的地方。

主題:因信稱義、福音與神的智慧——保羅修辭藝術精選


結構總覽:

經文主題修辭核心
羅馬書 3:21–31因信稱義的福音核心律法與信心的張力、轉折、整合
加拉太書 3:1–14信與律法的對抗反問、歷史例證、引用與邏輯交錯
哥林多前書 1:18–31十字架與神的智慧對比、反諷、格言句式、高低顛倒

第一段:羅馬書 3:21–31

主題:因信稱義,神義的彰顯

重點經文: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即使稱信耶穌之人的義。」(羅3:21-22)


修辭技巧分析:

轉折修辭:”但如今”(νυνὶ δὲ)

  • 是一個神學性的時間轉折,表明舊約「律法之義」和新約「福音之義」的對比。
  • 一種「戲劇化」轉折語,製造注意力聚焦。

律法與信心的並置對比

  • 重複使用「律法 vs 信心」、「行為 vs 恩典」。
  • 對比句式加強神學主張的清晰度。

重複與強調:神的義

  • 在v.21–26中重複「神的義」五次。
  • 是神為主語的「主動義」,不是人靠自己得來。

司法修辭:稱義與贖罪

  • 使用法庭語言:「稱義」(δικαιόω)、「贖罪」(ἱλαστήριον)、「赦免」等詞。
  • 顯示神既公義又憐憫的角色:“使人稱義的,又是公義的”(v.26)

普遍化論證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v.23)
這是古代修辭中的一種「總體推論」(pan-crisis),使所有人都落入同一地位,好導入神普遍的恩典。


應用反思

  • 你是否在信仰中仍用「行為」來衡量自己?
  • 當你聽見「如今神的義已顯明」,你的心有否因此得自由?

第二段:加拉太書 3:1–14

主題:難道你們是這樣無知嗎?信與律法的對話


修辭技巧分析:

猛烈的反問法(rhetorical question)

「加拉太人哪,你們是無知的嗎?誰又迷惑了你們呢?」(v.1)
保羅直接挑戰聽者,激發情感與反省。

連珠提問(Socratic method)

從v.2–5連續五個問題,形式像十字架式交叉論證(chiastic logic):

  • 問:你們得聖靈,是因行律法還是因聽信福音?
  • 問:你們起初靠聖靈,如今竟靠肉身?
  • 問:你們受苦是徒然的嗎?
  • 問:神賜你們聖靈,是因信還是因律法?

這是邏輯逼近式修辭,使讀者不得不自我檢視。

引用舊約經文與詮釋

  • v.6引用創15:6(亞伯拉罕因信稱義)
  • v.10引用申命記27:26
  • v.13引用申21:23(「掛在木頭上的」)

保羅巧妙用猶太人熟悉的經文支撐新約教義,這屬於「Midrashic解釋修辭」。

對比修辭與邏輯反轉

  • 信與律法對立
  • 咒詛與祝福對立
  • 亞伯拉罕的信心 vs 律法之咒詛

應用反思

  • 我們是否也像加拉太人那樣,信主後仍想靠自己的努力取悅神?
  • 你能辨別出自己信仰中潛在的「靠行為稱義」嗎?

第三段:哥林多前書 1:18–31

主題:十字架的道理,是顛覆人智慧的神的智慧


修辭技巧分析:

對比修辭與諷刺式反諷

「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v.18)

  • 愚拙 vs 智慧、強 vs 弱、尊貴 vs 卑賤
  • 保羅使用反諷(irony),以人眼中的「愚拙」來凸顯神的智慧

反復句與格言式話語(gnomic style)

「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v.25)
這類話語形式短小精悍,容易記憶、傳遞,是古代修辭中用於勸說的方式。

選民的邏輯反轉

「神揀選了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v.27–28)

  • 這是用「三重遞進法(tricolon crescendo)」來加強強調。
  • 整段是神選擇方式的修辭驚奇法,用來顛覆世俗標準。

目標句式(目的論)

「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v.29)
清楚的目標性結語,是一種神學總結句,形成思維閉環。


🪞應用反思

  • 在現代強調效率與成功的文化中,你如何看待「十字架的愚拙」?
  • 你是否願意活出與這世界標準顛倒的「屬靈智慧」?

