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會的「講道問題」,其實反映了教會在神學焦點、牧養模式與靈性深度上的危機。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現象、原因、出路──來深入探討這個現象。
一、現象:主日講道「千篇一律」的感覺
你或許聽過這樣的講道:
- 「要多禱告、多讀經、多服事」
- 「要信靠神、不要害怕」
- 「上帝愛你,要祝福你」
這些話本身都是真理,卻常常聽起來「空洞」或「重複」。問題不在內容是否正確,而在於——
訊息沒有再帶領人回到基督事件(Christ-event)的震撼中心,沒有幫助人重新看見上帝的故事如何轉化我們的故事。
結果:
- 講道淪為道德勸勉(moralism)或心靈激勵(motivational talk);
- 聽眾聽了「應該做什麼」,卻很少被帶入「神在做什麼」。
- 最終,信仰被馴化成宗教習慣,而不是生命的再創造。
二、原因分析:為什麼主日講道會「同質化」?
教會講壇失去了「神學的根」
許多講道以實用為導向——如何作好父母、如何管理情緒、如何職場見證。這些主題本身沒有錯,但若脫離了「基督事件」的根基,就只剩下「基督教版的勵志演講」。
保羅提醒:
「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2:2)
若講壇不再從十字架與復活出發,它很快會陷入「重複性的道德主義」。
講道者受「教會成長邏輯」壓力
現代教會普遍用「吸引人、易懂、輕鬆」作為講道標準。
於是:
- 複雜的經文被簡化成三個實用步驟;
- 深層的信仰反思被取代為「正能量信息」。
結果聽眾得到安慰,卻失去挑戰。這樣的講道「不會讓人得罪,也不會讓人得救」。
缺乏經文與神學的深耕
有些講道只靠網路講章、流行例證或名人金句,缺乏對經文本身的紮實研究(exegesis)與神學整合。
聽起來熱鬧、溫馨、易懂,但缺乏深度與力量。
Douglas Stuart 和 Gordon Fee 在《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中說:
「若不先讓經文對原初聽眾說話,我們的講道很快就會變成對自己說的話。」
教會文化偏向「重複與安全」
在許多宗派或大型教會體系裡,講壇傾向重複「安全主題」:愛、祝福、順服、成功。因為這樣不會冒犯人,也容易產生共鳴。但屬靈的真實成長,往往需要面對張力與悔改——這些主題在現代文化中卻被淡化。
三、神學出路:回到「基督事件」的講道
要讓講道重新有生命力,教會必須回到「核心神學」——不是講更多新技巧,而是回到福音的源頭。
「講道」不是傳遞道理,而是重述福音事件
講道不是資訊傳遞,而是邀請信徒再次進入「神在行動的故事」。
路加福音 24章:復活的基督向往以馬忤斯的門徒講解聖經時,他不是給他們新道理,而是把整個聖經重新解釋為關於祂自己的故事。結果:「他們的心就火熱起來。」(路24:32)
真正的講道不是新穎的題目,而是讓人「心火被點燃」。
講道要結合「經文深度」與「生命轉化」
Ben Witherington 在《Biblical Theology》中指出:
「聖經神學的講道是讓神的話在當下的處境重新發聲,既忠於原意,又回應現實,讓人看見上帝的國度如何臨到今日。」
這意味著:
- 每次講道都要問:「這段經文如何啟示基督?」
- 再問:「這個啟示如何轉化我們的生命與群體?」
這樣,講道不只是勸勉,而是邀請人參與神的故事。
講道需要「群體神學」的視野
教會講壇若只對個人說話,久而久之就會貧乏。因為聖經的信息不只是「神如何幫助你」,而是「神如何建立祂的群體,轉化世界」。
例如:
- 羅馬書不是「個人得救手冊」,而是「教會合一的宣言」。
- 哥林多前書不是「靈恩操作指南」,而是「肢體共生的神學」。
講道若重新恢復這種群體性與歷史性,信徒就會從「聽好聽的道」轉變為「活出共同的召命」。
講壇需要勇氣:說出困難的真理
Walter Brueggemann 說:「先知的任務不是安撫,而是讓人重新看見現實的真相,並在破碎中重新想像上帝的作為。」
講道不應只是安慰,更要能拆毀虛假的安全感,使人面對真理,然後在恩典中重建。
四、實際建議:讓講道重新有「味道」
| 問題 | 出路 |
|---|---|
| 主題重複 | 回到經文,從上下文找出神當時的話語與今天的呼召 |
| 缺乏深度 | 在講章準備中整合「釋經+神學+生命應用」 |
| 只講個人 | 強調教會群體與社會使命的維度 |
| 講得安全 | 敢談罪、悔改、公義、受苦與十字架的呼召 |
| 太說理 | 更多使用聖經故事、詩篇與比喻,讓真理以敘事形式打動人心 |
結語:講壇需要再次回到加略山與空墳墓
主日信息若要重新點燃信徒的心,必須回到福音最深的現場——十字架與復活。那裡有痛苦、也有盼望;有審判、也有恩典。
「我們傳揚那釘十字架的基督,在滅亡的人為愚拙,在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林前1:23–24)
總結一句話:當講道重新以「基督事件」為中心,當講壇再次被聖靈與經文燃燒,信徒不只是聽見重複的道,
而是再一次聽見「神今天在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