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臨近一座城、要攻打的時候,先要對城裡的民宣告和睦的話。
- 他們若以和睦的話回答你,給你開了城,城裡所有的人都要給你效勞,服事你;
- 若不肯與你和好,反要與你打仗,你就要圍困那城。
- 耶和華─你的神把城交付你手,你就要用刀殺盡這城的男丁。
- 惟有婦女、孩子、牲畜,和城內一切的財物,你可以取為自己的掠物。耶和華─你神把你仇敵的財物賜給你,你可以吃用。
- 離你甚遠的各城,不是這些國民的城,你都要這樣待他。
- 但這些國民的城,耶和華─你神既賜你為業,其中凡有氣息的,一個不可存留;
- 只要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將這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都滅絕淨盡,
- 免得他們教導你們學習一切可憎惡的事,就是他們向自己神所行的,以致你們得罪耶和華─你們的神。(申20:10-18)
√ 「滅絕淨盡」分別出現在申命記第7章、20章的經文,「凡有氣息的,一個不可存留」的原因是正義凜然的宗教理由「免得他們教導你們學習一切可憎惡的事,就是他們向自己神所行的,以致你們得罪耶和華─你們的神。」
這是近東民族之間戰爭很普遍出現的檄文。聖經是百分之百神的話,也是百分之百人寫的,申命記、約書亞記的敘事者忠實的反映當時的文化。戰爭前夕的喊話、誘發士氣的亢奮,尤其是在古代爭奪資源、你死我亡的民族生存戰中,實屬極其殘酷的事實。不是以色列如此喊話,對手迦南七族更是如此向手下士兵下指令。
√ 基遍事件(cf 喇合事件)說明了,事實並非如此。戰爭的檄文是一回事,事實上還有悲憫的空間。
√ 基遍人他們在耶和華的壇作劈柴挑水的人,歷代志下第一章記載所羅門到基遍這地方,有很大的壇,因為有會幕在那裡。原來出埃及在曠野製造的會幕是放在基遍。我們看歷代志下第一章第三節:『所羅門和會眾都往基遍的邱壇去,因那裏有神的會幕,就是耶和華僕人摩西在曠野所製造的。』會幕在那裡,約櫃不在那裡,那麼在哪裡呢?我們看第四節:『只是神的約櫃,大衛已經從基列‧耶琳搬到他所預備的地方,』記得基列‧耶琳嗎?就是木材之鄉,『因他曾在耶路撒冷為約櫃支搭了帳幕,』我們也看到第六節:『羅門上到耶和華面前會幕的銅壇那裏,獻一千牲祭為燔祭。』燒一千牲祭需要很多的木材,我們可以明白什麼叫劈柴挑水的人。他們做了這個工作, 在以色列人當中活下來。
√在大衛與伊施波設的支持者的衝突中,雙方在基遍池旁交鋒。每方選派12位戰士來進行競賽,到最後大衛一方才取得勝利(撒下2:12-17)。 在大衛的時代,基遍人仍保留了條約的權利,為要除去掃羅因屠殺基遍人而引致的罪咎,唯一的方法就是交出掃羅的7個子孫,讓基遍人處決他們(撒下21:1-11)。按舊約聖經的記載,掃羅的家族與基遍的密切關係(代上8:29-30, 9:35-39),使他的行為更不可饒恕。
√「基遍的大磐石」它可能是一處放置約櫃及燔祭壇的「邱壇」(high place),大衛王及登基後的所羅門便曾在這裏敬拜神(代上16:39, 21:29;代下1:3, 1:13;王上3:4-5)。這大磐石可能只是一個惹人注目的標誌,也可能與宗教有關。
√ 日後以色列人被擄回歸後,其中有95位基遍人(尼7:6-8, 7:25)幫助先知尼希米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尼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