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118篇與馬可第11章的關係

詩篇 第一百十八篇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願以色列說: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願亞倫的家說: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願敬畏耶和華的說: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我在急難中求告耶和華,他就應允我,把我安置在寬闊之地。 有耶和華幫助我,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在那幫助我的人中,有耶和華幫助我,所以我要看見那恨我的人遭報。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人;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 萬民圍繞我,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 他們環繞我,圍困我,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 他們如同蜂子圍繞我,好像燒荊棘的火,必被熄滅;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 你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華幫助了我。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 在義人的帳棚裡,有歡呼拯救的聲音;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 耶和華的右手高舉;耶和華的右手施展大能。 我必不致死,仍要存活,並要傳揚耶和華的作為。 耶和華雖嚴嚴地懲治我,卻未曾將我交於死亡。 給我敞開義門;我要進去稱謝耶和華! 這是耶和華的門;義人要進去! 我要稱謝你,因為你已經應允我,又成了我的拯救!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 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 耶和華啊,求你拯救!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亨通! 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 耶和華是神;他光照了我們。理當用繩索把祭牲拴住,牽到壇角那裡。 你是我的神,我要稱謝你!你是我的神,我要尊崇你!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詩篇》第118篇與《馬可福音》第11章在語言、主題和敘事背景上都有深刻的連結,這些連結進一步啟示了耶穌彌賽亞身分的呈現方式。以下從幾個層面探討兩者的關係:


一、直接引用與語言上的關聯

1. 馬可11:9–10: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眾人的呼喊: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這段直接引用自《詩篇》118:25–26:

「耶和華啊,求你拯救!(和散那 = הוֹשִׁיעָה נָּא)耶和華啊,求你使我們亨通!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詮釋重點

  • 和散那(hoshi‘a na)」原為懇求式:「求你拯救」,但在節期中也演變為稱頌式歡呼。
  • 引用詩篇118是在表達耶穌是奉主名來的王者/彌賽亞

二、詩篇118篇與住棚節(耶穌入城的背景)有關

  • 詩篇118篇是**哈利詩篇(詩113–118)**的一部分,猶太人在逾越節和住棚節中會高聲吟唱,作為敬拜與期盼彌賽亞的詩歌。
  • 馬可11章背景是逾越節將近,耶穌騎驢進城(參撒迦利亞書9:9),眾人拿棕樹枝(約翰福音12:13)歡呼「和散那」,正是住棚節或逾越節的禮儀場景重演。

所以,馬可藉引用詩118,把耶穌描寫成眾人期盼的彌賽亞王,且進城的形式是象徵性地實現詩篇中的盼望。


三、房角石與聖殿的象徵關聯(詩118:22)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

這節詩後來被新約多次引用,特別在耶穌接下來的比喻與神學論述中(馬可12:10;徒4:11;彼前2:7)。

  • 馬可11章是耶穌首次進入聖殿觀察(11:11),然後潔淨聖殿(11:15–19)
  • 他象徵性地指出:聖殿制度即將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房角石」——他自己。

因此詩篇118:22「被棄的石頭」正預示耶穌會被領袖棄絕(參11:27–33),但他將成為新靈性建築的基石。


四、主題呼應:從急難到拯救、從逼迫到尊榮

  • 詩篇118的詩人從急難中呼求神(vv.5–13),最後因神的幫助戰勝仇敵、進入聖殿獻祭(vv.19–27)。
  • 馬可11章的耶穌,同樣從「門徒誤解」「宗教逼迫」中逐步走向耶路撒冷,進入聖殿成為真正義人的代表與真祭牲(參11:11,11:17,詩118:27)。

結論:詩篇118與馬可11章的四層關係

關聯層面詩篇118篇馬可福音11章
直接引用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vv.25–26)群眾在耶穌進城時高喊(11:9–10)
彌賽亞期待神所立王勝敵、進聖殿耶穌被接納為君王、潔淨聖殿
房角石象徵被棄的石頭成為基石(v.22)耶穌將被宗教領袖棄絕,成為教會根基(12:10引用)
禮儀背景哈利詩篇,逾越節/住棚節吟唱逾越節背景,棕樹枝+和散那+騎驢進城


《馬可福音》第11章(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在整卷書的文學與神學結構中佔有關鍵地位,是整卷馬可福音「轉折點」之一,也為第13章(小啟示錄)鋪路


一、馬可福音的整體文學結構與第11章的轉捩點

馬可福音的文學結構常被學者劃分為三大段落(根據地理與主題):

區段經文核心主題
1. 加利利事工1–8章彌賽亞的身份顯明(能力與權柄)
2. 受難之路8:27–10:52彌賽亞的道路=受苦與捨己
3. 耶路撒冷衝突與審判11–16章彌賽亞的王權與救贖工作透過死亡實現

第11章正是從「受苦預言 → 實際對抗」的轉折點,耶穌主動進入耶路撒冷,揭開結局序幕。


二、第11章作為末世審判的象徵序幕

核心事件:

  • 進耶路撒冷(11:1–11)
  • 咒詛無花果樹(11:12–14、20–21)
  • 潔淨聖殿(11:15–19)

這些不是獨立事件,而是有強烈神學串聯的象徵性動作,預表即將臨到的「末世性審判」。


三、第11章與第13章(小啟示錄)的結構與神學呼應

馬可11章馬可13章神學對應
耶穌進耶路撒冷耶穌坐在橄欖山上講末世預言(13:1–4)地點一致(橄欖山),耶穌如同先知啟示未來
潔淨聖殿 → 對聖殿的審判聖殿將被毀(13:2)聖殿制度即將被棄絕、取代
無花果樹枯乾 → 象徵以色列宗教空虛「你們要學習無花果樹的比方…」(13:28)無花果成為預兆的象徵:神對以色列歷史的審判進程
宗教領袖質問耶穌權柄(11:27–33)末世將有假先知、假基督(13:22)假敬虔的領袖將在審判中被揭露
群眾歡呼「和散那」卻很快棄絕耶穌「你們要警醒!」(13:35–37)真信仰與假信仰的對比,是末世審判的核心主題

四、神學主題的延伸:審判、敬拜與真正的聖殿

1. 真正的聖殿是誰?

  • 馬可11章中,耶穌潔淨聖殿,象徵其取代性。
  • 馬可13章中,耶穌預言聖殿完全毀壞,未來的敬拜將不依賴建築,而是在真理與靈裡(約4:23)。

馬可強調:「耶穌就是新的聖殿、新的會幕、神臨在的中心。」


2. 末世審判與宗教的虛假性

  • 無花果樹是看似有生命、卻無果實的象徵,預表聖殿敬拜的虛假。
  • 第13章預告「那些外在敬虔而沒有信心根基的人」在大災難中將被顯露與淘汰。

馬可福音呼籲門徒:「不要作假敬虔的葉子,要結出信心的果子!」


3. 真正的信心與門徒的警醒

  • 馬可11:22–24:「你們當信服神…若心裡不疑惑」→ 門徒信心的挑戰。
  • 馬可13:13:「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末世中堅持信心的呼召。

信心與警醒,是從11章延續到13章的主線主題。


結語:馬可11章與13章的啟示性結構

耶穌從騎驢進城到潔淨聖殿,不只是一系列歷史事件,而是馬可有意鋪排的末世性敘事啟示

  • 神的審判從聖殿開始(彼前4:17)
  • 彌賽亞進城並揭露假敬虔
  • 真正的敬拜與拯救將從外在制度轉入內心信仰
  • 耶穌自己就是新的聖殿、新的祭司、新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