結語與延伸操練

保羅的修辭不只是技術性,而是為了讓真理進入人心。你也可以嘗試:

  1. 將自己常用的信仰敘述轉化為修辭式語言(如反問、對比、格言式)
  2. 在小組教學或講章中練習用保羅風格來傳達真理
  3. 觀察你靈修中哪些經文能被「重新排列」成問答式或反諷式表達

古代書信的文體、修辭技巧、內容深度與文學價值來比較保羅書信與其他古羅馬時代的書信文獻

若從古代書信的文體、修辭技巧、內容深度與文學價值來比較保羅書信與其他古羅馬時代的書信文獻(如哲學家的書信、政要書信或私人信件),會發現保羅書信在許多方面都具有非凡的獨特性與卓越性


一、形式與文體:保羅書信 vs 古代書信

面向古典書信(如西塞羅、塞涅卡等)保羅書信
格式問安 → 正文 → 結語(常很簡單)保羅採用標準格式,但大幅拓展正文與結語
正文內容多以敘述或討論為主,有哲學或政治論述常包含神學論證、個人情感、勸勉與禱告
文體風格高文言、辭藻華麗或辯證簡練(視對象而定)結合嚴謹神學、詩歌元素與群體牧養語氣
長度一般私人信件多為簡短保羅的信件動輒數千字,部分像「小冊子」

評價:
保羅保留了古典書信的基本架構,但將其神學化、群體化、靈修化,並賦予其公開閱讀與教會建立的功能。這在當時是一種創新與突破。


二、修辭與論辯風格:與哲學家書信比較

與西塞羅(Cicero)或塞涅卡(Seneca)書信相比:

面向哲學家書信(如塞涅卡)保羅書信
主題焦點個人品德、斯多亞倫理、靈魂修養救恩、信心、教會、基督的位格與十字架
修辭特點用邏輯分析、比喻、典故、諷刺多樣修辭:提問法、對比法、引用聖經、反諷等
對象多半為個人(弟子、官員),有教導與慰問性質寄給教會群體或屬靈夥伴,有教導、護教與召命性質
情感與靈性強調理性與道德平衡,情感控制情感濃厚,帶有深切代禱、牧者心腸與屬靈吶喊

評價:
保羅的修辭手法同樣精彩,甚至更具感染力與群體動員力。保羅不僅是護教者,也是靈魂牧者。他的修辭是「帶著眼淚的神學」,既有邏輯深度也有心靈重量。


三、思想深度與文學影響

與當時文學作品比較:

  • 思想原創性
    保羅並非只延用猶太教觀念,而是發展出對「因信稱義」、「在基督裡的新造人」、「教會作為基督身體」等獨到神學系統
  • 文學影響力
    保羅書信的文學與修辭風格影響了整個後世教會書信體、講道體,甚至西方文學中的「書信小說」與演說文體。
  • 語言能力
    雖然保羅的希臘文不若某些當代文學家那樣典雅(他自己也承認「言語粗俗」),但他的句法豐富、邏輯緊湊、情感真摯,遠超一般水平。

四、歷史與屬靈地位

  • 保羅書信是新約的主體(13封)
  • 是早期教會最早被廣泛傳抄與公開朗讀的書信類文獻
  • 其內容塑造了整個基督教神學基礎,至今仍是解經與信仰的中心。

結論:保羅書信的優越性

面向表現
結構與創新巧妙融合古典書信結構與群體教會用途
修辭技巧多元、靈活、有力,富含感情與邏輯,超越一般私人或哲學信件
神學深度提出完整且系統化的基督論、救恩論、教會論
文學影響對西方文學、講道風格與神學論述有持久深遠影響
情感與屬靈力兼具理性論證與靈性關懷,內容帶有「靈魂寫給靈魂」的深層力量

延伸閱讀與探索建議

想進一步比較保羅與當代作者,這些作品很有價值:

  1. 《塞涅卡書信》(Letters to Lucilius)
    → 看斯多亞思想如何處理道德與苦難,再比較保羅的盼望論
  2. 《西塞羅書信集》(Letters to Atticus 等)
    → 觀察古代書信的政治語言與風格,與保羅在羅馬書或腓立比書的對比
  3. 《新約背景與修辭學》(The New Testament in Its Literary Environment) by David Aune
    → 非常學術但深入分析書信類文獻與修辭形式

保羅如何看待自己的文筆和書信?

