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若信,無論求什麼…都必得著」(11:23–24)馬可福音強調的信心,會不會讓信徒覺得生病一定會得醫治?沒得醫治是自己信心出了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實際的神學與牧養問題。馬可福音11:23–24 的確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誰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 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什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這段經文確實語氣強烈、篤定,也讓人很容易以為:信心大=事情一定成就。
但是,如果我們只從這兩節單獨抽出來理解「信心」的運作,就容易落入兩個極端危險的錯誤:
錯誤理解一:信心萬能論(Faith as Magic)
「只要我有信心,我想要什麼神都會給我!」
這種錯誤觀念把「信心」變成了一種屬靈操控工具,好像只要我夠信,神就得按我的意思來做事。
但這與聖經整體的神學不符,因為:
-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也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可14:36)
- 保羅三次求神挪去身上的刺,神卻回答:「我的恩典夠你用的」(林後12:7–9)
信心不是強迫神成就我們的願望,而是信任神的智慧與主權,哪怕祂的回應不是我們期望的。
錯誤理解二:信心不足論(Lack of faith = 沒得醫治)
「你沒有得醫治,是你信心不夠。」
這種論述常帶來自責、羞恥、甚至屬靈壓迫,尤其對病患或處在苦難中的人更是一種加倍傷害。
雖然馬可福音中,耶穌多次讚許人的信心與醫治有關(如經血婦人),但同時我們也看到:
馬可9:24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 這位父親誠實地承認信心不完全,但耶穌仍然醫治了他的孩子。
- 耶穌並不要求完美的信心,而是誠實、向祂敞開的信心。
馬可福音的整體平衡:信心的「對象」比信心的「程度」更重要
耶穌從未說:「你信心不夠,所以我不醫你」祂常說:「你信了,就照你的信給你成全吧」但這從來不是保證公式,而是對那個人對耶穌身份的信任與順服的肯定。
信心不是「讓神成就我心意」的工具,而是「讓我信靠神的心意」的生命姿態。
馬可11:23–24 的正確解釋要點
- 這段經文是強調信心的果敢與專注:與神關係的緊密能使人放膽禱告。
- 這不是「凡事成就」的保證,而是「信靠神全能與主權」的應許。
- 「你們祈求的」要連於神的國與旨意——這點在馬可其他段落如可14章耶穌的禱告中得到平衡。
- 醫治是神的恩典,不是人的功勞或操控。
牧養應對建議
若信徒因疾病未得醫治而掙扎,可以溫柔地提醒:
- 不是你不夠信,是神的時間和計畫不同於我們的期待。
- 有時神的醫治是靈性的、關係的、或是永恆的,而不是當下肉體的。
- 耶穌愛你,無論你有多少信心,祂都願意與你同在。
結語
馬可福音所講的「信心」,不是一種對神蹟的「強烈願望」,而是對神的慈愛與主權的信靠,即使在未得應允時也不離棄祂。所以,不,馬可並沒有教導:得不到醫治就是信心出了問題。真正的信心,是即使沒有看到結果,也仍說:「主啊,我信。」
從聖經人物的經歷、神學觀點、靈性操練和實際建議四個角度幫助你更深地進入這功課:
每個真誠跟隨耶穌的人,在信仰旅程中都會面對的深刻功課:「當神的回應不是我期待的,我該如何接受,並學習這一課題?」這不只是一個神學的問題,更是一個靈性的實踐、一場信心的淬鍊。
一、聖經人物的經歷:信心不是都如我們所願,但神仍掌權
耶穌: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可14:36)
「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 耶穌也經歷「神不照祂的願望成就」的時刻。
- 祂的順服不是因祂喜歡十字架,而是因祂信靠父的旨意更美善。
保羅:三次求主挪去身上的刺(林後12:7–9)
神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 神的回應不是醫治,而是加添恩典、賜下同在。
- 這讓保羅從祈求改變環境,轉向經歷神在苦難中的真實同在。
二、信心神學:信心不是「得著所求」,而是「信任神的旨意」
有時候,神並不是要改變我們的處境,而是要藉那個處境來改變我們。
- 《希伯來書11章》記錄了許多信心的偉人, 有人因信得勝、有醫治、有拯救;
也有「另有一班人」,因信忍受困苦、未得所應許,卻被神稱許(來11:35–40)。
信心不是我們信的事情成就了,而是即使未成就,我仍然相信神是美善的。
三、靈性操練:如何在不如願時繼續信靠
1. 帶著信任與誠實向神傾心吐意(如詩篇)
詩篇中常出現兩種聲音並列:「為何你不垂聽?」「但我要仰望你。」「神啊,你為何不垂聽?……但我要讚美你。」(詩篇13)真正的信仰,不是裝作堅強,而是學會在痛苦中仍緊抓神。
2. 操練「信心的等待」
- 馬可福音多次提到「即刻」的神蹟,但也有許多神的作為是在沉默中進行的。
- 信心不是催促神動工,而是安靜等候祂的時機。
3. 持守在神的話語中,重整我們的「期望」
- 有時我們的期望來自「文化、教會、情緒」,不是從神的話出來。
- 透過讀經、默想、與屬靈同伴分享,讓我們的期待回歸神的真理與旨意。
四、實際的屬靈建議:怎麼學會「接受」不是我期待的答案
1. 建立「記念」的靈性
寫下神過去如何帶領、垂聽、看顧你,即使現在祂沉默,也有過去作為的見證。以色列人進迦南後立石為記,因他們要記得「神曾經開路」。
2. 學會在「尚未成就」中說出信心的話
「主啊,我現在不明白,但我願意信你是信實的。」
就像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所說:「即或不然……我們也不拜。」(但3:17–18)
3. 讓痛苦成為轉化的場域
- 問:「主啊,你想藉這次延遲、沉默、不如願的回應教我什麼?」
- 神常透過破碎、等待與不如意來塑造我們成為更像基督的人。
結語:耶穌不是叫我們「不痛」,而是「不走開」
真正的信心是:不是我得到我想要的結果,而是我仍然抓住神的手不放。即使耶穌的回應不是我想的,我仍相信祂的愛沒有改變。
信心不是「相信神一定照我的方式行事」,而是「相信主耶穌必有祂的美意與最好的預備」。
聖經中的信心,不是結果導向,而是關係導向:
真正的信心,是「信祂是誰」而非「祂是否照我所求來行」:
- 希伯來書11:6 說: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這裡的信心是「信祂是」——祂是那位又真又活的神,是良善的,是慈愛的,是全知全能的。
用一句話總結馬可福音中的信心:
「信心不是把神綁在我的計畫中,而是把自己交在神的旨意裡。」
這樣的信心帶來三種果實:
1. 釋放焦慮的自由
我不再把結果抓在手中,而是把自己交託給主——因祂的愛與智慧超過我所能明白。
2. 痛苦中仍能敬拜的能力
即使未得醫治、未被釋放,我仍可以說:「主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3. 更深的主僕關係
信心讓我們從「交易式信仰」(我信你給)進入「委身式信仰」(我信你是)。
一句禱告總結:
主啊,不是我要的你都照做,
而是你要的,我願意相信那是最好的。
即或不然,我仍讚美你。