保羅本人對於自己的文筆、語言能力、以及書信的權柄與角色,在他的書信中其實有多次反思與回應,這些反思讓我們看見他是一位既謙卑又自覺被神差遣的書信作者


一、保羅對自己「言語能力」的評價

承認自己的「言語粗俗」

「有人說:他的信又沉重又厲害,及至見面卻氣貌不揚,言語粗俗。」
(林後 10:10)

這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中引述反對者對他的批評。他沒有否認這個說法,反倒接納了,顯示他對自己語言風格的清醒認識

  • 他不是希臘修辭學院出來的演說家。
  • 他知道自己不靠外在的口才來取信於人。

這讓我們看見保羅的謙卑與自知之明,也顯示他依靠的是聖靈的大能,而不是修辭技巧本身。


二、保羅對書信本身的看法

書信作為教導與權柄的延伸

「我現在不親自去見你們,是要用主所給我權柄,好使你們得造就,不是要敗壞你們。」(林後 13:10)

「我若不來,你們就有我的信,這信一到,就顯出我的行為和言語是相稱的。」(林前 4:18-21)

保羅認為書信不只是「文字交流」或「靈修勉勵」,而是:

  • 具有屬靈權柄(與他本人牧養權柄一致)
  • 是他「不在場時」的臨在與勸戒工具
  • 可被用作教會規範與信仰指導(例如帖撒羅尼迦後書3:14)

這使保羅的書信在教會中擁有類似使徒命令的權威性


三、保羅對自己書信風格的反思與辯護

語言不美,卻有能力

「我的言語、我的講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林前 2:4)

這是保羅強烈的神學立場:

  • 他刻意不用當代「希臘演說家式」的辯才
  • 他要避免人被「人的智慧」所吸引,而是信靠神的大能

保羅明白自己的語言未必精緻,但他堅持:「能力不是來自文筆,而是來自真理與聖靈的同在」。


四、保羅自述書信的功能與目的

提醒與警戒

「我寫這些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林前 4:14)

建立與造就

「我不在你們那裡的時候,寫信是要使你們的喜樂滿足。」(約壹 1:4, 類似保羅語氣)

代表他的臨在與使徒身份

「我親手寫的問安,是我保羅的記號;凡我的書信都是這樣寫的。」(帖後 3:17)

這表示:

  • 保羅常使用代筆人(如特土丟:羅16:22)
  • 但他會親手署名,以表明書信的真實與權柄

結論:保羅如何看待自己的文筆與書信

面向保羅的態度
對語言能力的看法承認自己不是辯才無礙的人,不靠花言巧語,乃靠神的能力
對書信的角色書信是教導、管教、造就的工具,具備使徒的權柄與靈性力量
對內容的自覺雖然直言不諱、語氣強烈,卻是出於愛與屬靈的責任
對形式的運用活用古代書信格式,但融入豐富神學與靈性教導,成為屬靈經典

屬靈應用與反思

  1. 神能使用不完美的文筆傳遞完全的真理
    ——你不需要完美的技巧,只要忠於神所託付的內容。
  2. 屬靈領袖的書信可以成為牧養的延伸與造就工具
    ——我們今天的文字(如簡訊、信件、社群文章)也可以像保羅的書信,成為安慰、建造他人的工具。
  3. 不要輕看直白、有力的表達
    ——神的話不是靠修辭打動人,而是靠真理與愛的權柄轉化人心。

經中的對比範例
例子交換信仰的樣式真門徒的樣式
馬太福音19:少年官「我做什麼才能得永生?」(他期待交換)「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所有的,來跟從我。」(耶穌要求全然委身)
路加福音9:耶穌拒絕短期跟從者「我願跟隨你,但…」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
約翰福音6:餵飽五千人後群眾尋求「免費的食物」耶穌挑戰他們:「我就是生命的糧…吃我肉喝我血…」(結果多人退去)
保羅從前靠行為與功績(加拉太書1)願意為主喪失萬事,當作糞土(腓立比書3:8)

🪞 四、反思:我們信的是誰?信的是什麼?

我們必須問自己:

🧠「我是信神本身,還是信祂會給我我想要的東西?」
🧡「我是否願意在神『看似沈默』的時候,依然信靠祂的良善與主權?」


🌱 五、如何從「交換信仰」轉向「門徒生命」

1. 建立「關係導向」的信仰

  • 每日靈修不是為換得祝福,而是渴望與主相交
  • 禱告不只是求神成就,而是向祂傾心吐意,尋求祂心意

2. 操練「捨己」的門徒習慣

  • 小服事中學習謙卑
  • 在誤解、委屈、受限中仍持守順服

3. 接受神的時間與方式

  • 神不是自動販賣機,而是智慧又愛我們的天父
  • 學會信靠祂的延遲、祂的靜默、甚至祂的「不照我想的成就」

✨ 小結:從交換到獻上

信仰型態核心態度
交換信仰「我為神做什麼 → 神為我做什麼」
門徒生命「我已屬主 → 我甘願為主活」

真正的門徒是:

「不論得時不得時、不論成敗得失、不論有無回報,仍跟隨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